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低能量双相波在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电除颤中的应用

2014-11-21莫荣浩广东省高州市人民医院CCU525200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4年19期
关键词:波组单相双相

莫荣浩(广东省高州市人民医院CCU 525200)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是心源性猝死的主要原因,也是临床抢救中较为常见的心律失常。据相关文献报道显示,院外心脏猝死的患者80%由心律失常引起,而其中80%为室颤[1]。所以及早实施电除颤是救治室颤型心脏骤停的有效手段。《国际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救治指南》提出生存链的概念[2],指患者在院外发生危重疾病时,对患者采取一系列的救治措施。主要分为以下四个环节:一为早期通路,二为心肺复苏,三为早期心脏除颤,四为早期高级生命支持。可见心脏除颤在整个生存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3]。而心脏除颤的主要为尽早进行电除颤,电除颤每延迟1min,患者生存率就下降7%~10%。若患者在发病后8~10min内未进行有效的电除颤并恢复自主循环,则必将造成永久性的大脑损害。目前临床中主要电除颤方式从能量方式上分为单相波和双相波。本研究主要针对单相波和双相波在临床应用中的效果进行比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2月至2013年12月本院救治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电除颤患者24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发生快速及多形性室速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患者119例,室颤患者121例。随机分为单相波组和双相波组。单相波组104例患者,其中男60例,女44例,年龄在35~72岁,平均年龄(45±3.24)岁。双相波组136例,其中男80例,女56例,年龄在36~68岁,平均年龄(46±2.34)岁。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本研究采用NIHON 除颤器TEC-5500。单相波组电除颤方式采用能量步进提升,200J-300J-360J,双相波组电除颤方式采用能量非步进提升,150J-150J-150J。电除颤前患者应充分吸氧,建立静脉通路,同时检测生命体征[4]。准备好地西泮及心律失常药物如胺碘酮、地多卡因等。清洁患者胸部皮肤,保持干燥。身体应与地面保持绝缘状态,断开与其他导电仪器设备的连接。电极板要均匀涂满导电膏,在除颤过程中电极板应紧贴患者胸部皮肤并施加一定压力,在除颤中两块电极板之间的距离不得小于10cm。放电前在场人员不能接触患者,避免在湿度过高的环境中操作,且操作者双手和电极板手柄要保持干燥。除颤操作需要心电监护配合时,要避免电磁的干扰。

1.3 疗效评价指标记录电除颤成功所需的电击次数、第一次电击后心律转复率、电除颤前及复律成功后6h血肌钙蛋白(cTnI)、心肌型肌酸激酶(CK)数值。计算单相波组和双相波组一次电除颤的成功率、三次电除颤的成功率(一、二、三次电除颤的总和)、复律成功后cTnI、CK 升高绝对值。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α=0.05为检验水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一次电除颤后转复率及成功率比较单相波组一次电除颤成功率为85.57%,双相波组为90.44%,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相波组三次电除颤成功率为44.23%,双相波组为66.1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相波组一次电除颤后心率转复率为60.57%,双相波组为82.3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次电除颤后转复率及成功率比较[n(%)]

2.2 两组患者电除颤成功后心肌损伤指标比较两组患者电除颤成功后6h 测定心肌损伤指标,单相波组cTnI、CK 为(6.9±0.3)、(124.7±23.5)μg/L,双相波组为(2.1±0.4)、(65.3±15.2)μg/L,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是心内科常见的急症之一,常危及患者生命[5]。电除颤凭借其快速复律、成功率高、花费低等特点,成为抢救患者生命的重要手段。2005年心肺复苏指南指出[6],早期实施电除颤对治疗室颤型心脏骤停有着重要的作用。

电除颤是电脉冲通过患者胸腔到达心脏,使心肌细胞去极化,终止室颤,窦房结重新起搏的一种方法。根据除颤仪所释放的电脉冲通过心脏方向将电除颤可分为单相波和双相波[7-8]。单相波是单向释放电流,能量呈逐步递增,电流方向固定不变。单相波除颤仪存在以下缺点:(1)能量较大,除颤需要较高峰值的电流,对心肌功能造成严重的损伤。(2)对经胸阻抗没有自动调节功能,特别对经胸阻抗高者除颤效果不明显。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除颤器从原来的单相波除颤到双相波除颤。双相波除颤的电流在特定时限内是正向的,在剩余的数毫秒时间内电流方向改变成负向。双相波除颤经心脏的电流峰值较低,对心肌功能损伤较轻,此外可根据人体经胸阻抗的变化进行作用,高经胸阻抗的除颤成功率明显高于单相波除颤。有相关文献报道[9-10],双相波电除颤对心电图ST 段改变远小于单相波电除颤,且成功复律所需要的电击次数也少于单相波电除颤。本研究结果显示,单相波组一次电除颤成功率为85.57%,双相波组为90.44%,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相波组三次电除颤成功率为44.23%,双相波组为66.1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相波组一次电除颤后心率转复率为60.57%,双相波组为82.3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以上研究结果相同。

除颤器释放的能量高低十分重要,低能量的电脉冲可终止室颤,而能量过高的电脉冲将无法终止心律失常,反而会损害到心肌细胞[11-12]。在各种心肌损伤标志物检测指标中,cTnI是心肌损伤的非酶学指标,其特点为灵敏性高、特异性好。可以准确反应心肌损伤及心肌细胞坏死,是评价心肌损伤及心肌细胞坏死程度的有效生化标志物。本研究结果显示,单相波组cTnI、CK 为(6.9±0.3)、(124.7±23.5)μg/L,双相波组为(2.1±0.4)、(65.3±15.2)μg/L,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双向波除颤可以有效降低对心急细胞的损伤,效果优于单相波除颤。

综上所述,双相波除颤效率及对心肌的损伤程度均优于单相波除颤,在临床应用中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1]马颖音.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急诊电复律治疗的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15):76.

[2]陈兴文.心肌损伤标志物联合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的价值[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7(11):1057-1058.

[3]宁婷.肌钙蛋白及心肌酶谱测定对急性心肌梗死诊治的临床意义[J].检验医学与临床,2009,6(3):195-196.

[4]吴天明,黄亮.非同步电除颤治疗研究进展[J].江西医学院学报,2009,49(7):120-122.

[5]钟一鸣,谢东明,朱宏.低能量智能双相波在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电除颤中的临床应用[J].赣南医学院学报,2009,29(6):865-866.

[6]周霞,赵达明.有关体外电除颤的几个问题[J].临床军医杂志.929-931.

[7]许玲,李瑶.室性心律失常电风暴8例急救与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3,11(4):40-41.

[8]张新颜,于学忠.现场心肺复苏中电除颤技术的发展[J].中国全科医学,2009,12(14):1349-1351.

[9]郝明.心脏除颤设备的原理及应用[J].中国医学装备,2009,6(11):43-45.

[10]徐家文,李清琼,丁继.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猝死心脏复苏的临床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09,6(10):746-748.

[11]龙林会,王东.血清心肌酶谱与肌钙蛋白检测临床意义及研究进展[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10(12):1592-1593.

[12]赵达明,祁震.电除颤技术及在心肺复苏中的应用[J].医疗卫生装备,2009,30(2):107-109.

猜你喜欢

波组单相双相
热轧双相钢HR450/780DP的开发与生产
心电图碎裂QRS波对于急性心肌梗死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
心电图异常J波评估急性ST段抬高型心梗患者短期预后的价值分析
心电图碎裂QRS波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及左心室收缩功能的相关性
血糖波动对2 型糖尿病合并肺癌患者化疗效果的影响研究
S32760超级双相不锈钢棒材的生产实践
基于PI+重复控制的单相逆变器研究
DP600冷轧双相钢的激光焊接性
LDX2404双相不锈钢FCAW焊接及存在问题
一种新型斩波AC/DC/AC变换的单相DV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