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外德育导师制探讨及对我国的启示

2014-11-25陈勇杨宛颖

中国德育 2014年19期
关键词:导师制导师道德

陈勇+杨宛颖

摘 要德育导师制起源于西方,作为学生事务领域中的一种专门制度,国外对德育导师应具备的基础素养以及德育导师的工作要求都有详细的论述。我国的德育导师制处于发展阶段,在关注个体全面发展、德育导师素养与工作要求、理论与实践、德育导师与班主任关系、全员育人等方面需要积极探索、主动借鉴。

关 键 词 德育导师制;导师素养;道德发展

作者简介 陈勇,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杨宛颖,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

导师制的产生源于西方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即推行学分制。推行学分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适应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需求,导师制作为一种教育管理制度有其自身特有的价值。中国现代教育大多是从西方引入的,导师制作为舶来品也被引入到了中国。近年来,德育导师制的实践为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了努力的方向。

一、国外对德育导师素养和工作的要求

MargaretA.Healy等国外学者认为,德育导师制在学生事务领域中作为一种专门的制度,要求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道德发展。“道德发展是认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衡量道德行为和道德原则时,德育导师协助学生寻找其意义、做出决策。”[1]

(一)德育导师应具有的基础素养

首先,德育导师应该是坦诚的。MargaretA.Healy认为,德育导师这个角色与学生有着牢固的关系。在这个关系中,德育导师在与学生讨论和采取决定的时候必须是真诚的、坦率的,不要像裁判似的评价。德育导师在与学生平等相处的同时,还必须明了教师与学生的界限。

其次,德育导师要善于反思。Markham提及,对一个品行端正的人来说反思很重要,并声称人们的行为源于伦理上的关心。他对个体的行为和想法进行了建设性的区分,形成了“不伤害原则”。他讨论了七个特征以判断人的品行是否端正,这些特征使学生事务的实践研究和信仰结合一起。这七个特征分别是责任感、平等观念、经验、纪律、社会性意识、有规律的生活、承诺等。

Markham还发现,“没有深刻反思的生活最大的讽刺就是它是一种不被赏识的生活”。道德习惯通过反思来发展,通过实践来内化,变成人的一部分。学会反思,一定要意识到在日常生活中什么是值得反思的,然后在实践中不断加强它。

(二)德育导师的工作要求

德育工作贯穿学校教育教学的全方位全过程,对学生的成长和学校的工作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的作用。为了保证德育的实施效果,对于德育导师的工作,也有具体的要求:

德育导师需要以身作则,身正为范。MargaretA.Healy认为德育导师的日常习惯非常重要,他说尽管我们经常谈论模范、规程或者关于德育导师的激励方法,我们还是要认清德育导师对学生的影响是通过日常生活情境产生的。学生有着很强的模仿能力,所以教师们的日常习惯、教师的行为会深刻影响到学生。

德育导师的良好习惯需要持之以恒。Kidder用道德健身来类比道德实践,按照Kidder的解释,道德健康和身体健康类似,通过每天一点点的努力达到健身的目的,不知不觉中就会拥有健康的身体,随时准备行动。他还指出,为了保持健康,你必须坚持锻炼,否则你的道德肌肉就会削弱身体的力量和能量,不能执行重要的任务。作为德育导师,必须坚持锻炼道德习惯,从而成为学生的榜样。[2]

德育导师教学生学会先思考后行动。权衡利弊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其实权衡贯穿于整个人生。学会权衡,学会判断,学会思考是德育导师实践所必需的。而且要有开放的,开明的心态,且具有同情心。日常道德习惯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原来的行为、方法和能力。愿意践行所拥护的那些理想标准,把人们讨论的内容付诸行动,是一个德育导师最重要的识别标志。

德育导师要善于启发。在学生问德育导师问题的时候,不要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要通过对话和我们身边的例子来引导他思考。从而让学生学会思考、判断,得出满意的解决方案。Parks认为一个有效的德育导师还需要做到:a.承认,欣赏学习者潜在的学习能力;b.支持并善于发掘他或她的潜力;c.有效激发学习者达到预定的期望;d.保持真诚和关爱对话。[3]此外,也有学者认为,成为一个合格的德育导师首先要学会权衡个人与集体的需要,合理处理两者之间的冲突。[4]

教书育人双管齐下。人才的培养应追求两个目标:教书和育人,因此,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应该双管齐下,不能厚此薄彼。

二、国外德育导师制的实施

注重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促进和维持认知结构的发展,也是道德发展的必要条件。学习者和指导者必须具备一定的态度、知识和技能去应对可能存在的冲突。Healy和Liddell认为,德育导师必须与学生保持交流并激励学生以使学生坚定信念和保持自尊。从根本上讲,在学习关系中学生必须对教师信任--信任与否决定了道德发展的成败。他们认为把时间花在谈话中不仅可以促进知识的学习、创建对共同的价值观的尊重、信任,还可以发现彼此在价值观上的分歧。

(一)导师和学生是相互影响的关系

师生之间形成一种无形或有形的学习共同体,这种关系也提供了一个导师影响学生世界观的机会。有时学生的经验会与某些事件或者新闻的观点不一致,就会引起认知冲突。这种不均衡通常被描述为这样一个情况:学习者的期望与他或她的经验不一致,一些学习者可能会选择退缩,但是勇于接受新事物的学生就会吸收新观点然后改变自己的认知。

(二)导师和学生互相信任的关系

对学习者来讲,处理认知冲突的一个必要的条件就是信任。信任则表示导师鼓励冒险,能让学生乐于分享观点,并反思根深蒂固的信念。信任可以通过一个有耐心、同情心的德育导师来培养,久而久之让学习者对师生关系建立信心。

三、道德发展影响德育导师制的效果

Jamesrest认为影响道德行为有四个主要因素:道德敏感性、道德判断、道德动机和道德品质。基于研究,他总结出影响学生道德发展的几个障碍,这些障碍可能会削弱学生的道德意识,阻碍道德行为。其中前四个障碍是关于个人发展和个人经历的问题,它是影响德育导师制效果的内部因素,后五个障碍是外部因素。

(一)内部因素

影响德育导师制效果的内部因素主要有:

其一,为了和谐牺牲个体意见。一个学生或有抱负的教育者,都渴望融入组织群体,达成和谐的师生关系,两者会在某些事件中保持沉默。这可能是出于维持和谐的关系,给对方留个好印象而保持意见上的一致,不冲突或者为了迎合组织的规范从而牺牲个人的想法与批判性的思考。在个人发展的方面,组织不能强迫个体的道德行为、道德动机,从而这种“一致性”的阻碍会更加突出。

其二,缺乏道德意识。现今社会,由于价值观的多元化与一些不良风气的蔓延,很多学生普遍缺乏道德意识,道德敏感性弱,道德判断能力不强,从而阻碍了其道德行为的形成与发展。因此,培养道德意识是德育导师工作的起点。

其三,传统的束缚。学生是社会的人,其思想、品德常常会受到传统的束缚,何况其道德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在长期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这种束缚越加明显。即使某种传统是积极的,比如宗教信仰,它对人们的道德行为或伦理有着指导与督促作用,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对道德的发展也有着阻碍的作用。

其四,缺少自我效能。有的时候,意识与行为之间存在较大的鸿沟,即使一个人知道他道德上存在问题,但由于缺乏信心、没有选择的余地或本性的弱点而不予改变。这种自我效能感差的表现严重阻碍了道德品质的发展,这是困扰德育导师与学生的一个最大的问题,因此建立学生较强的自我效能感是德育导师的当务之急。

(二)外部因素

影响德育导师制效果的外部因素主要是来自于组织文化深层次的阻碍,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文化规范;2.权力之争;3.同伴压力;4.害怕被排斥;5.学习机会不足。

四、国外德育导师制对我国德育的启示

中小学德育导师制在我国还处于发展阶段,其探索与研究还较为宏观。国外学者对德育导师的角色、德育导师的职责以及在德育导师制实施时的师生关系等做了详尽的探讨,对我国的德育发展具有启示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关注个体的全面发展。国内探讨德育导师制的意义一般比较宏观,大多从国家、民族的角度出发探讨德育导师的工作,国外则更关注学校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实施这项制度对学生个体来说意义重大,德育导师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学会自主思考,学会权衡利弊、学会做决定、帮助学生寻找目标,学会体验过程,领悟意义。

德育导师最根本的任务是要帮助学生找到生活的目标。国外学者认为德育导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实现和学生一起寻找意义的过程。当学生需要指导的时候,德育导师要用一颗真诚的心对待学生。

其二,操作性强。在国外,对德育导师的素养、职责进行细化描述,从而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如德育导师要学会反思、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与学生相处要平等,但又要明确教师与学生的身份界限。再如要以一颗真诚的心经常与学生交流,教学生学会思考,不要直接告诉学生问题的答案等等。德育导师应以身作则、身正为范,与学生多交流、多沟通,并且保持长效性。此外,国外德育导师制中对接受指导的学生也提出了相应要求,学生在德育指导关系中应该信任导师,配合导师,与德育导师进行积极的交流。总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德育导师有效工作的重要基础与前提。

其三,实践与理论并行。理论从实践中来,还应到实践中去。国内对德育导师制的工作内容、特点、价值以及评价制度作了研究,但是没有具体的操作性研究,比如如何评价,评价指标有哪些,等等。再如怎样来实施这项制度,研究依然停留在理论层面、思辨层面,没有进行深入的实践研究与探索。国内的德育导师工作实践也只停留在从学校教师中选出一批具有较高素质的教师作为德育导师进行试点。

其四,德育导师与班主任的关系。在处理和班主任的关系的时候,对学生的管理引导工作应以班主任为主,德育导师为辅,这是班主任和德育导师各自的工作特点所决定的。班主任注重班集体的整体发展,德育导师重个体发展。如果班主任是“父亲”,德育导师则是“母亲”。虽然德育导师的工作与班主任的工作有所交叉,但德育导师应协助班主任开展工作,两者应很好的配合、协作,从各自的工作出发共同去管理学生,做到目标一致,互帮互助、相互促进、相互提高。见图1。

其五,全员育人。国内学校的德育工作一般主要由班主任来完成,任课教师很少关心学生的思想与生活的动态,势必会增加德育教育因材施教的难度。 因此,要借鉴国外德育导师制, 完善我国德育工作机制,构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紧密结合的德育体系,全面实施全员育人的导师制。■

参考文献:

[1] Margaret A. Healy, James M. Lancaster, Debora L. Liddell, Dafina Lazarus Stewart.The Role of the Campus Professional as a Moral Mentor[J].New Directions for Student Services , 2012,(139) .

[2] Kidder, R. M. How Good People Make Tough Choices: Resolving the Dilemmas of Ethical Living[J]. New York: Fireside Press, 1995, (5).

[3] Sharon Daloz parks. Big Questions[J]. Worthy Dreams,2011, (9).

[4] Debora L. Liddell, Diane L. cooper, Margaret a. Healy, and Dafina Lazarus Stewart[J]. Ethical Elders , about campus, 2010,(3).

责任编辑/肖茂红

猜你喜欢

导师制导师道德
精准导师制对学生的影响和帮助
面向新工科的本科生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实证研究
高职生导师制内涵研究①
跟踪导练(五)(2)
我国本科生导师制的应然取向
导师的猫
道德
广东鹤山实施新录用公务员双导师制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