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所学校和一个老人的二十三年

2014-11-25郝文婷

内蒙古教育·综合版 2014年12期
关键词:包钢废品奶奶家

郝文婷

2014年新学期开学,包钢实验二小新任校长王冬梅第一天上班,首先在校园里转转,想了解一下学校情况,她来到教学楼的北角时,愣住了:五颜六色的垃圾袋堆得有一人那么高。“这就是学生们寒假里给陈奶奶收集的塑料瓶、易拉罐等废品。”同行的刘书记解释说,“这两天就卖掉给陈奶奶当生活费。”“尽管对包钢实验二小长期照顾陈奶奶的事迹早有耳闻,但当我亲眼看到这堆瓶子时,心里还是不禁一动。”王冬梅回忆说,“这些都是学生们一个个捡来、积攒下的,做一次就不容易,何况是坚持23年。”

从一个人到一个班再到整所学校—— 爱心接力23年

陈奶奶,名叫陈玉珍,一直未婚,很少和亲戚来往,晚年以拾破烂为生。1991年的夏天,包钢实验二小五年级的贺飞因搬家要转学,但他对自己家一直关照的邻居陈奶奶有些不放心,班主任秦振辉知道他的担心后,就发动同学替贺飞继续照顾陈奶奶,后来越来越多的班级参与进来,成为学校少先队活动的一项固定内容,23年从未间断过。

“陈奶奶和猫吃一样的东西。”这是如今已经大二的王子鹏11年前第一次去陈奶奶家的最深印象。“一间平房黑黢黢的,到处是废品,陈奶奶收养的流浪猫正在吃她碗里的饭。”王子鹏回忆说,“但那已经比她原来的居住环境好很多,听说秦老师他们班第一次去帮陈奶奶刷墙时,有的学生都吐了。屋子里的味道太呛人,灯泡上裹着厚厚一层苍蝇屎,煤炉上放着半锅小米粥,锅盖上密密麻麻落了一层苍蝇,被烟熏了几十年的墙壁连白浆都挂不住。”

从1993年开始,照顾陈奶奶就成为学校大队部活动的固定内容,并且有详细的活动方案,大队部号召每人每月贡献一把米,解决老人的吃饭问题;每人每天节约一点儿零花钱,成立爱心小银行,给老人过生日、买药;日常生活中收集易拉罐、废纸箱、塑料瓶等废品,卖掉后给老人贴补家用;每隔一段时间组织学生给陈奶奶打扫卫生。

“实验二小的来了!”每次老师和学生们驮着废品、拎着吃的喝的还没走到陈奶奶家,早有邻居大声招呼上了。“遇上拆烟筒倒煤灰或往菜窖里放学生们拿来的冬储菜等大活儿时,邻居们都主动伸手,一起帮陈奶奶干活儿。”回忆起自己2000年到2011年照顾陈奶奶的工作,谢会颖老师描述最多的是一些温暖的场面。“陈奶奶连灯都舍不得开,但她会把牛奶、点心大都分给流浪猫和流浪狗。”谢老师说。那时,陈奶奶也常推着收废品的小推车来学校,学生们一看到她,呼啦围上去,争着把捡来的废品、自己的零食给陈奶奶。

从2004年开始,陈奶奶搬了3次家,最远一处与学校隔着5条马路,学生们走将近1个小时才能到。“有时候打车去陈奶奶家,很多出租车司机一听学生们是去帮陈奶奶干活,连车钱都不要。”谢老师回忆说。“你们路过门口就喊一声儿老太太,几天不见老太太就赶紧给我们打电话。”陈奶奶每搬一次家,老师们就这样嘱咐几遍新邻居们。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贡献一把米和零花钱的活动逐渐取消,但给陈奶奶捡废品、打扫卫生的活动一直在延续,学生们每半个月去看陈奶奶一次,打扫卫生、陪老人聊天、给老人按摩、表演节目,每个月月底送去生活费,逢年过节加送慰问金,越来越多家长也参与进来,他们常会给老人带去米面油、蔬菜、水果及一些生活用品。为了让陈奶奶开心,每年六一儿童节期间,学生们都要给陈奶奶过生日。

2013年12月,包头市义工服务队来看望陈奶奶,在孙建军老师的说服下,陈奶奶终于同意大家将那些散发各种气味的杂物和内衣内裤彻底清理。当陈奶奶打开一直上锁的一个大木柜时,孙建军看到7年前自己和学生们送给陈奶奶的生日礼物——一件紫色上衣整整齐齐叠放在柜底。

逢年过节给陈奶奶做顿饭如今也成为一项常规活动。“我们想给陈奶奶多一些家庭的温暖,家长都特别支持,因为孩子也需要这样爱的教育。”现任大队辅导员孙建军说。

23年间,包钢实验二小校长换了三任,大队辅导员换了四任, 23年前最先做这件善事的学生、老师和校长都已经联系不上,23年中已经毕业的学生加上现在在校的学生约8000人,他们都用自己的双手给陈奶奶捡过废品。曾经以捡破烂儿为生的陈奶奶身体每况愈下,近6年已经再也没有捡过废品。

“照顾陈奶奶已经成为我们的一个习惯”

“孩子,你怎么不戴手套?不用刨那雪!”“老师,这儿好像有个瓶子,刨出来给陈奶奶。”

8年前一个学生摘掉手套、刨开雪堆,给陈奶奶捡瓶子的场景深深地刻在孙建军的脑海里。“照顾陈奶奶已经成为我们老师、学生的一个习惯。”对于学校23年的坚持,包钢实验二小党支部书记刘丽萍这样总结说。

三月底的一天,又到了看望陈奶奶的日子。从学校出发约20分钟,车子在一栋老楼前停下,上到三楼某单元中户门口,大队辅导员孙建军拿出钥匙,熟练地打开家门,一股有些呛人的味道钻入鼻孔。

“我先把这个倒了。”首先走到床边的孙老师边说边弯腰从床底拿出了一个小桶,屋子里呛人的味道就是从这个尿桶里散发出来的。今年已经93岁的陈奶奶患有植物性神经紊乱和老年痴呆症,行动不便,很少下床。

“孩子们,把东西放下,自己找抹布和扫帚。”孙老师招呼着随后进来的学生。五年级的王靖宁和妈妈直接走到厨房的水池旁洗起了碗筷,这是她们第四次来陈奶奶家。除了灶台上一把烧水的茶壶、一口炒锅,再无他物,窗台上三桶5升的洗洁精格外显眼。四年级(2)班的高敏婕拿起笤帚,挪开凳子从桌底的墙角开始细细扫起,从窗户透过的一束阳光里看到尘土微微浮起。

陈奶奶坐在卧室紧挨着窗户边儿的单人床上,歪着肩膀,来回微微转头看着屋子里的身影。散在她身后的一床被子,白色的里布像老照片一样泛着黄色,但被面儿在阳光下红得鲜亮。身侧的枕头被各种用各色布包裹着的小包袱“包围”着,从上边一块崭新的枕巾才让人辨别出这是一个枕头。“这些是陈奶奶的宝贝,别人可动不得。”孙老师指着屋子各处大大小小的包袱说。“这些都是家长送来的,但陈奶奶总是舍不得用。”她指着墙边一个柜子上堆放着的崭新被褥说。

距离床不到1米的茶几上散落着一些小面包、牛奶,还有一碗吃剩的豆腐脑,“这应该是陈奶奶侄孙子送过来的。”孙老师端起碗来边清理边说,“老人行动不方便后,逐渐接受了侄孙子对她的照顾。”近些年,居委会、妇联、民政部门也都积极参与到了对陈奶奶的帮助中。

“陈奶奶很少活动,容易肌肉萎缩,你们可以给陈奶奶按摩一下。”孙老师边示范边说,看着剃着光头的陈奶奶,站在身旁的葛永超和史越两手垂在身侧握了握并没有立即行动,还是站在后排的王靖宁先走上前,给陈奶奶轻轻捶起了肩膀。“其实王靖宁第一次见陈奶奶,也说有点儿害怕。”妈妈王昆回忆说,“她没见过这样生病的老人,也没见过这样的居住环境,可是第二次她依然主动要来,来了就干活儿,还主动给陈奶奶按摩。”

“孩子前两天还说这个暑假要再去看看陈奶奶。”李金淼的妈妈告诉记者。“其实一二年级时我都不明白为啥要捡瓶子,再大些又觉得我们用得着一直这么帮陈奶奶吗?”已经上初中的李金淼回忆说,“可当我五年级时第一次去看陈奶奶后,才知道我们做了一件多有意义的事,也觉得其实我们做得还不够好,从那以后,只要看到能卖的废品我就捡,还翻过垃圾桶,我想竭尽全力帮陈奶奶。”

“同学们都很羡慕我,来看望陈奶奶好几次了。”说起对陈奶奶的帮助,王靖宁有些自豪又有些腼腆地小声说。因为不能带所有学生去看望陈奶奶,学校大队部就让每个班推荐一个在班级表现好的同学做代表,但这个表现好绝对不是指学习成绩好,所以,去看望陈奶奶也成为了学生们的一种荣誉。

身患老年痴呆的陈奶奶现在常常犯糊涂,在陈奶奶家的一个多小时里,老人看着站在眼前的记者问了三次:“这位是谁呀?你教几年级?”有两次看着从身旁经过的孙老师也会问:“这位是谁呀?”但在大家正要离开时,老人突然抬头问:“王老师来了吗?”孙老师赶紧把自己的丈夫也是同事的王元老师叫过来,“陈奶奶,我在这儿。”王老师浑厚的男声一响起,陈奶奶立刻迎着声音的方向伸出双手要与王老师握手,边笑边高声说着:“好!好!好……”

除了每两周带学生们来看望陈奶奶,平时孙建军也常带着丈夫和孩子来看望老人。“每次带学生来,我都不会多说什么,只是带着学生和家长一起做力所能及的事。”孙老师说,“只要我们全身心地投入了,学生们会看在眼里,也能记在心里。去做,比说教更管用。”

在陈奶奶家打扫完卫生,照例,同学们唱了一首歌,老人没有出声,但有时会跟着节奏点点头。“奶奶,这是您的生活费。”离开前,学生代表把这个月的生活费递给了老人。“学生们能有多少钱,别老给我了。”老人接过生活费喃喃地说:“实验二小的老师同学们,好啊!”

“让爱心相助活动内化为一种品质”

“可能因为小时候有照顾陈奶奶那样的经历,所以现在看到流浪者、孤寡老人等弱势群体,我不会漠不关心。”王子鹏说。他告诉记者,现在每次看到街上的流浪者或乞讨人员,他都会停下来,看一看,对需要帮助的人尽量帮一下,哪怕是投一块钱。

“照顾陈奶奶的23年中,我们包钢实验二小的每位师生都受益匪浅。”该校党支部书记刘丽萍说,“爱心相助活动,如果是只做一次,可能只会给老师、学生一个小小的触动,但如果坚持做6年甚至更久,潜移默化中,就有可能内化为一种品质。”

“这孩子从小有啥献爱心的活动都能积极参加,但从五年级开始她会主动去帮助别人,经常会多买一些笔和本送给班里家境贫寒又爱学习的同学。”李金淼的妈妈说,“她这么小就能有意识关照身边需要帮助的人,我很欣慰。”

“都说现在独生子女自私,可我觉得我们学生都特有爱心,有一次班里考试,一名学生忘带尺子了,她同桌把自己尺子折一半递给了她。”在包钢实验二小当了16年班主任的刘改花老师说,“而且这么多年来我发现一个现象,越到高年级,学生们越喜欢帮助别人,也会关心人。其实每个学生都有愿意帮助他人的爱心,只是低年级的时候他们不知道怎么做,学校和家庭在学生成长过程中要有正确引导。”

“我和小区里的小朋友还专门去一个邻居奶奶家陪她聊过天呢。”在学校里与同学们聊天时五年级的闫雨荣不经意间说到。“因为我总看她一个人在家,我觉得她应该挺孤独的吧。”她解释说。

“妈妈,把这些给楼下的爷爷送过去吧。”11岁的王靖宁在家里有好吃的东西时会惦念着家境贫寒的邻居爷爷,这让妈妈很欣慰。“去年我带她报名参加了昆区的义工组织,我希望孩子多参加这样的活动。”王靖宁的妈妈王昆说。

在包钢实验二小对“和雅教育”校园文化的解读中,记者看到,“培养学生求真、扬善、和雅”是学校的总体目标,并强调要让学生亲身参与、实际体验,要以实践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完善。学校从对陈奶奶的照顾延伸逐渐形成少先队“童心暖残心”敬老助老活动,先后与包钢焦化厂和包钢敬老院开展“手拉手”爱心相助活动。2008年,包钢实验二小成立三个学生社团,以公益活动为主题的“小橘灯”社团首次报名就超过百人。

“去看望陈奶奶”,成为近年来包钢实验二小青年教师入校教育的第一课。2014年,包钢实验二小以团组织名义组织青年教师照顾了一位80岁的张奶奶。“这是扬善教育的最好载体。”刘丽萍书记介绍说,“我们希望通过这种以点带面的辐射,由班级到学校、由师生到家长、再到社会,让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好地传承下去。”

采访结束后,校长王冬梅告诉记者,学校正计划把学生每次看望陈奶奶的实景全程摄像,通过学校的“校园电视台”给学生们播放,让所有学生对自己一直在帮助的陈奶奶有更多的了解,让他们对爱心的力量和温暖有更直观和深刻的感受。

猜你喜欢

包钢废品奶奶家
包钢的“前世今生”
包钢万腾钢铁公司大方坯连铸机热试成功
奶奶家的桑树
在奶奶家学到的知识
动动手,废品变宝贝
去奶奶家
包钢三医院
父亲的废品
铝包钢芯高导电率铝绞线在输电线路中的应用
从捡废品中受到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