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是“创建特色”还是“固本求真”

2014-11-25窦玉贵

内蒙古教育·综合版 2014年12期
关键词:校本特色学校

窦玉贵

近几年来,一些学校为了宣传自己学校的办学特色,同时也为了迎合家长的心理,搞所谓的创新,千方百计搞这个特色、那个经验,于是特色校、示范校雨后春笋般在中华大地上遍地开花,一时刮起了“创建”之风,出现了某某学校模式、某某学校经验,学校的班级也开始出现什么“宏志班”“英语特色班”“诗文特色班”等各种特色班。学生宿舍名字亦五花八门,什么“群英会”“八贤居”等等,其实这倒或许是学校最大的“特色”。我并不是反对特色建设,因为在竞争激烈的社会,学校也需有自己的办学特色;在教育思潮、变革如此之快的今天,教育也需要探索、改变、创新。然而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在我们创建特色学校时,想没想过我们的基础做好了没有,我们的教育根本改变了没有?想没想过这个所谓的特色是不是真的符合学校的实际,是不是真的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想没想过我们创建特色有没有事前调研、思考,有没有创建规划,是头脑一热还是跟风出风头?在实施创建的过程中,是浅尝辄止、摆花架子、搞形式主义,还是扎扎实实,一以贯之?我想更多的创建首先是全校动员,进行突击式的运动,补充这个资料,完善那个档案;搞这个主题系列活动,添那个专用设施设备……忙得不亦乐乎。其实,创建的本意不是搞运动,而是通过创建,推动学校某个领域、某项工作做得更深入、更有效、更长远。事实上,某些创建的确改变了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提升了学校的办学质量和社会声誉。比如,现代化学校的创建,极大地改变了学校的办学条件,并有力地推动了师资队伍、校本管理等软实力的提升,真正促进了学校的内涵发展。但更多的创建,似乎仍然停留在运动层面,改变的是表面,创建结束,“涛声依旧”。而且,过多的创建活动,干扰了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有的甚至停课迎检查,教师的时间和精力耗在了这些创建事务中,虽不是怨声载道,但也早已失去实际意义。这也就导致了虽然很多学校挂了特色学校牌,却仍然没有特色、没有亮点,甚至没有变化。

另外,为了寻求学校特色,形成所谓的学校特色文化,学校绞尽脑汁,开设的各类校本课程五花八门,如跳绳、踢毽子、手工制作、剪纸、书法、绘画……还有各类专业训练队:田径运动队、篮球队、乒乓球队……林林总总,学校也尽量给每个社团建设活动场地,并安排时间用于社团活动。可以说,学校丰富的校本课程,给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一个自由选择的环境和条件。在这里,学生能学到在一般学校学不到的东西。然而辅导教师的数量和专业化程度都不够,同时更缺少长期深入持久的课程实施研究,造成很多校本课程实施停留在一般水平,未能突破制约学生高水平发展的瓶颈,没有形成独具特色的精品课程和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学生社团,充其量算是学生的课外活动多了一些,还没有制度化、常态化、规范化,面儿似乎宽了,但是深度不够。当然更有很多学校文字材料很多,真的可谓“特色”,但是真正的实施蜻蜓点水,根本就是走形式、作秀。

其实,就特色而言,学校的各种称号、学生的各种奖状是外在的形式,各类校本课程和学生的实际发展才是内在的本质。特色唯有实现课程化、校本化乃至成为学校的文化,才是实至名归。在经济大潮中,一些厂家或公司,为了拓展业务,提升企业竞争力,便把“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竞争观念融入企业管理之中,这也影响了学校,于是便迅速成为学校发展的指导思想,特色发展、核心竞争力等概念深入教育领域,学校特色、特色学校的发展浪潮一浪高过一浪,几乎所有的学校都卷入其中,自觉或不自觉地获得了特色化的发展,踏进了“快车道”,再也慢不下来了。教育应有的闲适与从容,那种真正意义上的“读书、念书、做人”那种没有功利的教育,甚至看似没有什么实用的教育,正日渐远离我们的视野。在“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旗帜下,我们的学校千方百计,使出浑身解数,创造能让人民看得见、摸得着、用得到的教育。于是,急功近利就在所难免,能用分数换得满意度的就用分数,没有分数赢得满意度的,自然就要创造“亮点”工程,而特色似乎是最好的“亮点”。这样,学校为了彰显“特色”,做到与众不同,不管男生女生,不管喜欢不喜欢,“全民皆兵”,一律整齐划一。如每天早间操或活动课时,千百学生队列整齐,或是在音乐声中齐跳舞,或是满操场全部在跳绳……景象可谓壮观。这样的场景不由得让人想起那个疯狂的年代,全民皆唱样板戏,全民都跳“忠”字舞。我们看得到的是整齐划一的“特色”彰显,看不到的是个性抹杀的“特色”平庸。难道学校是非特色不可?静下心来细细思量,作为基础教育的中小学校,如果非有特色,那么最重要的特色应该是“基础性”。基础教育就是要为每个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的教育,就是要着力于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基本习惯,保持对学习一如既往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基础性的教育就是要“低起点、严要求、小步走、不停步”,安安心心、踏踏实实地做好一件一件的基础性工作,这才是最让学生受益的教育,而不是一味地造“亮点”夺人眼球,更不是造“特色”搞劳民伤财的运动。基础教育是需要让每一个学生受益受惠的教育。要让每个学生都达到合格,在此基础上追求优秀才具有基础教育的意义。当然,学校发掘自身的优势资源,在某些方面创造更多更好的环境和条件,让每个学生有更为充分、自由的主动发展,自然就形成了特色。基础教育阶段的特色,应该是素质教育旗帜下的特色,基本价值就在于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和普惠性,失去了这样的特性,就偏离了学校特色发展的基本方向。

再细细地思量,如果非有特色,那么这个特色是谁的特色?集体式的、整齐划一的活动在学校比比皆是,且几乎呈现出“全民皆兵”的景象,更多无此天赋与兴趣的学生,在学校的特色化运动中“被特色”了。赶鸭子上架,为特色而特色,强人所难,非教育的应有之意。教育要实现“以人为本”,就要体现学生意志,要有儿童立场,从儿童的发展需要和可能性出发,营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环境和条件,给学生更为自由的发展选择,有选择才有个性。学校的特色仅仅靠几项活动,靠几个有特长的教师或者学生,只能是萤萤之火。典型的急功近利,根本不能持久,何谈特色?唯有让每一个教师、学生甚至家长都投入到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建设中来,才能呈现出一种“燎原之势”,才能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特色”。这样的“特色”,才可以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学校开设的校本课程,不是非得让学生学到某项技能,而是让学生获得一种人生的智慧。就拿“轮滑、滑板、乒乓球”等体育项目来说,并非每个学生都擅长或者都喜欢,也并非每个学生都能具备这些运动技能,而应该让学生从众多的体育运动项目中,发现一种适合自己的、有利于健康的、终身喜爱的运动,能养成锻炼的习惯,从而拥有健康的身体。这样,一个学生从我们学校走出去,就会与其他学校走出去的学生不同,他带走的是一种对健康人生的态度和锻炼的习惯,即保健智慧。怀特海说过:把在学校里所学的都忘记了,剩下的就是教育。那么,我们也可以说:历经岁月而磨不掉的,才是特色。

无论怎样,一味盲目地为了“创建特色”而失去了教育本真,没有固本求真就去创建特色,那是实实在在的失败教育。

猜你喜欢

校本特色学校
特色种植促增收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中医的特色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完美的特色党建
学校推介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