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研究发展历程与现状探析
2014-11-24范丽华
范丽华
(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高职教育研究所,福建 福州 350003)
高等职业教育研究发展历程与现状探析
范丽华
(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高职教育研究所,福建 福州 350003)
梳理了高等职业教育研究发展的三个阶段,针对当前阶段高等职业教育研究进行分析,文章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推进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的发展应进一步明确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的定位,构建成熟、高效的教育研究团队,强化研究机构的研究功能,适度迁移研究重点,发展实证研究,加大研究成果转化力度。
高等职业教育;研究;发展;对策
从20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经过三十几年的探索和实践,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培养了数以百万计的应用型人才,成为当前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高等职业教育能如此蓬勃发展与政策导向和政府的大力扶持是分不开的。自1990年,我国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而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开始,高等职业教育进入了一个大发展时代; 2002年颁发的《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2〕16号)、2005年颁发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再次加强了对职业教育工作的领导和支持,逐步形成以就业为导向改革与发展职业教育的社会共识,高等职业教育规模随之日益扩大;教育部2006年发布《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育质量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并于同年开始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旨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并在此后阶段性地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推进措施,自此,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由扩大规模转入内涵提升的新阶段。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伴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变迁,研究队伍不断壮大,研究视野更加开阔,研究成果显著,研究也逐渐由宏观转入微观,由基础概念的思考转入实践层面的探索。梳理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的发展历程,分析当前高等职业教育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针对性地探讨解决对策,对提升教育研究的质量,促进教育研究更好地为高等职业教育服务,有较现实的意义。
一、高等职业教育研究发展历程
(一)奠定基础阶段 发展早期为20世纪80、90年代,这个时期高等职业教育还处于摸索、起步阶段,高等职业院校数量少,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观念陈旧,人才培养定位不够准确,主要以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为参照,无法体现高等职业人才培养特色,社会认可度小。此阶段的高等职业教育研究参与人员少,形成的成果也不多,研究重点比较宏观、基础,一般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动因、定位、内涵、培养目标、办学途径等;此时开始研究国外职业教育的特点及发展状况,主要包括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加拿大的CBE/DACUM模式、美国的社区学院模式等。这个时期高等职业教育的研究氛围逐渐形成,如1986年《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文集》出版,这是第一部探讨高等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文集;1987年,《高等职业教育》创刊;1995年,人大复印资料开始设立高等职业教育栏目。[1]这个阶段的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为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基本上形成了具有高等职业特色的教育观、人才观、专业观、教学观和课程观。但由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也还处于探索阶段,高等职业教育研究刚刚起步,受到实践经验有限和众多社会因素的制约,研究成果还难以在实际中推广应用。[2]
(二)快速发展阶段 进入21世纪的前五年,是高等职业教育取得快速发展的五年,这一时期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中高等职业研究项目达五十多项,有关高等职业类书籍出版了一百多部。[1]这个阶段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国家政策上的大力支持,2002年起,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连续召开3次全国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大会,通过研讨提出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定位“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实行产学研结合”。[3]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主体也由原来的为什么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转为要如何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并开始从宏观、中观、微观多层面多角度地研究高等职业教育。面对高等职业教育虽得以大规模扩大,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模式却难以满足社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认同度不高的尴尬处境,高等职业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以及产学研结合成了研究的重点。为了更好地引导高等职业院校深入开展产学研结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和中国高教学会产学研合作教育分会编写了《必由之路——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操作指南》。此阶段开始对学制问题进行研究,提出了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教育类型,应该有一个中职-高等职业-本科-研究生的人才培养渠道,以培养不同层次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但对应该如何进行高等职业本科层次的办学对接研究还比较缺乏。
(三)跨越发展阶段 2006年以后,高等职业教育在办学规模、办学层次、办学质量等方面都得到了较大的突破,特别是2006年12月,国家启动100所示范高等职业院校建设,一般认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自此开始由扩展办学规模转变到注重内涵建设。高等职业教育研究队伍已经基本形成,一些高等职业院校成立了职业教育研究机构,高校设立了以高等职业教育为研究方向的硕士点、博士点,涌现出许多以高等职业教育为研究方向的专家级研究者和学者。
图1 中国知网收录的高等职业教育研究论文篇数统计图①
此阶段研究成果丰硕,并呈逐年快速增长的趋势,以中国知网收录有关高等职业教育的论文为例,2006年为14,357篇,到2013年已达48,121篇(见图1)。
综观研究成果,从表1被中国知网收录的高等职业研究各领域论文篇数统计中,即可见这个阶段的研究热点。对高等职业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仍最为活跃,主要探讨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历史沿革、现状、存在问题,建构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基础、基本原则、主要类型、改革的对策措施,以及与国际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对现有人才培养模式案例分析等。同时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和评估也备受关注,从多角度研究如何完善教学质量控制和保障体系,探索构建多元化的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主体体系,形成对教育质量多角度、多方位 、多层次的监控、评价。如何拓展内涵、提升目标、创新思路地开展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以形成结构合理、完善、质量优良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对产学研合作的合理机制的构建、开展模式的探讨,也是这个时期研究的重点。与此同时,在理论探讨和实践探索过程中逐步认识到,高等职业教育的核心问题是课程与教学模式,无论是高等职业教育定位、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还是专业建设改革,其关键都在于课程与教学,因而课程模式的改革和师资队伍建设,也成为研究的主要方面。
表1 中国知网收录的高等职业研究各领域论文篇数② 单位:篇
此外,这个阶段对职业教育较发达国家和地区如德国、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我国台湾地区的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研究更为深入,形成了一些适合我国基本国情的产学研合作等一些实践性较强的理论成果并付诸实践,取得了相当成效。而学制研究方面也转入对专本衔接的实质性、可操作性的探索、实践上。
二、现阶段高等职业教育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推进对策
(一)现阶段高等职业教育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1.研究力量仍较薄弱,未形成团队化研究。近年高等职业教育研究队伍在不断壮大,越来越多的人员参与其间,但总体看来研究力量仍然薄弱,主要体现在研究人员以个体为主,基础性、应用性、发展性的攻关团队建设滞后。现在虽然一些高等职业院校都已设教育研究机构,但比例并不高,例如福建省的55所高等职业院校,设高等职业教育研究机构的仅11所,不仅绝大多数民办高等职业还未设立研究部门,连33所公办高等职业院校也仅9所设立。而就目前已经设立的状况看,受对高等职业教育研究机构存在认识上的偏差,人力、物力、财力投入不足,以及激励机制的缺乏等因素的影响,高等职业教育研究机构作用发挥不够充分,这些教育研究机构在资源配置、活动组织与开发上缺乏主导,往往只是充当教研材料的收集与整理的角色。[4]一些教育研究类“学会”组织也没能发挥团队研究的作用,缺乏开展指导性、针对性的教育研究。
2.研究理念相对陈旧,研究方法比较单一。就目前看,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经验性总结性成果仍偏多,缺乏深度的学理探究,缺乏现代性、系统性和创新性的研究理念,缺乏引导与支撑性的研究文化和理论体系。此外,高等职业教育研究方法与策略科学性、规范性不足,绝大部分研究都是采用理论思辨的方法,实证研究不够。
3.研究价值显现不足,成果转化推动缺乏。在许多高等职业院校,教育研究仅是科研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教学活动的一定补充,教育研究还没有被视为是拓展院校发展内涵,保证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没能发挥教育研究的优势,推动研究成果的转化,存在着研究成果促进教学改革实践和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效果不显著,很难形成与研究成果相对应的改革实践成果等问题,这不利于提升高等职业教育研究工作的水平和地位,更不利于研究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二)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的推进对策 1.进一步明确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的定位。高等职业教育的变革、发展、核心竞争力的提升,需要科学、先进的教育研究体系的支撑,需要不断地开展教育研究对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理念、内涵等的探索,以获得在高速发展的社会经济现状下不断、高效发展的动力,因此应当从战略的高度明确对教育研究的功能定位。
首先,在当前高等职业教育以内涵发展为主要方向和重要方式的现状下,教育研究可视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内涵的核心要素。其次,教育研究提升了教师群体乃至高等职业院校的学术性、研究性、探索性和创造性,教育研究是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第三,高等职业教育的体系建构、模式变革、目标管理、结构布局等都需要有科学性、系统性、前瞻性的论证,教育研究是高等职业教育科学化的一项重要手段。此外,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是由一个从经验性到研究性、理论性、系统性的逐步提升的过程,教育研究则紧密伴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是体现其发展水平的一项重要标志。[4]
2.构建成熟、高效的高等职业教育研究团队。“团队”原是管理学界的一个提法,后理念被发展并引入教育界的教科研领域。高等职业教育研究团队应是一种有效的科研人力资源组织模式,可以是院校内部和院校之间合作的创新团队,也可以是包括院校与企业、科研院所等的团体合作。“它是以研究项目为牵引,以研究与开发、人才培养为主要内容,由技能互补、愿意为共同的研究目的、目标和工作方法相互承担责任、以院校研究人员为主构成的群体研究团队。团队成员除了具有独立完成工作的能力之外,同时具有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工作的能力。”[5]
研究团队一般包括学术带头人、研究骨干及一般人员、协作人员,年龄上应老中青结合,形成研究梯队。院校应着力培养学术带头人,通过政策引导、经费支持等方式鼓励中青年研究骨干组建研究团队,并给予其一定管理、人事上的权限。同时,着眼于整合、开发利用教师资源,选拔具有一定结构层次的研究人员,并在此基础上开发与企业、其他高校、研究院所的人员合作,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形成研究合力。对于高等职业院校研究团队院校要建立相应的绩效评价、激励机制,绩效评价可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激励机制既要面对团队整体,也要注重对个体的激励,同时将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有效结合。
3.强化高等职业教育研究机构的研究功能。与本科院校的教育研究机构一样,高等职业教育研究机构是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职业院校领导下的研究单位,承担着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为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职业院校提供决策咨询服务,以及推动教师开展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的任务。
应当进一步加大在高等职业院校设立研究机构的力度,强化高等职业教育研究机构对高等职业教育现状和趋向、院校发展状况、其他国家和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环境等进行科学、持续性研究的功能;充分发挥高等职业教育研究机构总结优势、发现劣势,为院校乃至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提供各种咨询报告、发出预警的功能;推进高等职业教育研究机构在教育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培训方面的功能。[6]高等职业教育研究机构应紧紧围绕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与管理改革,深入教学与管理改革一线,积累第一手资料、探索发展规律,既在宏观层面开展研究,也聚焦微观问题进行探索,既建立一定的理论体系,又提出具体的操作建议,并为院校进行高层次技术应用人才培养服务。
4.适度迁移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的重点。如前文分析,当前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的热点主要围绕人才培养模式、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与评估、示范性院校建设、课程模式、教师队伍建设、产学合作等方面进行,但就当前的高等职业教育情况而言,研究重点应更具适切性,也更需要构建深入、系统的理论体系。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到当前阶段,一方面,在原有的研究热点之外,应该结合实际更多地思考体制和机制的创新,更多地从操作层面探索中高等职业衔接具体、可行性的措施,等;另一方面,也是一直以来高等职业教育研究未曾真正深入的领域,即以研究现实问题为基础,及时汲取不同研究方面的成果,运用多种方法从多角度建构起逻辑严密、结构严谨、内聚性强的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理论体系,使其形成有机的整体。
5.发展以高等职业教育现象为基础的实证研究。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的对象是高等职业教育现象,它同自然现象一样不受主观价值因素的影响,具有客观性,而教育研究的目的正是要揭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并且研究结果也需具有推广性,所以也可以采取以观察、调查和统计等方法搜集相关的数据,进行分析、总结和概括,并形成或构建一定的理论甚至理论体系的实证研究。
在高等职业教育研究领域开展实证研究并不是抛弃思辨和理论研究,而是以思辨和理论研究为基础,甚至与相关的理论或概念框架相结合,提出能够进行实验研究的重要问题,如可对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和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产学研合作等问题进行直接研究,提出一系列的细致和明确的论证,最终得出实际、客观、具有推广性,能让同行在相同条件下推行、实施的研究成果。[7]由于高等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联系最为紧密,实证研究形成的成果,则更能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现实状况,也更贴近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
6.加大高等职业教育研究成果转化力度。在当前高等职业教育数量和质量都呈快速上升的现状下,需加大高等职业教育研究成果转化力度,想办法、找策略解决高等职业教育重研究产出、轻成果转化的问题,探索出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教育教学的改革实践的模式,以及保证成果有效转化的一系列机制。
在转化研究成果过程中需注意克服转化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信息传递失真、衰减等问题,建立合理的研究者、管理者、实施者的工作关系,科学设定分步骤推广、转化的目标和任务,建立成果转化动力机制、运行机制和约束机制,形成合力,真正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研究成果的转化。
注释:
①数据统计自中国知网,http://www.cnki.net/,2014-03-13.
②数据统计自中国知网,http://www.cnki.net/,2014-03-06.
[1]曹艳艳.高职教育研究三十年变迁[J].中等职业教育,2010,(10).
[2]张煊.高职教育研究热点问题的历史变迁[J].内蒙古教育,2012,(11).
[3]任聪敏.近二十年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综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8).
[4]李继鹏.高职院校教育研究的定位及方略[J].继续教育研究,2011,(5).
[5]刘建湘,胡蓉.论高等职业教育科研基地研究团队的培养机制构建[J].高职研究,2011,(10).
[6]陈涌.高职教育研究机构的发展趋势[J].企业家天地,2009,(1)中旬刊.
[7]曾天山,潘丽.关于教育实证研究的积极意义和局限性[J].当代教育论坛,2008,(1).
责任编辑 付友华
G719.21
A
1003-8078(2014)04-0150-04
2014-03-14
10.3969/j.issn.1003-8078.2014.04.46
范丽华(1973-),女,福建建瓯人,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