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第一届国际会展与节事学术沙龙会议综述

2014-11-23余梦娇周文婷张骁鸣

旅游研究与实践 2014年6期
关键词:节事会展研究者

余梦娇,周文婷,张骁鸣

(中山大学 旅游学院,广东广州 510275)

第一届国际会展与节事学术沙龙会议综述

余梦娇,周文婷,张骁鸣

(中山大学 旅游学院,广东广州 510275)

一、会议概况

作为新兴行业,会展业不仅可以为各个产业和人们的社会文化活动提供汇聚、交流的平台,同时也能为东道主国家和地区带来可观的商业利益。在全球化和地方化深度交织的背景下,会展业的发展也面临着新的形势,这就要求会展与节事研究者们在研究领域中不断寻求突破创新,为产业发展提供有效指导。

基于此,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国际学术期刊《会展与节事旅游杂志(Journal of Convention&Event Tourism)》于2014年7月12日至13日联合主办了“第一届国际会展与节事学术沙龙会议”。会议由中山大学旅游学院会展经济与管理系、广州经贸会展服务中心具体承办,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经贸与会展管理学院、珠海国际会展中心、广州琶洲会展经济促进会参与协办。

本次会议主办方特别突出了“沙龙”特征,如:第一,所有发言均获得比一般学术会议更长的发言时间;第二,每个发言环节之后,进入30至40分钟的问答与讨论的自由交流时间;第三,会议资料上不会显示所有参会者的职称、职务,以提供一个更为公平的交流氛围。以上做法都得到了与会者的赞赏,普遍认为这是一次真正一切从学术出发、一切为学术着想的有价值的会议。

会议以“全球变化中的会展与节事”为主题,采用主题发言、深入讨论的方式,共分为3个主题报告与六大专题报告,议题主要围绕会展产业经济、会展区域竞争、会展教育与培训研究、会展新科技、节庆文化体验等多个领域展开。本文即结合与会学者的报告和讨论交流,就主要的学术动态进行简要介绍。

二、教育培训与职业发展

会展教育的相关问题受到高度关注。中国海洋大学蔡礼彬观察到,会展专业学科定位仍然非常模糊,依托很复杂;完善的教材和健全的培养体系仍未建立,缺乏高水平专著;社会认可度和专业认可度低,基金项目缺乏。他呼吁会展教育者研究者应该拓宽视野,加强会展理论研究,从研究内容、学科建设、研究范式等多个角度,让会展学科在动态演进中创新。中山大学弗勒·法隆(Fleur Fallon)在对上海和广州两所大学的会展专业学生的调研中发现,会展专业毕业生认为问题解决能力、情商、团队合作能力、风险管理知识、批判性思维和领导能力等是最需要具备的工作能力,学生们希望在会展教育中通过实习、案例研究、行业讲座等获得更多和行业经验。

在会展从业者的职业发展上,暨南大学文彤等指出由于淡旺季需求不均的行业特征,加之员工工作技能门槛并不高,会展企业对于兼职员工存在着长期、大量的需求。研究表明会展兼职人员不仅仅关注薪酬等经济因素,还关注个人的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企业无法满足他们对发展机会的渴求。中山大学罗秋菊则以珠三角为例,通过对具有代表性的国有、外资和民营会展企业的31名从业人员进行调研,发现会展行业存在着一般共性的职业发展路径。当然,企业性质的不同,职业发展路径及其晋升机制也有差异,主要包括了“部门内纵向”、“跨部门”和“组织核心部门”三种职业发展路径模式,以及“应用型”与“引进型”两种职业晋升模式。

三、信息技术的应用

如何使用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来运营和管理会展与节事项目已经成为不可回避的迫切问题。首先,官方网站这种已经逐渐变为“传统”的技术手段,其效用还值得继续挖掘。例如,王春雷通过分析国外城市CVB(城市游客事务局)官方网站的内容策划和框架设计策略,指出官方网站已称为这些城市最有利的商务工具之一,其中的信息设计和维护至为关键。

英国玛格丽特皇后大学林冠文介绍了会展与事件管理信息应用技术中的空间规划软件,在回顾西方国家规划软件应用历程后,他指出节事规划与设计软件解决方案的应用能够减少场地勘探的大量时间和人力成本,还可以增进工作伙伴沟通、方便追踪工作任务进度、预算花费状况或是计算投资报酬率。投资研发使用这类空间规划软件有利于中国与世界发展同步,激发会展节事产业的潜力。

在移动信息技术方面,上海大学牛盼强提出,会展APP的推出是大势所趋,人们对展会APP提供的信息有强烈需求,而这种需求可以为相关供应商带来一定的利润空间。上海大学张博也指出,APP能够有效促进会展信息传播的无纸化转向,促进会展媒介系统化重组。当前的会展APP大致可归结为社交、导航、商务、体验四种类别,其发展路径呈现出多路并进的态势,然而它的两个主要创新方向或利益增长点,集中于内容承载功能强化和使用方式多元多样。

而在社交媒体方面,深圳大学师范学院吴中堂和内蒙古财贸学院刘建军分别对微信和微博两大主流社交应用软件在会展营销上的运用进行了探究。其中,吴中堂提出微信聚焦模式和协同模式两种应用模式,并详细

介绍了展会微信运营的技巧和实操要点,如粉丝的吸引维护、微信平台与企业内部办公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对接等问题。刘建军以新浪微博平台为例,评价了各相关利益方的微博影响力。学者们对这一话题兴趣极浓,还针对会展APP和展会官方微信两者的优劣势进行了热烈讨论,比较一致的意见是:会展APP开发维护成本高昂,但信息安全有保障;而官方微信成本低廉,但信息提供有限,无法满足参展商和观众的所有需求。

四、产业动态研究

近几年中国会展业发展迅速,但发展程度仍然落后于西方会展强国,有学者提出中国会展业可以借鉴西方先进的会展管理技术和经验,如天津商业大学杨琪就建议围绕会展知识管理技术来综合提升会展业项目的竞争力。杭州师范大学薛莹认为,虽然会展产业在国内获得长足发展,但在产业数据统计方面进展缓慢,这对产业的运营管理必然是个缺陷,因此以展会各参与方自身利益为核心构建展会评估指标体系非常迫切。

除理论探讨外,这一领域也涌现出不少实证研究成果。南开大学何会文在对参展商互动行为对参展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中发现,参展绩效需从销售绩效、关系绩效和信息绩效3个维度来衡量,不同维度的参展绩效受不同类型的互动活动所驱动和影响;不同类型的互动活动对参展绩效的影响和贡献程度不同,核心层互动是重中之重,次层互动是良好补充,展前联系仅对关系绩效影响显著,而外层互动没有任何贡献。此外,上海大学胡雅提出日本政府机构主导的展、商、旅、文联动的系统机制对我国有较为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价值,广州大学刘松萍、刘勇基于广州光亚法兰克福展览有限公司案例探讨了中外会展合资企业的成长之路,华南师范大学李爽和王璇妹则通过收集人民网官网上关于第101~114届广交会的标题关键词及其具体内容,分析研究了新闻媒介所建构出的信息环境中的广交会即“媒介现实”中的广交会的一般特点。

会展绿色经济也引起了学者们的注意。四川大学黄鹂和张其惠基于低碳经济理论,利用交通碳排放测算方法分析了成都会展交通碳排放的特征并提出了减排措施建议。上海对外经贸大学蔡萌指出了绿色会展的特征及五个标准并探讨了在实践中如何举办绿色会展。

五、总结与展望

在沙龙会议临近结束之际,四位会议学术委员会成员依次对为期两天的学术活动进行了总结。

华南理工大学戴光全把这次会议与2003年在宜昌举办的“事件旅游与旅游目的地建设管理国际研讨会”做比较,指出如今会展与节事的队伍壮大许多,且研究水平得到了明显提升,从介绍性和文献综述性的研究不断向实证研究转变。他认为从会展教育的崛起可证明会展与节事研究的合理性,鼓励学者们要充满信心。同时他也指出现有的研究仍然不够规范,提醒学者们要从文章标题、摘要和首尾内容入手,理顺论文的内部思维逻辑。

南开大学何会文重点分析了会上各类研究所暴露出的问题。首先,在量化方法的操作方面,一些学者还不算登堂入室。例如,有学者提到问卷回收率接近100%,而这种可能性实际上微乎其微。研究者需要通过信度检验等方法淘汰部分不合格问卷。其次,学者们在研究选题上应更趋合理。他建议尽量选择“前无古人式”而非“登山式”的研究题目,并提醒学者们不能因为自己没有接触相关文章就说没有前人研究;在查阅文献时,应设法请教该领域的专家,因为专家们往往掌握了核心文献。此外,他对本次会议吸纳年轻学者参与的做法表示赞同,他认为这才有利于会展学科的发展,因为年轻学者是一张白纸,只有他们才能演绎出原汁原味的个人研究成果。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王春雷对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他提出了现在国际上比较流行的网络治理理论,它有三大维度,分别是多主体、全过程、混合目标。这一理论在会展与节事的研究中的应用体现为从多角度研究会展业,从城市到企业、到具体项目;从纵向研究或者时间维度进行研究;从社会经济和环境等方面着手。在会展与节事新技术方面,他认为本次会议带来了启发,移动互联技术为会展的运营管理、学术研究的数据获取都带来了很大的创新空间。而在学术研究方面,他强调做研究需要首先学会在一个领域内“打桩”,为后续研究奠定良性基础,其次是要寻找合适的方法工具,最后善于从纵向维度展开自我反思。

中山大学罗秋菊认为,本次沙龙会议集中体现了会展与节事研究者的开放心态,大家都乐于分享最新的研究成果。在会展节事研究的转向方面,她建议会展节事研究者积极参与策划工作,而目前各类活动策划多数是商业机构在做,而研究者只要乐于和善于接触实践,就能做出不一样的成绩。同时,她也建议研究者要重思发表论文的两大意义,第一是体现学术创新,没有创新的论文不值得发表;第二是坚持学术目标,学界和业界的差别在于,研究者不是完全服务于行业实操,而在于做出知识贡献。此外,她还分享了对于学术本身的理解:第一,学术的魅力在于它的公平性,只要能做出好的文章,不在乎你的身份是新来者还是学术大腕;第二,研究不能一味使用很花哨的方法,不同的问题可以有不同的方法工具,定量也好定性也罢,它们都服务于你具体所做的研究问题的特点;第三,研究者需要在现实和学术界之间保持一点距离,太贴近现实学术会较弱,但也不能完全脱离现实;第四,做研究和做记者的差别在于研究者是有积淀的,而并不是都在追赶时髦,只有沉淀下来才可能让研究者发现规律。

猜你喜欢

节事会展研究者
基于内容分析的景区节事活动探究
高等教育中的学生成为研究者及其启示
研究者称,经CRISPR技术编辑过的双胞胎已出生。科学将如何回应?
研究者调查数据统计
节事活动与城市形象传播——以广州马拉松比赛为例
医生注定是研究者
浅析节事活动与旅游经济
从城市到乡村:节事及节事旅游在乡村地域的发展动因及其应用前景
会展列名
会展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