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动课堂从识字教学开始
2014-11-24郭红
郭红
摘 要: 如何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使课堂灵动起来,让学生在愉悦的教学环境中取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是低段教师首要考虑的问题。
关键词: 识字兴趣 灵动课堂 动态生成 情境创设 师生互动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低年级的识字量明显增多,艰巨的识字任务成了低段教师教学的重难点,而识字本身又是枯燥的,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件困难的事。新课程的改革要求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因此,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使课堂灵动起来,让学生在愉悦的教学环境中获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便成了教师首要考虑的问题。
一、师生在动态生成中灵动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因此,教师要充分研究教材,采用和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相适应的教学手段和方法,采用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教学,使课堂充满灵动,激发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
在一次识字课上,要求学生运用猜谜语的识字方法记“闪”字,学生编出了谜语“人很快进了门”。我在表扬这个同学识记方法巧妙的同时,一口气出了几个谜语:一口咬掉牛尾巴(告);十五天(胖);三人看太阳(春)。在猜谜的同时,我还鼓励学生自编谜语,学生立即编出了好几个:六十天(朋);日月同辉(明)……
通过实践,我发现猜谜识字法,在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丰富了教学内容,为课堂教学营造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在乐中求知,在乐中发展。
二、师生在情境创设中灵动
传统教学注重导入,但是激发学生兴趣和积极性并不仅仅局限于导入环节,为此,新课程教学突出课堂情境的设计,并贯穿于教学始终。
课堂教学的情境创设是指教师利用具体的场所(教室环境)、景象(课文文境)、境况(学生心境)进行教学,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
如学习一级下册《识字4》中关于昆虫的名称时,我设置了如下语言情景:①同学们,你们认识哪些昆虫?②这节课我们到昆虫王国去看一看,好吗?③要想进入昆虫王国,必须闯过老师这一关,先认识几种昆虫的名称,看谁最先过关?(学生兴趣盎然)④课件先整体出示昆虫王国,再分类出示相关的昆虫,告诉学生这种昆虫叫什么名字,出示汉字,并介绍一些简单的特点。⑤出示昆虫与汉字,学生贴标签。这样学生带着任务在情境中识字,效果非常明显。
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方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教师要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教学对象,选择和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创造灵动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快乐学习,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师生在互动中灵动
传统教学可以说更多的是教师在课堂上强调语言应用与提问,常常缺乏互动与回应。新课程教学则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教学,强调的是师生的互动与沟通,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发言。没有沟通与互动就没有教学,只有沟通、互动才有对话,才有师生间思想的融合,智慧的碰撞,心靈的交融。
在学习《吃水不忘打井人》中的“士”字时,有学生观察后提出“士”与“土”很相近。立即就有学生站起来问老师为什么“士”下面的横要短些呢?面对学生的疑问,我立即出示了“士”字的演变过程:
我告诉学生中国的文字是象形文字,第一幅图片是古代士兵手中的兵器,最下面是兵器的把儿,当时就是用这样的图片表示士兵的,后来慢慢地演变成了现在横平竖直的“士”。看着“士”的演变过程,学生立即抢着说:“所以士下面的横短!”这样的讲述既形象又简洁,相信“士”的写法已经深深扎根在学生的心中,不会忘记。谁说老师不能直白地讲解过于深奥的字理?
课堂上的师生互动往往是围绕某些问题展开的,通过问题的提出、探究和解决,学生在师生观点的碰撞中获得更多的知识。课堂上学生的提问是极为可贵的,教师应更多地为学生提供思考和提问的时间和空间。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哪怕是打乱了教学计划、教师回答不出来也无妨,因为学生提问本身就已说明,课堂教学能够引起学生思考,而不是机械地接受。
在学习“虹”这个生字时,学生归纳出它是形声字,左表形,右表声。我立即追问学生为什么“虹”是虫字旁,它和昆虫有什么关系?学生面面相觑,不知所然。很明显,学生的思维出现了卡壳现象,于是,我不慌不忙地画了一道雨后的彩虹,告诉学生,在远古时代,人们对天象的了解知之甚少,当看见彩虹的时候,还以为是天上有一条前后都长着头和嘴巴的大虫子下到河边喝水,喝饱了又回到天上,于是人们就造出了这样的字。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我顺势引导:中国的每个汉字后面都可能有一段故事,每个汉字都体现着中国人民的智慧。我相信在这种潜移默化的熏陶下,学生会感受到学习汉字的乐趣,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无限魅力,从而越来越喜欢汉字,并能逐渐养成自主识字的习惯,进而提高独特识字的能力,为以后的语言文字知识、能力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总之,教师要注重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情境创设和师生互动,用生命点燃生命,用智慧激活智慧,与学生思维共振、激情共鸣,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启学生智慧,使学生畅所欲言,情绪高涨,从而展现课堂教学的无穷魅力。
参考文献:
[1]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法.熊开明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
[2]江平.识字教育大家谈[M].小学语文教学杂志,2006(08).
[3]张永强.小学语文低年级识字教学[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