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泉州地区闽南民俗文化产业群的构建

2014-11-24陈洁君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闽南泉州民俗文化

陈洁君

(泉州师范学院,福建 泉州 362000)



泉州地区闽南民俗文化产业群的构建

陈洁君

(泉州师范学院,福建 泉州 362000)

近几年,海峡西岸经济建设的不断推进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为泉州加大闽南民俗文化生态保护力度,推动闽南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和可能。从文化社会学的角度,在分析当前对闽南民俗文化开发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构建文化创意产业群的想法,进一步增强对闽南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力度。

闽南民俗文化;文化创意产业;产业群;构建

一、泉州闽南民俗文化概述

闽南民俗文化,是在闽南民间历代相传、交融和积淀中逐渐形成的独具地方特色的民俗行为、民俗文艺和民俗事项。它经历上古、中古和近古的演变与沉淀,主要集中在泉州、厦门、漳州、潮汕和台湾等使用闽南语的地区。[1]当我们从文化社会学的角度来进行考察时,就可以看到泉州地区闽南民俗文化的形成与传播,与历史上的移民文化息息相关。自汉晋开始,中原地区的人们先后四次大规模南迁到闽南地区,带来了中原文化,也将当地的民俗生活融入闽地。其后经历千余年的发展,得益于闽越文化、中原文化、海洋文化等独具人文色彩的浸润,孕育着闽南民俗文化的形成、发展、传播以及辐射。

泉州,作为闽南文化的主要发祥地和闽南文化遗产的富集区,以“多元文化宝库,海峡西岸名城”闻名于世。当地的民俗文化涵盖了岁时节庆、服饰、戏曲、宗教、方言、饮食、建筑等结构庞大而又特别的地方文化生态系统,具有独立的区域化、以口头传播为主、群体痴迷程度深、擅于融合变通等方面的特点,从而形成了富有地域特色的标志性的闽南文化生态核心区。[2](P29-43)

关于泉州闽南民俗文化方面的著作颇丰,有《泉州民间风俗》、《泉州民俗文化》、《泉州方言文化》、《泉州宗教文化》、《泉州家族文化》、《泉州史迹研究》、《南音》、《泉州歌谣》等。可以看出,学者对于民俗文化的研究成果不少,但主要是针对其历史渊源、表现形式和特征等方面进行讨论,而站在文化社会学的角度来探讨如何构建闽南民俗文化产业群,形成良好的民俗环境以推动闽南民俗文化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成果还不多见,为本课题的介入提供了一定空间。

二、泉州闽南民俗文化产业开发现状

泉州先民在文明进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但随着时代的变迁,许多文化成果无法适应现代化的发展要求,甚至有一些传统项目濒临灭绝的危险。从文化社会学发展的角度来看,保护和传承闽南民俗文化的有效措施就是整合民俗文化、创办文化产业、构建文化产业群。从2008年起,泉州确立了“全力打造泉州特色文化创意服务中心”的目标,提出了要优先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构想,不断深入产业结构调整,从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文化创意产业的创办已初具规模,有着较为良好的发展态势,取得了一定成就。

(一)文化创意产业逐渐成熟 近年来,当地政府全力盘活古城闲置资源,联手泉州市中侨集团、二轻公司等单位,采取租赁引进、引导集聚和民资回归等办法,加快“领袖天地”、“T淘园”、“源和1916创意产业园”、“183创意空间”、“六孔井音乐文化创意产业园”、“泉州儿童创意体验园”、“泉州当代艺术馆”等园区建设的步伐,加快闽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集聚,初步形成了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为闽南文化生态保护搭起了保护传承平台。例如源和1916创意产业园在2011年的产值约2亿元,创税约1200万元。经过1年的发展,到2012年产值已达3亿元、创税近3000万元,先后荣获“福建省创意产业重点园区”、“福建省文化厅文化示范园区(基地)”、“泉州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等称号。可见,泉州已经积累了一些符合市场发展规律的经验,文化产业模式逐渐成熟,规模不断扩大,有着良好的发展态势。

(二)创立民间文化品牌 结合当地的文化特色资源,充分发挥文艺工作者、民间艺人、群众文艺队伍的智慧,成功打造具有闽南生态文化特色的三大文化品牌:“温陵南艺坊”, 把闽南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戏曲等元素融入现代舞蹈,先后5次赴东南亚、韩国、香港等国家、地区进行文化交流,其独树一帜的表演风格成为泉州文化旅游的“金招牌”;“泉州拍胸舞” ,作为第一批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项目,先后在中央电视台、湖南卫视等媒体现场直播,代表福建省民俗表演队伍参加第二届中国(江门)侨乡华人嘉年华获得表演最高奖,同时,参加上海世博会“福建周” 中国龙踩街表演以及“亲情中华”2011年央视专题表演,深受国内外观众的一致好评;“闽南特色广场健身舞”, 融合“泉州拍胸舞”、“火鼎公婆”、“家婆丑” 舞蹈、南少林武术动作及现代舞蹈元素,具有鲜明闽南特色的广场舞蹈,成为当地人晨练、晚练的一项不可多得的活动内容。

(三)创办现代化的星级影院 泉州对闽南影城、万星国际影城、金逸国际影城、泉州横店电影城等星级影院进行了数字化建设,提升整体品位和竞争力。值得一提的是位于美食街的“万星国际影城”,其建筑面积达4800平方米,设9个厅,1000多个座位,是一家集休闲、视听、娱乐于一体的多功能五星级数字化影院,吸引了众多的观众。2011年万星影城的总票房为652万,在全省中心院线排列第三名。在目前电影行业比较低迷的情况下,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塑造了成功的典范。

(四)工艺美术品的市场占有率提升 充分发挥“中国民间工艺品之都”的品牌效应,通过企业融资、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等手段生产民间工艺品,并结合数字媒体的宣传增强其社会影响力,提升了工艺美术品的市场占有率。例如,手工制作技艺的灯彩(泉州花灯)、泉州(李尧宝)刻纸、江加走木偶头雕刻、杨氏锡雕、泉州竹编等分别被列入国家、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几个项目传承人也被列入国家、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在此基础上进行市场拓展,不断强化“旅游购物中心”——后城旅游文化街、北门旅游购物一条街、状元街书画、花艺专业街等专业街市的规模,民间工艺品在本地市场占有率达到80%以上。还有许多民间工艺品制造企业抓住入世后放宽进出口经营权的有利时机,将木偶头雕刻、刻纸、料丝花灯、采扎等远销东南亚、台湾等地,深受人们的喜爱。

三、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结构还未能达到优化 经过几年的努力,泉州文化产业结构有了明显改善,越来越得到广大市民的关注和喜爱,逐渐成为市民首选的休闲娱乐场所。以泉州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为例,2012年泉州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21159元,其中用于教育文化娱乐服务的消费支出为2052元,占其消费支出的9.7%,[3]可见,社会文化娱乐服务已隐隐成为经济发展的强劲推动力。但目前泉州所拥有的文化产业还不能充分满足新时代人们的需求,特别是缺少独特的、闻名的文化佳作。泉州的产业开发仍然存在结构不尽合理、资源未能充分有效挖掘利用等问题。如何优化资源配置,改善文化产业结构,实现文化产品生产的多样化,形成具有国际国内竞争力、影响力的文化产业或产业体系,都是迫在眉睫的现实问题。

(二)开发的特色项目还有待加强 与泉州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巨大的文化产业市场潜力相比,文化产业的开发程度还比较低,文化供应链和产业链不够完善,面对汹涌的文化需求大潮,有效供应力和消费吸纳力还很薄弱。泉州有许多有特色的手工技艺,如:彩扎、刻纸、木偶雕刻、竹编和锡雕、金苍绣等,这些技艺有的正面临失传的问题,其产品的生产尚处于家庭作坊式,企业规模小,在产业集聚度等方面还相当稚嫩,在工艺美术品总量中所占份额不大。与其他城市如苏州园林文化、南京秦淮文化、长沙歌厅文化、丽江酒吧文化等模式相比,泉州的地方特色文化品牌开发明显不足,宣传力度不够,缺乏竞争力,特别是缺少适于地方文化传播的优秀载体和代表泉州文化形象的国际文化品牌阵容。[4]

(三)投资规模不够宏大 泉州虽然在文化建设上加大了投入,但文化产业发展的投融资体系尚未形成。一些经济实力强大的民营企业、合资企业还未涉足文化产业投资,与发展文化产业和扩大文化市场所需要的资本扩张能力不相适应;现有的文化企业也存在总量不足、实力不强、核心竞争力较弱的问题。特别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存在着资金、技术、人力、管理资源等不足的矛盾,贷款难、融资难成为制约泉州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

(四)文化产业链还不完整 由于国家以及各地方政府尚未制定出有关文化创意产业的统计标准,而且泉州的文化创意产业仍处于起步的发展阶段,社会各界对创意产业的认识也尚处于模糊阶段,这直接导致了对创意产业认知上的误解和定位上的错位。作为一个完整的成熟产业,应形成以创意为核心的产业链,通过拉动中介环节,驱动制造业的发展,并带动后续各种文化产品的开发,进而形成互相衔接、上下联动、低投入多产出的产业链条。[5]而从泉州的产业发展状况来看,虽然产业结构得到改善,但产业链不完整,例如动漫产业还未形成创意—研发—制作—运营—销售这一完整的产业链,不少企业仍然靠承接外包加工来维持生计,距离产业化规模还有较大的差距。

(五)人才紧缺已成困扰 在新时期经济条件下,创意人才的脑力劳动正逐渐取代传统的有形劳动而成为财富创造和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因此,高层次创意人才的培养和运用已经成为文化创意产业迅速发展的关键因素。与国内其他发达地区诸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文化产业发展状况相比,泉州人才资源上还很匮乏,各门类文化艺术生产人才和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都十分紧缺,特别是既懂专业艺术又懂经营管理的综合型人才更是严重不足。目前,泉州的人才引进机制中关于创意人才引进的措施还不健全,缺乏相应的创意人才培养举措,人才紧缺已成困难,无法为泉州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比如动漫产业方面,我省动漫产业的人才主要聚集在福州、厦门,泉州对人才的吸引力还很不够。如果这类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就有可能成为泉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瓶颈。

四、构建闽南民俗文化产业群

2013年8月26日,在首届“东亚文化之都”评选活动中,泉州以深远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鲜明奇特的多元文化大观、悠久广泛的对外交流活动等优势,打动了评审专家,从10个初审入围城市中脱颖而出,成为我国唯一入选城市,当选首届“东亚文化之都”。在未来的发展中,应进一步完善对闽南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机制,在现有的文化产业园区的基础上,构建闽南民俗文化产业群,打造泉州产业升级的新亮点。

泉州拥有多元的能够充分展示闽南文化精神的各种元素,包括民间文化品牌、工艺美术产品、动漫产业、网络新媒体、文博展示、旅游业等。由于他们之间可以相互影响、渗透和促进,为我们进一步研究产业集群化提供了现实条件和社会基础。以下是以泉州中心城区为例,提出构建闽南民俗文化产业群的基本思路:

由于产业间的优化配置可以推动产业结构向高级化方向发展,因此,在不断挖掘历史资源、通过人的活动将资源转化成产业、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同时,结合闽南民俗文化产业发展的方向,考虑整合文化产业资源,明确主题功能定位,划分出功能区域,形成产业集群。

首先,建设以中山路步行街为辐射中心的商业功能集群。泉州中山路是闽南地区历史最为悠久、规模最大、保护也比较完整的全街骑楼、连续列柱两层式传统特色商业街,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1年亚太地区遗产保护优秀奖” 。如能把中山路从繁忙的交通职能中解放出来,将其改造成步行街,必将成为将来泉州特大城市甚至东南沿海地区传统民族特色商业街的典范。本区域有条件较好的传统建筑与历史文化古迹相互辉映,形成较为完善的历史功能区域。可将其打造为一个集景观文脉、环境生态、功能休闲、管理现代的商业步行街。在突显特色商业功能的同时,把泉州独有的民俗文化融合进来,如不定点设立一些活动舞台进行南音、提线木偶等动态艺术表演及引进一些泉州古字号等,进一步提高中山路商业步行街的文化内涵和人文气息。

其次,整合打造清源山旅游功能和会展功能集群。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泉州城区的范围不断扩大,先后建成了西湖公园、泉州博物馆、中国闽台缘博物馆,以及泉州木偶剧院、蔡国强当代艺术馆、锦绣庄艺术中心等文化旅游设施。区域内环境日渐改善,交通网络四通八达,加之比邻清源山风景区,旅游潜力十分强劲。因此,可将此区域的文化旅游资源加以整合,资以相关基础设施配套,例如通过广电传媒、动漫产业等元素进行宣传,将旅游业和文博艺术馆有机结合,形成以清源山风景区为中心的旅游功能和会展区域,打造成我市旅游观光业的又一大亮点。

再次,建设以西街开元寺为辐射中心的宗教功能集群。随着西街这条有一千多年历史,保存较完好的古街巷保护项目被列入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设施建设规划以来,积淀丰富,文物史迹众多的西部文化旅游小区逐渐成为古城新的旅游热点。位于古街巷的开元寺一直是泉州的标志性旅游景点,每年的旅游黄金周都游客爆满,成为国内外游客的首选旅游之地。因此,应利用这一优势,整合成以开元寺为中心,辐射元妙观、承天寺、府文庙、清净寺、通淮关岳庙等寺庙的宗教文化区。在开发宗教文化功能的同时,形成相应的旅游商品街,专门出售旅游工艺纪念品、土特产品和宗教用品等,以及开设风味小吃店、素食馆等,不仅可以满足海内外游客的购物、消费需求,还能提升闽南民俗文化的社会影响力。

再者,打造以水门片区为辐射中心的特色文化集群。安徽、温州、丽江等全国著名景区成功地将分散坐落又极具价值的传统建筑进行异地重建,集中在一个区域内整体推出,打造品牌,为当地的旅游和经济发展赢得了显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种方法可以供我们借鉴。水门片区位于涂门街以南,新华南路和中山南路之间,介于老城区和中部旅游集中区之间。因此,可结合水门片区的旧城改造将分散在泉州浮桥树兜的蒋氏民居建筑群、江南亭店的杨阿苗故居等极具闽南文化价值的经典传统建筑移建此片区之内,同时将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融入其中,打造具有丰富内涵、突显闽南特色、独具鲜活魅力的泉州民俗文化资源富集区。

最后,建议在沿江周边新区建设“中华闽南文化产业园”,将传统和历史的文化元素进行现代化、时尚化和国际化的创意、改造和提升,通过服务创意和商业模式创意形成闽南文化产业园的品牌效应,达到知名度、美誉度到诚信度的品牌积累,成为海西发展的一道亮丽风景。这一大型文化产业园重点突出闽南文化的四个核心元素:一是以本土和传统文化为核心的闽南本土文化;二是融合海峡两岸文化元素的闽台文化;三是融合南洋各国文化元素的华侨文化;四是融合欧洲和伊斯兰文化元素的海丝文化。通过以上四个元素对产业园进行外包装,诸如建筑风格、园林景观、饮食风味等。通过该园形成文化产业带动旅游、房产、会展、餐饮、娱乐、婚庆业等全面发展,这将为吸引境内外游客来泉旅游带来良好的契机,对加快泉州打造“文化品牌”和发展步伐发挥积极推动作用。

当然,在构建闽南民俗文化产业群的同时,也应该做好相应的辅助措施,提升文化产业素质,完善文化产业集群的服务体系。

进入21世纪,文化创意产业,特别是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出现和发展成为了衡量当地整体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产业结构调整和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杠杆。泉州在现有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基础上,整合文化资源,构建文化产业群以推动产业升级,具有十分积极的社会意义。

[1]张静容.闽南习俗文化探析[J].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

[2]李翼平.泉州文化与海上丝绸之路[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3]引自2012年12月泉州市统计局公布的数据.

[4]吴沐春.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推进和谐厦门建设[J].厦门特区党校学报,2007,(1).

[5]黄志锋.基于闽南文化生态保护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问题的研究——以泉州市为例[J].商场现代化,2010,(3).

责任编辑 周觅

G114

A

1003-8078(2014)04-0036-04

2014-02-25

10.3969/j.issn.1003-8078.2014.04.11

陈洁君(1979-),女,福建泉州人,泉州师范学院政治与社会发展学院讲师,硕士。

2013年福建省教育厅A类社科研究项目,项目编号:JA13243S。

猜你喜欢

闽南泉州民俗文化
泉州
论泉州北管的“杂揉性”
家乡的民俗文化街
镇馆之宝
——泉州宋船
闽南文化传承
吴松柏的闽南威士忌小镇
和你一起成长——写在福师大泉州附中50周年校庆之际
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谈
闽南,闽南
闽南拍胸舞迎来台湾小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