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名校”我们该学什么?

2014-11-25徐长林

内蒙古教育·综合版 2014年12期
关键词:私立学校升学率公立学校

徐长林

在河北省某私立中学一天的考察,引发了我的思考:我们能够从“名校”学习什么?

这所私立中学,发展历程不太长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这个成绩就是高出本地区同等学校的中考高考升学率。这是学校得以与公办学校抗衡并成为一个地区“名校”的资本。其实,包括杜郎口、洋思等学校都是这样,都先呈“高升学率”这个果,再展现“教学模式”(或管理模式)这朵花儿。前来学习者和举头仰望者很多是看中了这个硕果,由果溯因,继而毫不犹豫地全面引进他们的教学模式(或管理模式)。结果如何呢?学习杜郎口者络绎不绝,又有几个能够复制杜郎口的辉煌?朝拜洋思者也不计其数,真正成为洋思第二者有几人?这所私立学校的经验也是如此,如果不全面分析他们“高升学率”背后的大背景,不客观衡量私立学校与公办学校的不同管理体制,孤立地将他们的“模式”与“高升学率”确定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因果关系,而不从更深入的层面去考虑应该学习的本质性的东西,结果恐怕是躁动之后复归于“涛声依旧”。

就这所中学而言,我以为首先应该关注的不是“甲模式”或“乙模式”,而是要关注这样的模式得以有效实施的基础。如果说模式是花儿,我们在引进花儿之前应该对花儿的成长土壤进行比较分析,要看看在异地风姿绰约的花儿到我们这里是否适应水土。

第一,看他们的教学管理体制。偌大的一所学校,只有校长一人不兼课,副校长以下的干部都是身兼数职,以教研主任和政教主任为例,除了这个职务所含的工作责任,每人还要担负两个班的教学任务和一个班的班主任,还要分管某年级一个学科的教学。这些领导常年与教学保持着零距离的体验,自然是实施教学管理的一大优势。这样超负荷的工作量,恐怕只有在私立学校 “不养闲人”“核算教育成本”的制度下才能行得通。公立学校目前能做到这点吗?私立学校有个经济杠杆,干什么活挣什么钱,干多少活给多少钱,真正是按劳取酬,苦点累点有钱去摆平,公立学校则不能也不敢。再说,在人们向往利益高于向往奉献的大形势下,这样重的工作负担,少了相应的补贴,是没有几个人愿意承担的。再说,那么多环节干部在那里摆着,一个人把活儿都干了,别人岂不失业?

第二,看学校的中心工作。私立学校的工作中心非常明确——就是教学质量,再功利一点儿说就是中考高考升学率。中考高考考好了,学生高兴,家长高兴,社会知名度一下子就提了上去。接下来就是学生趋之若鹜的良性循环,就能够优中选优占有好的生源,就有家长乐意和不乐意都得黄金白银两手交换。于是,生源茂盛了,财源亨通了,就可以继续盯住升学率开始一轮又一轮的“良性”循环。公立学校的工作绝不如此简单,法律上有教育方针、课程标准管着,事务上有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千丝万缕牵着,虽然中考高考是硬指标,但德育、体育、艺术教育等等都一律不敢怠慢。千头万绪和一个心思的结果肯定大有差异。

第三,看学校的师资状况。私立学校的教师是出高价招聘来的各地的优秀教师,都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换句话说,私立学校没有薄弱教师,他们不管使用怎样的教学模式,其自身的专业素养确定没有问题,这是公立学校不具备的最大优势。公立学校固然有优秀教师,但薄弱教师也不乏其人,对这些人来说,当务之急不是模式的问题,而是自身是否过硬的问题。以优秀师资团队专攻升学率,当然如探囊取物。

第四,看学校的人事制度。私立学校和教师之间有合同为约;你给我需要的教学质量,我就给你需要的报酬。如果你没有达到学校的要求,肯定要有一个掷地有声的说法。所以,为了钱,老师们也要殚精竭虑地去干,他们没有退路,很多人是辞了公职来应聘的。学校方面,在教师待遇上也不含糊,既然坚持权力上说一不二,兑现义务上也应取信于民,否则,就没有人肯为他们忠实地服务了。公立学校在教师管理上就不是这样简单了,只要不违法乱纪,单凭教学质量不高,顶多是调整工作分工,绝对不会有丢饭碗之虞。

第五,看学生管理。私立学校可以一个月放一次假,双休日照常上课。公立学校敢吗?双休日上课出了事故谁负责?再说,双休日上课给老师的津贴从哪出?不给钱,不合理;要收钱,不允许(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不如公事公办省心。私立学校的学生违反了纪律,学校就有权开除他们,即使短时间内开除数十人也没有问题,只要学生违纪属实。放到公立学校,这样做恐怕社会上就得炸了锅,“人民”一不满意,政府就要干预,学校也就没有了安宁的日子。因此,不管啥样的学生,学校只能苦口婆心地做思想工作,顶多也就是“劝退”。更多情况下,老师们只能用从私立学校搬过来的“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的理念来苛责自己。长此以往,学生看到了学校的底线不过如此,学生不好管理也就成了公立学校痼疾。还有,私立学校可以搞学生间帮扶责任制,学习困难的学生有师傅(学习好的学生),徒弟考试不合格,师傅有责任,遇到放月假,师傅受连带,成绩不合格的徒弟不能回家,师傅也要陪在学校,什么时候成绩合格,什么时候才能享受学校的假期。这点,公立学校恐怕也不敢实施,因为这涉及到一系列的“假如”,特别是假如在这个期间学生出现一点意外,学校和当事的老师就要吃不了兜着走。

综上所述,我们向私立学校的学习,应该从体制到管理,从师资到模式,全方位地做可行性论证。最好的办法是立足公立学校的实际,立足本学校工作的实际,有选择地借鉴别人的经验,不能全盘照搬人家的所谓模式。模式需要环境,模式靠人去操作,那样的模式需要那样的环境和那样的人才能发挥优势,不具备那样的环境和那样的师资力量,单纯致力于模式的学校注定不会走远,弄不好还会出现不好的连锁反应。这么多年,很多学校的学习态度不能说不谦虚诚恳,考察过的学校也不能说不是名声显赫的标本,然而究竟有多少学校成为那些名校的第二哪怕第三?多是风风火火大张旗鼓地照搬模式在先,由于种种原因见到效益的,倒是那些从本校实际出发,有选择地进行改良的学校。

经过比较分析,我感觉该私立中学以下几点是我们应该学习也能够学习的:

教师备课的用心。他们老师不写教案,但要研制学案。学案研制有一个严格的制作审批过程。对学案的质量,研制者有责任,审订者也有责任,层层把关,保证了学案的质量。编制学案,不是一个年级一套学案,而是同年级同学科分成不同的组,几个人一组进行编写。这样,学案就能有比较大的针对性。另外,每份学案,老师必须亲自做过,根据自己做的感受决定课上什么时候讲和讲什么。老师在研制学案和完成学案两个环节上投入的劳动是有效的,这种精益求精和身体力行的精神是值得学习也是能够学到的。

学生习惯的养成。我看到,这所中学所有班级的学生都能熟练地使用工具书。他们已经不用老师再强调什么,遇到问题查工具书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还有学生之间的交流,也不再是“军事化”的整齐划一,而是随时随地,成了一种常态化的行为。那种交流,是真正源自内在需求的交流,不是外力强迫做出的样子。还有学生的书写基本功,也是我们应该学习和能够学习的。其实,这一切又都不是他们的首创,叶圣陶先生几十年前就认为教育就是培养好的习惯,只是我们没有扎实地做好,人家做好了而已;课程标准也对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而我们仍然没有真正践行课标的精神。

我感觉,我们的学校当务之急要改革的不是课堂教学的模式,而应优先考虑符合学校特点的办学思想问题,考虑能够促进教学工作健康运转的管理体制问题,考虑从领导层到教师再到学生的教与学的动力问题。这些问题解决好了,才能谈到教学层面的模式问题。教育问题有“道”的层面,有“法”的层面,有“术”的层面,“道”为纲,解决的是办学思想办学理念的问题,是学校朝哪个方向走和要达到怎样目标的问题;“法”和“术”都是“目”,解决的是达到目标的策略与方法的问题。纲举目张,没有清晰的路线正确的目标,只在策略甚至只在方法上寻突破,注定事倍而功半。我们可以把视野放得宽广一些,尤其多关注那些经得住时间考验的名校,看看他们的办学理念,看看他们的教学策略与方法,也许给我们的并不仅仅是“模式”层面的启发。

猜你喜欢

私立学校升学率公立学校
基于ARIMA模型对我国升学率的研究
英国的公立学校与私立学校
2016年美国公立学校排名
当英国精英私立学校不再只属于精英
英国的公立学校与私立学校
The State Schools and Private Schools in the UK英国的公立学校与私立学校
实现升学率与素质教育的辩证统一
“升学率”不应是衡量学校的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