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居住环境景观设计中的“家园感”
2014-11-22陈叶华
陈叶华
摘要:
对市民而言,城市中最为重要并且绝对不可以缺少的是市民的居住,最为重要的环境是市民的家,记载着市民的点滴记忆。“家园感”从根本上来说是对那块土地的亲切感、依恋感、归属感。而现代居住环境设计当中常常忽略这种原本存在的特点,取而代之的是技术化、物质化的环境设计。
关键词:居住环境;美;记忆;家园感
一、居住环境“家园感”
(一)家—寄托情感的归宿
对于城市而言,家是市民最为重要的城市环境之一,家是人维系情感的栖息地,是最能体现人文关怀的地方,也是人最熟悉的地方,是有着特殊回忆和情感的场所。家在改造和使用过程中,也便承载着市民的真挚情感,铭记着市民生活的记忆和城市的历史。而将家进一步扩大到一个居住区环境,甚至城市环境,则将整个环境视作自己最亲密的家园。
(二)家园感的特性
1.家园感的生活性
生活是实实在在的,陈望衡说:“绝对的真实性是环境美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特性。”人们对自己的家园有着非常特殊的情谊,家自身的特性就是维系人情感的基质,而人们的痕迹则是维系情感的重要途径,正是通过这种途径才将感情与环境紧密结合在一起。通过这些痕迹,将人们的情感予以景观化,同时将景观予以情感化。[1]
2.家园感的情感性
在《环境美学的当代使命》中,陈望衡说:“真正乐居的环境一定是让人情感上认同的,情感上认同,就意味着这个环境很有人情味,温馨、可人;自然让人愉悦,文化让人迷醉,情感让人流连。
“家园感”含义极其丰富,环境优美,设施齐全,以及安全指数、生活舒适方便,这些都是最基础不过的了,另外,就是与环境的关系,或物质或精神上的,你的出生地,童年居所,一个你有过痕迹、有过深刻记忆点的地方等。
二、居住环境现状
(一)形式化
从心里学上分析,人的交流形成于人的驻足停留和聚集,公共空间中人的参与性作为公共空间设计的关键,合适的尺度,恰当的位置,以及舒适的休闲设施是可以提高交流感的。而现代的居住环境设计中往往忽略了这个问题,为了追求形式而设计的空间不一定带给住户方便,取而代之的是住户自行搭建的活动场所,虽然没有满足其美观性,却为居民带来了方便。
(二)安全及舒适性欠缺
居住区环境的最基本要求就是安全感,所谓安全感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个是外在的安全感,另一个是居住者心里上的安全感,决定外在安全感的原因有周边环境情况,建筑结构的安全,决定居住者内在心理上的安全感即住区空间围合程度以及空间尺度上的把握。现在大多数居住区环境的设计上为了追求新、奇、特,忽略了安全绿色生态与人的舒适性。
(三)盲目追求文化与地域特色
另外,居住环境景观设计中,千篇一律的追求形式、美观,设计手法雷同,缺少特色与文化内涵。为了追求美观,不管任何地区,大量的水景设计,而不考虑气候、地域特点,大量的喷泉水景最终也成为一种摆设放置在环境中,失去了原有的意义,反而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三、“家园感”塑造的对策
(一)人性化原则
环境设计最终是由人使用、参与的,儿童、老年人、中青年,不同年龄阶段的人有不同的活动类型,使住户各得其乐,才能使“家园”概念落到实处。
“家”是人体现自然属性的地方,活动的随意性、设施的舒适性、空间的私密性,是理想中家的特点。认同了家的特征,“园”的设计也有了概念和依据,居住区外环境在设计中应当作“后花园”考虑。
(二)生态化原则
经过大量的调研,居住区应以大面积的林荫化为主,草坪宜少,尽量让居住者参与到景观设计当中去,尤其楼前景观,可以设为居住者自行耕种的土地,植物的自然生长,散发出更浓烈的生活气息。花园精彩于植物,看点在植物上,所以植物的选择是重中之重,根据气候及地域特色来选取。而人工的技巧就用在精雕细刻的建筑身上,绿地道路、景观小品材质尽可能的选用天然材料。
(三)融入记忆
记忆有强烈的主观性和个体性,但同时在一个稳定的社会群体中,他们关于家园的记忆有一定的共通性,而唤起他们记忆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环境空间的创造。因此,设计者如果能够敏锐和准确地获知这部分记忆,并使得新的空间可以唤起人们的记忆,就可以说这样的空间是有场所感的空间。具体到居住环境景观中,就是要将历史、文化、风俗,市民的日常生活方式等城市发展过程中长期沉淀的结果,以“故事”的形式融入到公共空间的设计中。就可以说这样的空间是有“家园感”的,真正做到景观的情感化。
四、 结语
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是为了给居住者创造一个活动休闲的空间,整体环境的塑造应创建安全,舒适、生态并能够持续发展的生活空间,满足不同人群的使用需求,继承多年积累具有历史特点的场所特征,充分关注人与大自然的关系,使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
之所以强调居住环境景观设计中的家园感,就是艺术与生活的统一,无论是城市环境还是农村环境等等居住环境中,将以人为本强调起来,将失去的情感的部分填补回来,融入更多居住者的情感记忆,从居住者的角度出发,而不仅仅是形式上的索求。真正做到寄予景观情感化。将居住环境空间设计为有场所感、家园感的生活空间,居住者心中的情感家园。
【注释】
[1]陈李波.城市美学四题[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109
【参考文献】
[1]陈李波.城市美学四题[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
[2]陈望衡.环境美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3]陈望衡.环境美学的当代使命[J].学术月刊,2010(07)
[4]卡尔松.环境美学[M].杨平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
[5]钟年.家园感的丧失之殇[J].中国新闻周刊,2013(09)
【作者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