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下就业拉动效应模型研究

2014-11-23喻莎莎博士安阳师范学院经济学院河南安阳455000

商业经济研究 2014年18期
关键词:就业人数就业率文化产业

■ 喻莎莎 博士(安阳师范学院经济学院 河南安阳 455000)

文化产业融合与就业率增长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投资对文化产业增值及就业率的影响

Pratt(1997)在对英国文化产业进行评价时提出文化产业是现代经济体系重要、增长的部分,1991年英国文化产业发展带动的就业人数近百万,占到英国当年总就业人数的4.5%。Robert C.K.loosteman(2003)用荷兰1993-2001年文化产业就业人数的数据说明了荷兰文化产业部门就业人数的增加快于其他部门,并且极大地拉动了整体就业水平及经济增长。Scott(2000)的研究结果则表明1992年美国的文化产业发展解决了300万人的就业问题,占到美国当年就业人数的2.4%。Graham(2000)认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可以有效的提高地区文化资源利用率,带动旅游产业以及相关上下游产业发展,提升地区形象,吸引高层次的投资者和高素质的劳动者,从而促进该地区的经济增长。李斌、彭星(2011)指出文化产业竞争力越强的地区,其通过吸收FDI进而促进就业的效应就越大,反之则越小;文化产业发展促进就业的FDI效应大于其直接效应。王林、顾江(2009)基于内生增长理论构建计量模型,对长三角地区文化产业作用于经济增长的机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人力资本存量、资金流入规模等因素将影响文化产业的增长效应。任宁云、朱虹清、李凌凌(2005)从理论上分析了发展文化产业与促进劳动就业之间的关系,认为发展文化产业与劳动就业可形成双栖、融合、衍生和促进的良性互动关系。

(二)技术变革对文化产业增值及就业率的影响

尽管已经论证了经济发展水平对提高文化就业人数、提高文化产业就业在总就业的比重具有基础性的作用,但并不等同于所有产业间都是同步增长的关系。特别是在已经进入技术革命时代之后,经济增长模式在不断改变,文化结构变化对产业影响也不同,产业对就业量拉动问题,大部分学者认为经济总量增长与技术进步与其关系紧密。张锦(2013)用恒定替代弹性生产函数法对技术进步与就业总量及就业结构变化进行了实证检验,发现技术进步对就业总量存在挤出效应,但是不同产业类别影响不同,第一产业的就业人数与经济总量、技术进步之间没有直接联系,而第二、第三产业对技术的依赖性加重,特别是第三产业增幅明显,并且证实了随着经济发展及技术进步会有越来越多人的就业人员从第一、第二产业流向第三产业,实现结构调整,产业转移。Malthus(1999)总结了其技术变革带来就业量变动循环效应,技术进步会推动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进而使劳动力价值下降。Wynne(2002)在研究英国城市文化产业发展状况时,强调了文化产业集群对英国城市经济发展的引擎带动作用。由此可见,文化产业就业率的高低与经济发展水平快慢有着密切联系。祁述裕(2008)曾用多元回归模型检验了文化产业增加值、人均GDP、第三产业增加值、城镇人口比重以及成人识字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文化产业增加值与就业人员总量的相关系数仅为-0.0493,而人均GDP则与全部就业人员比重存在着系数为1.16的正向影响关系。

就业率与文化产业融合的动态响应分析

Allen(2004)对2001年美国48个州的横截面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美国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了消费结构升级,拉动了经济的增长,进而带动了整体就业率的上升。Dominic Power(2002)使用1970-1999年瑞典产业产值与就业率的时间序列数据,证实了文化产业有助于提高瑞典的就业水平,推动经济增长。在过去几十年发达国家产业升级中这一点得到了证实,然而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否会有类似的就业率影响变化,有待证明,由于文化产业的相关就业范围较广,因此在本文中按照文化对就业的影响,可以把就业分为直接就业、间接就业、衍生就业三类。

(一)研究模型的设定

1.变量的选择与模型的建立。以国家整体就业人数Lit作为被解释变量,文化产业融合效率Yit作为解释变量,采用文化产业增加值作为数据来源。证明文化产业的经济量增长与扩张对就业人数所产生的效应,建立如下模型:Lit=AYαiteμ。其中,α为就业吸纳弹性,表示产业增加值每增加1%,就业人数增加的百分比。由于数据的自然对数变换不改变原来的回归关系,并能使其趋势线性化,消除时间序列中的异方差现象,所以对上述模型两端取自然对数,得:

本文采用1987-2010年的中国文化产业增值及就业情况数据,其中1987-2010年数据来源于《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2000-2007年数据来自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以及《中国文化产业年鉴》。为剔除价格因素影响,将1952年等于100的GDP增长指数折算为1978年为100的GDP指数,通过1978年为基期的GDP指数可以折算出按1978年不变价格计算的实际GDP,然后根据文化产业增值比例得出文化产业增加值。

2.模型参数平稳性检验。经济系统的需求或供给冲击、经济改革或者制度转变等因素,可能会使被解释变量与解释变量之间的关系发生结构变化,因此首选要对现有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本文采用ADF单位根检验,方法是对时间序列进行差分来促使时间序列的平稳。分别对变量lnYit、△lnYit、lnLit、△lnLit进行单位根检验,其中ADF检验的检验类型为(c,t,q),c表示常数项,t表示趋势项,q表示滞后阶数。首先在对模型(1)进行滞后迭代整体可以得到:

表1 各变量及其差分的平稳性检验结果

表2 各变量间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

若建立零假设为H0∶ρ=1,如果拒绝零假设,则称Yt没有单位根,是平稳序列,若不能拒绝,把方程式(1)转变为:

方程中增加了△Yt的滞后项,对其添加了常数(截距)和趋势项后检验模型修正为:

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根据ADF检验统计量越小越显著的原则,除了文化产业增值的对数值存在着不平稳现象,Lit和Yit其一阶差分表现平稳,并且通过了White异方差检验以及D-W的自相关检验。

(二)数据的检验

1.Granger检验。由于Yit取对数后的变异系数存在着不平稳,而Lit以及Lit和Yit的一阶差分则是平稳的,因此在进行Granger检验之间先对其进行VAR模型检验,VAR模型分为短期约束和长期约束两种,其初始模型如下:

A、B是需要估计的参数矩阵,共2n平方各位置参数,B矩阵主要为了体现vt不是单位方差,因此其约束形式一般为对角矩阵,A矩阵则体现了变量之间的结构关系,建设A矩阵为单位阵,则可得到变量之间的长期约束关系,方程式如下:

C矩阵表示变量Yit对Lit的冲击的长期累积相应。通过检验结果证实Yit与Lit之间存在0.839系数的拟合度,并且存在一个协整关系,回归模型结果如下式所示:

其中,ECM表示误差修正项,其系数绝对值大小反映了对偏离长期均衡的调整力度。从方程式中可以看出,虽然两个变量之间存在着预期的协整关系,表现出的是就业量变化对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正影响,并且估计系数值较大为0.839,其t值在5%水平上呈显著性影响,R2值0.8725,说明这一模型拟合度较高,社会总体从业人数多少对文化产业经济增长影响较大,而文化产业增值的变动对就业量的提升没有显著变化。其次,该检验结果仅证明了就业量与文化产业增值之间存在一个长期均衡关系,不能反映出其短期动态关联,为了考察它们的短期关系同时验证它们之间是否存在因果联系,特别是对就业人数与产业增值存在何为“因”,何为“果”的问题上需要进一步检验证明,本文在加入了其一阶差分变量修正模型基础上对两个序列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文化产业就业人数与文化产业增值都是彼此的Granger原因,存在着双向影响。这个结果和VAR检验结果存在着不一致,可以理解为就业量的增长在短期内可以刺激文化产业产值的快速增长,但是就业率的变化并不是文化产业的持续发展动力。

2.检验结果分析。就业率增加与经济发展水平高低、产业结构比例合理程度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总体来说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就业率提升也较快,当人均收入达到一定的水平之后,文化产业增加值和就业率往往呈加速发展的趋势。李增福(2011)通过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检验了劳动力要素与GDP之间的关联,发现1995-2009年的数据组中显示文化产业核心层就业人数与全国GDP值不显著相关,可见文化产业产值虽然已经占据了我国GDP总量的3%,但是相比于第一、二产业还是非常弱势的一个新兴产业,但2005-2008年间,文化产业增加值的增速始终领先于三大产业和GDP,对经济增长有着明显的拉动作用,因此如何协调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劳动力分配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有助于推动各个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结论

根据奥肯定律,经济增长率对就业有拉动效应,经济增长是扩大就业的基础。但是对于文化产业发展来说,产业的增值只能短期刺激就业量的大比例上升,却长期发展文化产业却需要产业结构转变的支撑。就业人数的增长可以长期促进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具体表现为文化产业产值保持一定速率增长。文化产业就业人数与文化产业产值增长具有高度相关性,同时对其他产业的就业人数也会有拉动作用。文化产业作为第三产业的主力军,和第二产业制造业是密不可分的,在我国第二产业出口受到重创、又缺乏新型技术力量支撑的关键时刻,应该加强文化创新驱动力量的投入,从文化创意上加快制造业产品的更新换代,带动第二产业的经济增长,进而推动就业率的提升。技术的革新亦是文化的革新,通过技术的传播可以加快文化衍生产业的发展,进而带动大批相关产业的就业人数增加。同时,政府需要给予文化产业一个宽松平台,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以及其他法律法规的健全,为文化产业的管理、企业运作、市场推广提供行动基准法则,注重中国不同地区的区域平衡性,才能进一步推动文化产业与社会就业总体结构的良性发展。

1.陈石清,李健健,龚芳.文化产业发展对地区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1(31)

2.张锦,王雅洁.河北省经济增长与就业相关性探析[J].经济论坛,2013(2)

3.李斌,彭星.文化产业竞争力影响就业水平的FDI效应研究[J].东岳论丛,2011(5)

4.王林,顾江.发展中国家的知识产权保护与经济增长—基于跨国数据的实证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09(5)

5.李娟.三次产业发展对就业拉动的动态分析—基于时变参数模型和广义脉冲响应函数[J].商业时代,2010(36)

6.陈石清,李健健,龚芳.文化产业发展对地区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J].经济管理,2010(11)

猜你喜欢

就业人数就业率文化产业
德国就业人数创统一以来新高
本科新闻专业在京就业率较低
数据
就业率公布有高也应有低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
日本应届高中生就业率71.1%就业形势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