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孩子 成就教师
2014-11-25宋立文高艺菲
宋立文+高艺菲
重庆市渝中区地处长江和嘉陵江的交汇处,依山而建,三面环水,是重庆市的中心城区,经济、文化及商贸中心,也是重庆市的“母城”。渝中区教育就是在这样浓郁的山水文化,深厚的人文底蕴,绵长的历史肌理中浸润滋养,形成自己独有的精神气质。
“发展孩子,成就教师,办人民真正满意的教育,实现我的“教育梦”就是要不断缩小校际差距,切实保障教育公平,千方百计提高教育水平,实现渝中教育的均衡优质发展,让渝中区的老百姓不仅能上学,更能上好学,真正满足人民的教育需求,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唐主任,您好!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显然离不开教育的助力,作为渝中区教委主任,请谈谈您心中的“教育梦”。
唐点权:2012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带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时,把“实现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定义为“中国梦”。正如你刚才提到的那样,实现“中国梦”,离不开教育的助力。离开了人才的培育,“中国梦”的实现就会失去智力资源的人才支撑。我的“教育梦”归结起来就是一句话,17个字,“发展孩子,成就教师,真正办人民满意教育”。
具体来说,“发展孩子”,就是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帮助我们的孩子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为他们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成就教师”就是给我们的教师提供一个更加广阔的发展平台和更加畅通的成长渠道。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之本,贵在教师。教师之于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实现“教育梦”就是要通过各级各类培训、职前职后发展等多种方式,为教师的发展和成长提供空间与平台,确保教师待遇,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
最后,我们的教育是人民的教育,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实现我的“教育梦”就是要不断缩小校际差距,切实保障教育公平,千方百计提高教育水平,实现渝中教育的均衡优质发展,让渝中区的老百姓不仅能上学,更能上好学,真正满足人民的教育需求,办人民满意教育。
: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一要求凸显出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请问,渝中区在“实现教育现代化,打造西部教育名区”的过程中是如何谋划德育工作的?
唐点权:德育是对学生进行的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的教育,是中小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直以来,渝中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重要精神,坚持立德树人,把德育摆在学校教育的首要位置。
首先,进一步明确了新形势下德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我们坚持提高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公民素质、文明素养、社会责任感等为目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和“三爱”教育为主线,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基点,确保了全区中小学德育工作迈上新台阶、开拓新局面。
其次,进一步创新了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内容和形式。在内容上,突出抓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教育,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融入教育的全过程,把“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与课堂教学、学校文化建设、日常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把优秀传统文化、心理生理健康知识等融入德育教育体系,进一步丰富和创新了德育内容。在形式上,将课程育德、文化育德、实践育德、健康育德等多种方式结合起来。利用国家、地方和校本三级德育课程,充分发挥主题班队会、德育课堂的主阵地作用;通过校徽、校歌、校训、学生社团建设,积极营造校园文化德育氛围;通过志愿活动、讲故事、看电影等方式,开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道德实践活动,提升学生实践能力,进一步完善了德育教育体系。
最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师资和科研保障。一方面强队伍建设,提供人才支撑。选拔一批思想道德素质好、育人责任强、乐于奉献的教师到班主任工作岗位上,加大班主任培训力度,形成新任、在岗、骨干班主任梯队培养模式。另一方面强化德育科研,提供智力支持。按照课题引领、典型带动的工作思路,坚持开展针对学校德育工作热点、难点的专项调查研究,并健立完善德育工作校本研究制度,增强德育工作时代性和创新性。
:课堂因“生”动而精彩,教学因“生”动而高效。《渝中区中小学“卓越课堂”五年行动计划》的发布拉开了“卓越课堂”建设在全区整体推进的序幕。请您介绍一下这项计划的具体内容以及取得的成效。
唐点权:2012年,市教委发布了《关于印发重庆市义务教育“卓越课堂”五年行动计划的通知》。渝中区积极响应市教委号召,结合我区实际情况,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提出了建设“自主共生”卓越课堂的目标。“自主”是指师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的主体性,有目的、有动机、有策略地投入到教与学的活动中,不断提升师生的自主能力。“共生”是指共同参与、共同生长,它包含师师共生,师生共生和生生共生。明确了卓越课堂建设的建设目标:形成卓越教育课堂文化、实现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形成富有特色的课程体系、打造德高业精的教师队伍、建设利用优质教育技术平台、基本形成科学可行的“卓越课堂”评价体系。
为实现这六大目标,我们制定了六大行动计划:
一是倾力打造具有渝中特色的课堂文化。通过五年的时间,倡导全区中小学要形成个性化的教学特色,创设民主平等、多元开放、富有生机的教学氛围,形成和谐共融的育人环境,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是努力形成富有成效的“卓越课堂”教学方法。在“卓越课堂”建设过程中,倡导和推进参与式教学、探究式教学、主题式教学等教学方法,形成富有成效的“卓越课堂”教学方法。
三是构建体现“卓越课堂”理念的特色课程体系。倡导在特色课程建设、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优化课程,形成符合“卓越课堂”文化的、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体系,最大程度满足学生成长需要。
四是建设有效实施“卓越课堂”教学的教师队伍。着力加强教师教育,采取任务驱动、案例分析等方式,开展全员与专题培训,提高广大教师的“卓越课堂”实施力。加强教研科研,以项目为载体,以活动为平台,采取一课多研、微型科研等研修模式,不断提升教师队伍教学能力。
五是加强“卓越课堂”的现代教育技术平台建设。切实加强音乐、体育、美术、卫生、综合实践、科技活动等 “六大功能室”建设,进一步更新教学设施设备,加强学校的信息技术装备,促进现代教育技术与各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
六是建构科学的“卓越课堂”评价体系。以教育教学新理念为核心,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为目标,从教学目标的层次性、教学过程的科学性、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教学内容的育人性、现代教学技术应用的合理性,以及学生参与程度、学习态度情感、学习能力等出发,建构起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多元课堂教学评价体系。
经过一年多的不懈努力,卓越课堂建设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制发了《渝中区卓越课堂指导意见和学科教学评价体系》,开展区域性“卓越课堂”学科研究活动190余次、课堂教学技能比赛20余科次,推荐教师参加市级教学技能比赛,18人次获得市级一等奖。组织编写新教材新解读20余本;开展了“课堂有效提问”等五个专题研究,初步形成了研究成果;出现了“121导学课堂”“心动课堂”等新的教学模式,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等逐渐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一位合格的教师不只要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还需要有高尚的师德。渝中区大力开展师德师风校本培训,着力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水平和能力。请问,这项工作具体是如何开展的?
唐点权: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不仅要言传,更要做到身教。正如习总书记教师节前夕在北师大师生座谈会上所讲的,当一名好教师,必须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坚持以德立身、以德施教,为青少年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渝中区以师德师风校本培训为基础,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不断完善师德师风建设机制,切实提高教师整体水平。
一方面加强教师教育。我们将师德师风培训与教师教育紧密结合,坚持每年开展全员培训、新教师培训,将师德师风相关内容融入其中,同时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市级培训和国培计划
另一方面完善师德建设机制。我们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提升师德师风水平的实施意见》,把师德建设的放在首位,着力完善长效机制。一是建立健全考核机制。将师德表现与教师个人年度考核、绩效考核挂钩,实行“一票否决”。(即职业道德考核不过关的教师年度考核同样不合格,且没有资格参与教师晋级、职称评聘、优秀教师评选和干部培养。)二是不断完善奖励机制。进一步完善师德师风表彰奖励制度,从1997年开始,渝中区坚持定期评选师德标兵并由区委、区政府进行表彰,到2014年累计评选表彰八届共80名“师德标兵”;将师德标兵等先进事迹编辑成《重庆市渝中区师德师风建设读本》《春雨无声》《春晖无边》《春风无痕》《行为世范》等读本印发全区教师。今年,我们还开展首届渝中“名班主任”的评选表彰,共评出12位名班主任。正是有这一大批师德模范的言传身教、示范引领,良好的师德师风已经成为渝中区的一种风尚。
责任编辑/王富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