APP下载

城市低碳交通发展策略研究

2014-11-26赵胜男耿铭君

科技与创新 2014年20期
关键词:交通拥堵机动车

赵胜男 耿铭君

摘 要:通过解析城市低碳交通的内涵,提出了低碳交通发展的主要路径,以深圳市为例,其发展低碳交通时应该采取“空间减碳、方式减碳、技术减碳、管理减碳”四位一体的综合战略。

关键词:低碳交通;机动车;公共自行车;交通拥堵

中图分类号:F512;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35(2014)20-0115-0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稳步、高速发展,交通需求不断上升,交通发展与能源紧缺、环境污染的矛盾日益突出。城市交通成为了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大户。据统计,截至2013年底,深圳市机动车保有量突破250万辆,交通碳排放量增长迅猛,占全市碳排放总量的比例不断增加,逐渐赶超工业碳排放量。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则资源和环境将无法承受交通发展带来的压力,其自身也无法得到良好的发展。

深圳作为全国首批低碳试点城市之一,推进交通低碳化将是未来城市发展的重要主题。笔者以全新的视角审视交通低碳化的要求,探索低碳交通发展策略,以期为深圳市及其他城市推进低碳交通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1 低碳交通的内涵

低碳交通是人类低碳发展中体现在交通领域的一种新的发展理念,以及为实现这种理念而采取的方式和执行的结果,是体现在交通运输领域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目标。低碳交通以节约资源、减少排放、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保护人类生存环境为根本出发点,实现优化交通运输结构和用能结构、有效控制交通需求、降低单种交通方式的排放和提升交通运行效率等目标,最终建立一个通达、有序、安全、舒适、低能耗和低污染的城市交通体系。

低碳交通最终可实现三大转变:①在出行结构方面,由“私人小汽车+公交”的高能耗出行方式转变为“公交+自行车/步行”的低碳、低能耗出行方式。②在交通运输方式方面,由“单一、分散”向“集约、高效”转变。③在用能结构方面,由“以化石能源为主的用能结构”逐渐向“绿色、多元、清洁和低碳化的能源结构”转变。

2 低碳交通的发展策略

通过对国际经验的深入调研和分析,笔者总结了交通行业的减碳路径,即“控制碳源”和“增强碳汇”。“控制碳源”是指通过交通引领城市发展,优化出行方式结构和削减机动化需求,以降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增强碳汇”主要是指通过采用新能源、新技术,消除交通工具、交通运输生产过程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中的碳排放。

低碳交通发展应综合运用“空间减碳、方式减碳、技术减碳、管理减碳”的综合战略,系统推进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四大策略相辅相成,任何策略缺少了其他策略的协同配合,都难以实现低碳交通的目标。

2.1 空间减碳策略

城市空间布局决定了城市交通的发生、吸引、出行方式的选择和时空分布特征,从宏观上决定了城市交通的基础。紧凑型城市空间结构将居住、商务和休闲等城市功能纵向综合,有利于缩短出行距离和降低机动化出行总量,从而抑制碳源增长,降低碳排放总量。

《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中确定城市的空间结构为“以中心城区为核心,以西、中、东三条发展轴和南、北两条发展带为基本骨架,形成‘三轴两带多中心的轴带组团结构”。这为深圳市发展低碳交通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在此基础上,一方面通过促进“住”与“职”的平衡,缩短居民出行距离,减少机动化出行量;另一方面,可将人口、岗位聚集在公交走廊周边,有利于更多的人使用公共交通出行,减少个体对机动方式的依赖和机动化碳排放量。具体措施包括以下4点:①在新城规划之初,应全面考虑区域定位、土地利用与交通发展的关系,实施公共交通导向型土地开发模式(TOD),以公共交通引导就业与居住就近平衡,将交通量大的单位和设施安排在中心车站附近,从而提高公共交通的分担率。②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应严格遵照改造片区所在区域的城市定位和产业定位,从而确定改造方向。对于城市中心区,应整体规划空间位置邻近、功能关联度较高的城中村;对于城市周边区域,则以中心片区为重点,推进轨道、城市主干道两侧城中村的改造。③差别性会导致组团相吸,如果各组团本身内部配套齐全、配套等级统一,则能大大减少组团之间的交通量。因此,应促进各组团的同步发展和配套齐全,提高组团内部的内聚力,降低组团间的差别性,从而减少组团间的交通量。④加强轨道站点周边的土地整备,为轨道站点复合开发创造条件,也为实施TOD模式提供保障。

2.2 方式减碳策略

方式减碳是指改变现有交通方式结构,鼓励减碳出行、推动低碳出行、倡导零碳出行,形成集约化交通运输方式结构,以降低单位运输的周转量碳排放。

深圳市发展低碳交通应以构建“公交都市”为基础,构筑“以轨道交通为骨架、常规公交为网络、出租车为补充和慢行交通为延伸”的交通体系。目前,深圳市已经跨入轨道交通时代,在此背景下,构建低碳出行结构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2.2.1 鼓励减碳出行,抑制汽车数量

因汽车数量剧增而造成的交通拥堵是交通碳排放持续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应适时、适度地推出交通需求管控,推动实施交通拥堵收费,是城市发展低碳交通的重点之一。

2.2.2 推动低碳出行,增强公交的竞争力

应大力发展轨道交通和中运量公交系统。轨道交通的低碳经济特征是最明显的,应提高主要城市发展轴线的轨道交通供给,大幅度提高中心城区的轨道密度。中运量公交与轨道交通共同构筑公共交通网络骨架,在轨道一般覆盖或低覆盖区域重点发展中运量公交,并加强与中心城区的联系,以满足新增客流的需求;通过中运量公交缓解已有轨道覆盖的主要客运走廊的客流压力。

2.2.3 倡导零碳出行,发展慢行交通

长距离、高强度的出行应采用公共交通的方式,而轨道接驳、短距离出行则采用“自行车+步行”的方式。慢行交通是最环保、便捷的交通出行方式,既能节约资源又无污染,因此,应该大力发展慢行交通,全面改善步行交通和自行车交通的通行环境,并结合居住区、商业区和旅游区的发展,发展公共自行车系统。

2.3 技术减碳策略

技术减碳是指通过建立和完善交通运输能源、技术创新机制、政策、规范和标准体系,推进新能源、新技术和新工艺应用,从而减少交通工具和交通生产环节的直接碳排放。主要措施包括以下4点:①应改善车用燃油的品质,通过提高燃油质量降低污染物排放,推广使用低硫燃料。②应严格管理车辆排放,提高机动车的排放标准。③推广新能源交通工具,并完善新能源车辆的配套基础设施。目前,深圳市累计推广新能源公交车3 850辆,公共交通日均客运量超过1 000万人次,绿色低碳交通体系建设初显成效。④在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过程中,应积极推广低碳技术和施工工艺,例如推广使用LED照明技术、热拌沥青技术等。

2.4 管理减碳策略

管理减碳是指通过提升交通系统信息化水平、提高交通系统整体运营效率、加强低碳出行行为引导和减少低效和不合理的交通需求,从而降低无效碳排放。主要措施包括以下2点。

2.4.1 提高交通智能化水平

应扩大现有智能交通系统的覆盖范围,实现各子系统协调的综合调控;完善城市公共交通智能监管、调度系统;结合现有交通公众信息服务平台,增加低碳交通信息服务功能,帮助公众制订出行计划和选择多样化的出行方式,从而引导公众选择低碳出行方式。

2.4.2 严格管理机动车辆

应强化在用车I/M制度,建立完善的机动车排气污染管理、污染报警和处置对策机制;限制高排、高耗车辆进入空气污染压力较大的区域(比如城市中心区);推动高车龄、高排车辆淘汰、更新;严格执行汽车报废标准,引导车主淘汰高耗、高排车辆。同时,对于部分高排、高污染的车辆,应加装尾气净化装置,以减少车辆尾气排放。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想实现低碳交通,不仅要通过控制机动车的数量减少碳排放,还需要发展紧凑型城市空间、推广绿色新技术和提高交通系统运营效率等策略的配合。因此,遵循“控制碳源、增强碳汇”的减碳路径,以“空间减碳、方式减碳、技术减碳、管理减碳”四大策略为指导,必将逐渐实现城市交通低碳化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陆化普.城市绿色交通的实现途径[J].城市交通,2009,7(06).

[2]宿凤鸣.低碳交通的概念和实现途径[J].综合运输,2010(05).

[3]陈飞,诸大建,许琨.城市低碳交通发展模型、现状问题及目标策略——以上海实证分析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09(06).

[4]刘丽亚.走低碳交通之路,促城市可持续发展[J].综合运输,2010(01).

[5]侯兆收.低碳交通发展模式及对策研究[D].长沙:长沙理工大学,2012.

————————

作者简介:赵胜男(1987-),女,毕业于南通大学,现从事交通运输规划和管理方面的研究。

〔编辑:张思楠〕

猜你喜欢

交通拥堵机动车
民法典关于机动车交通事故的相关规定
这些问题你会回答吗?
河北廊坊市丁燕问:我国法律对于酒驾有何具体处罚规定
拒绝酒驾
太原市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经济学分析
特种车辆在城市交通拥堵中的现状及建议
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国内研究述评
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国内研究述评
新公共管理理论视角下重庆市交通拥堵整改问题研究
狭窄路段交通控制系统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