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课练”与体育课堂有机整合的四个路径
2014-11-24顾振峰
顾振峰
新课改的推广和展开强调让学生积极主动、活泼地进行体育学习,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受到更多的关注,而带有一定强迫性且比较枯燥和辛劳的“课课练”在主、客观上受到轻视。“课课练”是体育课中有效锻炼学生身体的一个有效手段,但是,如何科学合理地实施之,却不是易事。它需要对体育课程和教学有正确和全面的理解,同时也要有正确的方法论。笔者认为:“课课练”要重新回归于体育课堂,一方面应继承以往“课课练”的实践经验,另一方面应立足体育常态课堂,以教学内容、方法为切入点进行创意和发展。
一、“课课练”与体育教学内容相结合
“课课练”的实施形式很多,集体练习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常用的组织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根据练习目标又有两种不同形式:一种是在课前准备活动中或为了完成主要教学内容,在教师的统一指挥下,按照规定练习内容和顺序进行的集体练习。另一种是在教师的设计和监督下,学生参照教室布置的练习手段及其要求,依据自身的近期锻炼目标或者个人的需要选择的部分练习。“课课练”在安排内容时应考虑全面性,如教材内容是排球垫球,主要是手臂练习,在“课课练”时就应该考虑安排下肢的练习内容以求平衡和身体全面发展。同样“课课练”的运动负荷大小应该和教学内容相结合,如果本节课的练习密度和强度较大,“课课练”的负荷安排就不宜太大,避免学生疲劳。相反,学生参与练习主教材练习负荷不大,这时在“课课练”中就要弥补强度不够的不足,让学生在体育课中有适度的疲劳感,以求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因此,“课课练”除了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之外,还具有补充性的特点。
二、“课课练”与体育游戏相结合
“课课练”的内容明确地指向有效的身体锻炼,练习的内容往往是比较常规的练习动作,而这些动作越规范,锻炼效果也就越好,但其实施却有很强的科学性和技巧性。“课课练”做得好可以成为体育课的有机内容和精彩看点,反之,也很可能成为体育课的累赘和干扰因素。“游戏和比赛”让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下不知不觉地承受运动负荷,从而达到锻炼的目的。例如:主教材篮球传接球技术。“课课练”可以安排“半场人盯人传接球比赛”,只允许传接球不能运球和投篮,在半场内任意传接球看哪一组在有防守的情况下连续传接球次数多,且可以多组同时或轮换进行。这样的游戏在与主课内容相关的同时又确保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去领悟传接球的动作技术。“课课练”以“游戏化”和“娱乐化”出现,使学生在“玩”中学习,既促进了体育课中主教材内容的教学,又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
三、“课课练”与学生自主锻炼能力相结合
体育课教学的重心应放在锻炼方法的指导方面,使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身体锻炼方法,这是学生从事自主锻炼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学生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并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内容之后,才能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自觉锻炼的习惯。因此,“课课练”在教学内容选择方面应突出各项练习技巧、技术要领、练习步骤、负荷控制、安全事项等方面的指导,尤其要突出身体锻炼方法的应用能力和独立处理身体锻炼中出现问题的能力。例如:在篮球教学中,“课课练”我们将学生分成若干兴趣小组,采用“传、帮、带”形式交流式练习,一方面保证身体素质和运动技术的练习效果,另一方面促进学生树立终身锻炼的意识。在这种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既夯实了基础,达到了交流的目的,又学会了与人交流的技巧,还培养了关心他人的意识。
四、“课课练”与学生掌握运动技能相结合
要将“课课练”与“掌握运动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我们必须坚决反对“要体质就不要技术”、“要健康就不要技术”的极端偏执。要认识到身体素质和专项运动素质的发展都是运动技术学习的必要条件,反过来,技术学习过程也是提高身体素质和专项素质的途径,要认识到体育对健康的促进主要是通过提高身体素质而实现的。而这一点上运动技术学习与健康的促进并不矛盾,而且有用的运动技术学习正是为了学生的终身体育锻炼和身体健康服务的。所以我们认为:“课课练”和“掌握运动技能”相结合起来的途径就是要加强“运动素质练习”和“专项性体能锻炼”,要大力开发既有利于学生身体锻炼,又有利于运动技能增强的那些练习,包括各种组合性练习,小比赛和专项性素质游戏,以增强“课课练”对这两方面的实效性。例如:结合篮球传接球技术,“课课练”内容可以安排仰卧起坐传接球练习;结合投掷实心球教学技术,“课课练”内容可以安排些肩部、腰部柔韧性练习;结合立定跳远教学,“课课练”内容可以安排多个跨栏架跳跃等等。这样的练习开展方式简单,实效性都是很好的。
综上所述,提高學生的身体素质是当前学校关注学生健康的首要任务。笔者认为:体育教学“课课练”是体育课教学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有效锻炼身体的重要手段,同时为学校体育教学提供了新思路。“课课练”的设计和实施必须建立在教学整体观上,将学生问题作为设计的出发点,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合理选择与安排,最终实现预订的教学目标。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发挥教学机智,采用灵活、多变的工作方法,这样“课课练”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