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思想品德课的“兴趣”教学
2014-11-24朱静
朱静
我从事初中思品教学有一段时间,每当人们谈到思品,谈到政治,就会不约而同地联想到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简而言之,就是枯燥乏味。对于初中思品课,更是认为只要上课笔记记好,随便抄抄也能过关,成绩就自然提高了。初中阶段,思品这门科目,在学科考试中所占比例较小,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一些学生对这门学科不够重视,有些学生课堂上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不高,甚至上课昏昏欲睡的大有人在,上课没了乐趣,教学目标的实现就会大打折扣,学生的成绩更无从谈起。如何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能让学生学有所乐,学有所成,在快乐中学习,这既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又是摆在所有思品教师面前的一个严峻问题。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逐渐认识到: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前提是让学生愿意学习这门课程,对本科目感兴趣。
一、创设情境,优化导入
任何一堂课的导入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都是不言而喻的。课的开始,其导入就好比小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者歌唱奠定了坚实基础。刚上课的学生思想不集中,导入是否新鲜生动、合情合理,对本节课的效果的强弱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一些学生可能因为一个枯燥的导入,而对本节课内容失去兴趣,一节课都处于游离状态,学习效果大打折扣。一个好的导入有时会使一堂课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创设情境,优化导入,指引学生做到“未成曲调先有情”是十分必要的。
比如在讲授《理解我们的老师》时,我就采用歌曲式导入法。一开始上课就给学生播放宋祖英的MTV《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刚才还有些许嘈杂声的教室一下子安静下来,一曲播完,当学生还沉浸在优美的歌声和对老师的感恩时,我开始了本堂课的教学。一堂课下来,学生学得有趣,又达到了教学效果。
宋朝理学家朱熹说:“学贵善疑,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则不悟。”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这启示我们:善于在教学中设置一些问题、疑点,或指导学生发现疑问点,诱发学生探究、寻找答案,解决悬念,能使教学过程趣意盎然,让学生体会学习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讲述《环境问题的危害》时,我就用了质疑式导入法。我准备了三种物品:一只盛着鱼的鱼缸、一个装着黑水(污染严重)的瓶子和一个装着无污染的水的瓶子。物品一摆放,立即引起了许多学生的猜疑:老师今天想干什么?鱼缸和瓶子有什么作用?思品课变成物理化学课?学生注意力一下子就集中了,藏在内心深处的探究欲望也被激发了。接着我做了一个小实验:把两条小活鱼各自放进装着黑水和无污染的水的瓶子里,结果放进黑水里的鱼很快就死掉,而另一条鱼却仍在优哉优哉地游着。而后设问:同样在水里,为什么一条鱼会死,另一条鱼却安然无恙呢?鱼的死给人类什么启示?问题一提出,教室顿时“沸腾”了,学生争先恐后地思考、想象、推断,我趁热打铁,鼓励、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分析和发现问题,如假设鱼换成人,结果会怎样?环境问题对人类有何危害?人类该如何解决环境问题?青少年该为此作何贡献?如此迂回、递进设疑,让这些问题萦绕在学生的脑海中,使他们迫切想知道答案,这样,本节课教与学的目标和任务的实现无疑就变得十分轻松自如。
二、教学手段多样化
初高中《课程标准》首次提出了思想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用具的选择”问题,要求教师“恰当地使用电影、幻灯、照片、录音、录像及计算机等教具辅助教学”,对思想思想品德课教学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出了方向性要求。电化教学是利用声、光、电等技术手段,通过事先制作好的视听材料取代教师的口讲手写教学,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利用电教设备在课堂上创设具体情境,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大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比如,讲解《诚信》这课时,我选用多媒体播放插图的方式介绍著名童话故事《木偶奇遇记》里主人公匹诺曹因为经常撒谎而鼻子变长的搞笑故事为素材搞活课堂,从而引发学生对诚信问题的深思,感悟诚信的重要性。
仍然是《诚信》这一课的教学,可先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欣赏赵本山的著名小品《卖拐》的视频。幽默的小品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投入到本课焦点话题“诚信”的讨论上。
又如在教初一政治《珍爱生命》这一课时,一开始使用投影仪映出周总理的遗像;以沉重的声音缓缓道来:“1976年1月8日凌晨,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在北京不幸逝世。噩耗传来,亿万人民沉浸在万分悲痛之中。”学生凝视周总理遗像,听着老师舒缓沉痛的话语,其悲痛之情油然而生。接着播放“十里长街送总理”的实况录像和配乐朗诵录音;那黑色的挽联,那白色的花环,那阴沉寒冷的天气,那缓缓而行的车队,那满面泪痕的老人、青年、小孩……此情此景,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悲痛之情。通过对生命的感受,让学生体会到生命的可贵,从而珍爱生命,理解世界因生命而精彩。运用形象直观的电教手段,教师动情教学,使学生个个泪流满面、泣不成声,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紧扣时事,紧贴生活
要紧密结合时事内容教学,它是与时代形势紧密结合的学科。教学中我运用时事演讲、新闻发布会、模拟答记者问、时事专题讲座、时事点评等形式靈活地教学,刺激了学生思维的兴奋点,拓宽了学生的眼界,使学生从思想到行动上都与社会同步,与时代共进,从而实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统一。
比如,在讲“我国是多民族的大家庭”时,我采用了当时最新、最热的时事政治材料——青藏铁路开通,当我一提到青藏铁路时,学生踊跃发言,各抒己见,最后自然引入到青藏铁路通车不仅加强少数民族与其他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将推动西藏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且将有利于我国与周边国家的经贸交流。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使学生深刻理解了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意义。
我在课堂教学中,精心选择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例,注意挖掘事例的思想道德教育意义,借机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讲解《我们的集体》时,我播放了一段预初新生军训的录像:夏日炎炎,闷热的天气,一遍遍的进场、退场、看齐、立正、稍息……这些对于学生来说是最枯燥的,学生依然个个精神饱满,刻苦训练,以自己良好的表现为班级争荣誉。学生在观看这段录像后能畅所欲言,感受到良好的集体离不开良好的纪律,平时良好的纪律是战时胜利的保证。如果教师能够恰当引用现实生活事例,就能使枯燥的内容趣味化,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的思维得以延伸和升华。
四、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过程
“学生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添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课堂设计必须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活动参与,不能把学生看做是被动的接受体,而要把学生看做是有着独特个性、具有生命力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真情实感,有自己的成长背景,有自己判断是非的能力,教师不是从外部强制地灌输知识,让学生原封不动地“克隆”出这些知识,而是从内部激发求知欲,培养探究精神,提高学习兴趣。
要充分考虑学生发展的多种需要,精心设计多种活动,给予学生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处于主动激活状态,积极地动手、动脑、动口,从而使学习成为自己的自主活动。
例如,七年级下册中“自我保护”这部分内容,其必要性和重要性自不必说,但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学生由于自我保护意识薄弱,社会阅历少,往往认为违法犯罪是意外,突发事件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与自己无关,导致许多原不该发生的悲剧发生了。为了引起学生重视,拉近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认同与违法犯罪作斗争的重要性,我依据教材内容创设以下情境。情境一:角色扮演。剧情是初二学生小浩放学回家时,忽遇三名社会青年拔刀相向,“快,把钱交出来,否则,嘿嘿……”几位参与表演的学生表演得惟妙惟肖,一下子就吸引了全班学生的眼球,学生的好奇心大增。此时,我不失时机地推出情境二。情境二:猜猜看。面对强悍的歹徒,小浩同学应怎么说、怎么做?火苗一下子被点燃了,学生的自我保护和与违法犯罪作斗争的意识无形中得到了强化,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课后作业中,我又进行了延伸:请学生收集相关素材,罗列出与违法犯罪作斗争的方法和技巧,并评出“金点子”学生若干名。这样就能自然而然地唤起学生内心的求知欲望,学生怎么会觉得思想品德课抽象、陌生、枯燥乏味呢?
五、增强语言幽默感,展现个性魅力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用恰当的、诙谐有趣的语言表现社会生活中的矛盾和本质,激发学生的愉快感,使学生在趣味和笑声中得到情感的释放,获得美的享受。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巧妙运用幽默语言,可使教师的讲课变得风趣诙谐,幽默睿智,具有一定的艺术魅力,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轻松愉快的气氛,让学生在趣味和笑声中,受到高尚思想感情的熏陶和教育。
比如,提问“什么是集体”时,有一位学生照着课本大声朗读了一遍,然后问能打几分?“十分”,另一个同学追问:“凭什么十分?”我说:“七分是读,三分是答,加起来十分。”学生笑了。课堂气氛立即变得活跃,学生愿意听你讲课,教学效率大大提高。
个性是一个人全部心理特征的基礎,是创造力的源泉。政治教师必须具备怎样的个性特征,才能使教学更有成效,学生更有兴趣学习?应注重以下方面:
(1)敬业精神,高度的责任感。强烈的事业心是形成教师个性魅力的首要因素。
(2)浓情厚爱。“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们对真理的追求”。
(3)品格力量。千教万教,教人做人。一个政治教师,如果没有坚定的立场,没有对社会强烈责任感和对真理的执著追求,那么他的教育必然是苍白无力的。只有充分展现自己的魅力,才能吸引学生,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把快乐学习进行到底。
由于诸多因素的存在,使思想品德课缺失了对学生的吸引力、感染力、亲和力,影响了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内在动力,学生学习处于“要我学”的被动状态,无法调动其进入“我要学”的积极状态,并激发学习兴趣。只要我们能够对症下药,根据学生实际探索有效的方法,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兴趣,使思想品德课“快乐”起来,并把这种快乐持续下去,就能让课堂在欢声笑语中度过。培养学生的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让那些不敢说话的学生发表见解,让那些厌学的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让那些思维活跃的学生迸发智慧的火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快乐”起来,强化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