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小学体育课现状及改革措施
2014-11-25贾世昌
贾世昌
摘 要: 随着“安全第一”的提出,学校以前所有能看见、经常锻炼的体育基础器材消失了,只留下了个性化、提高性的体育运动项目。体育课上大多数同学体育课上教师教得吃力,学生学得乏味。让传统体育器材回归校园,能够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引导其树立终身体育观。
关键词: 中小学体育教学 教学现状 改革措施
国务院印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强国必先强教,中国未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需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教育规划纲要》为教育指明发展方向和目的。“强国必先强教,关键靠人才”。人的素质决定国家的富强。因此,中小学体育课肩负着强健民族体质的重任,上好每一节体育课对培养学生健康体质具有重大意义。
一、中小学体育教学现状
1.缺少基础性运动器材。
随着“安全第一”的提出,中小学校以前所有能看见、经常锻炼的体育基础器材消失了。如单杠、双杠、低双杠、跳木马、跳山羊、跳箱、攀援梯、奔跑独木等传统体育器材消失了,只留下了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等个性化、提高性的体育运动项目,基础性、普及型的运动项目消失了。原因只有一个,“为了安全”。
2.课堂教学缺乏运动性、锻炼性。
由于学校体育场地小,个性化、提高性的体育运动项目器材少,基础性、普及型的运动项目又消失了。上好体育课成了体育教师的难题。几十个学生拿着两个篮球能锻炼球技吗?几十个学生拿着两副羽毛球拍谁来玩?三四个班的学生一百多人围着四五副乒乓球台只能瞎起哄。体育课上大多数同学只能跑一跑,跳跳绳,丢丢沙包,然后晒晒太阳,等待下课。
新课程改革已经实施了好几年,体育课却越改越没有方向,学生体质下降,协调性不好,忍耐力和承受挫折的毅力也不强。学生是安全了,体育课安全了,我们的民族安全了吗?学生的体质安全了吗?“没有狼群的追逐磨炼,羊群能健步如飞吗?”我认为:基础性、普及型的单杠、双杠、低双杠、跳木马、跳山羊、跳箱、攀援梯、奔跑独木等传统体育器材、运动项目就是锻炼学生体质的“狼群”,应当普及、推广与应用。
二、体育课改革措施
1.配备专业的基础性、普及型传统体育运动项目。
应当解除“安全”禁锢,消除“危险”恐惧,勇于承担责任,让消失的单杠、双杠、低双杠、跳木马、跳山羊、跳箱、攀援梯、奔跑独木等传统体育器材回归校园,让学生在课余时间拉几个“引体向上”,在双杠上甩一甩,在跳箱上跳一跳,飞跃而过,展示矫健与自信……
当然安全性和保护性必不可少,学校应配备相应的垫子等安全器械、器材。
2.强化师资力量,培养、配备专业的基础性、普及型传统体育运动项目教师。
近几年来,青年教师逐年增加,但思想教育、业务培训缺乏强度和力度,教师的基本体育技能水平下降或消失。一些体育教师不精于田赛运动项目,锻炼少,体能、技能下降严重。除了会投几个篮球外,其他技能少之又少,学生也是从没见过那些传统运动器材,体育课上教师吃力,学生乏味。
在配备一定数量的体育专职教师的同时,应加强对兼职体育教师的培训。准确而洪亮的口令、规范的示范动作是体育教师所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3.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树立终身体育观。
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是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使学生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习惯和能力。
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应努力将自我锻炼能力贯穿于教学始终。在课堂教学中,除了技术教学外,还要着重培养学生认识能力,使学生真正懂得体育锻炼的意义、作用和相关体育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发挥学生锻炼的积极性与自觉性。同时,在体育教学中要特别培养学生在独立锻炼过程中,对练习的次数、运动时间、运动强度、动作的自我纠正等有较强的自我调控能力,主动积极地锻炼,从而使学生自我锻炼成为自主活动,身心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发展,为以后终身体育锻炼打下良好基础,从而终生受益。
因此,应让学生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知识和运动技能,学会学习体育的基本方法,形成终身锻炼的意识和习惯,选择自己喜爱的体育项目,体验锻炼身体的乐趣,从而提高对体育的关心、意欲、态度和兴趣,拥有健康的体魄。
参考书籍: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2]体育与健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