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同证型与血液流变学关系初步探讨
2014-11-21河北省邢台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二附属医院邢台054000
河北省邢台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二附属医院 赵 英 (邢台054000)
子宫内膜异位症(EM)是妇科临床常见病症,患者主诉是下腹痛、痛经、性交不适及不孕。有文献报道[1]血瘀蕴毒是EM 的病理基础,瘀毒可引起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肌体免疫功能紊乱,瘀毒内伏致本病缠绵难愈,祛瘀解毒是治疗本病理想法则。鉴此,笔者在运用中医辨证、活血化瘀、佐以解毒为治疗法则,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取得一定疗效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不同证型EM 与血液流变学的关系,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观察组142 例:年龄29~48岁,平均41.5 岁;病程6月~20年,平均11年;孕次1~6 次,平均2.8 次;产次0~3 次,平均1次。根据中医辨证属气滞血瘀54 例、寒凝血瘀45例、肾虚血瘀43 例。对照组为正常人30 名,年龄21~50 岁,平均38 岁,经检查无肝肾疾病、糖尿病、高血脂、心脑血管病变。
1.2 主要症状 患者均有继发性痛经,其中39例为重度,87 例为中度,16 例为轻度;性交不适97 例,不孕57 例,月经不规律42 例,子宫增大45 例,合并肌瘤32 例。
1.3 诊断标准 本组患者根据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妇科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学术会议修订的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西医结合诊断标准,[2]经妇科检查、B 超、腹腔镜等确诊为子宫内膜异位症。
1.4 血液流变学观察方法 血液流变学采用XT-1800日本希桑美康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德国罗氏化学分析仪自动仪观察,于清晨空腹采血检验低切黏度、高切黏度、血浆比黏度、血细胞比容及凝血因子Ⅰ含量。治疗前及治疗停止后采血。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 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证型间比较采用t 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不同证型与血液流变学比较,142 例子宫内膜异位症伴痛经患者血液流变学检查结果与30 名正常人相比均有不同程度指标异常,其中以肾虚血瘀型较明显,依次是气滞血瘀型、寒凝血瘀型、肾虚血瘀型,详见表1。
表1 不同证型血液流变学比较 (±s)
表1 不同证型血液流变学比较 (±s)
注:与正常组比较,△P<0.05,△△P<0.01;与肾虚血瘀型比较,* P<0.05,**P<0.01
证型 n 全血比黏度(η/mPa·s)低切 高切血浆黏度比(η/mPa·s)血细胞比容(%)凝血因子Ⅰ(ρ/mg·L -1)12.6±2.09气滞血瘀型 54 10.98±0.98△** 5.11±1.03△** 1.56±0.40** 48.50±3.11* 311.8±2.08△*寒凝血瘀型 45 13.20±0.84△△* 6.03±1.20△△* 1.71±0.44△* 51.48±4.48△* 335.1±2.11△*肾虚血瘀型 43 14.93±1.20△△ 7.46±1.30△△ 2.11±0.56△△ 59.48±5.10△ 355.3±31.3正常组 30 9.10±0.84 3.99±1.60 1.43±0.53 47.58±4.10△△
3 讨论
子宫内膜异位症(EM)好发于30~50 岁妇女,近几年其发病率明显上升,在育龄妇女中占10.3%,[3]本文观察142 例中最小为29 岁,最大为48 岁,平均年龄为41.5 岁,与毕蓉蓉报道相一致。[3]有文献报道[4]痛经、局部组织的病理变化以及结节包块形成,其机理主要与血液流变学和微循环的改变以及与血液中前列腺素等含量的变化有关,本文142 例血液流变学检测提示:气滞血瘀证中,高切、低切均高于正常组(P<0.05),而寒凝血瘀、肾虚血瘀证型组血流变学五项均显著高于正常组。这充分说明血瘀是本病的内在因素。采取辨证施治,活血化瘀治疗本病是有其病理依据。
1990 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妇产科专业委员会第3 届学术会议将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医诊断标准修订为血瘀证。[2]朱鸿泉[5]认为,EM 的发生是因为妇女经期、产后生活不节,或多产分娩、小产,或医者手术不慎,导致冲任损伤及胞宫藏泻功能异常,经血不能循常道而行,部分经血不能正常排外而逆行,以致“离经之血”蓄积盆腔而成瘀血。瘀血阻滞,不通则痛,血瘀日久,又可成症积。魏爱平[6]认为本病是血瘀之重证。司徒仪等[7]研究发现本病存在血液流变学的改变,证实了血瘀是本病的实质。金季玲[8]认为,部分经血不能正常排出体外而逆行,以致离经之血蓄积,流注经脉、脏腑而成EM。瘀血凝滞,不通则痛。瘀久积为瘢瘕,形成结节、肿块。因此瘀血是EM 的病理实质。
笔者认为,为了减少该病的发生,应以预防为主,注意应做到:A 经期减少剧烈运动;B 经期严禁性生活,经后1~2 天常有余血未净,应慎于房事;C 防止经血倒流;D 避免手术操作所引起的子宫内膜种植。
[1]连方,王希波,张建伟,等.中医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思路与方法[J].中医杂志,2002,43 (7):545-546
[2]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妇产科专业委员会.子宫内膜异位症、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及女性不孕症的中西医结合诊断标准[S].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1,11 (6):376-379
[3]毕蓉蓉.中医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探讨[J].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2001,11 (1):69-71
[4]张莉莉,刘金星.中医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研究进展[J].甘肃中医,2007,20 (3):31-33
[5]朱鸿泉.桃红马鞭汤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46 例临床观[J].新中医,1997,29 (16):18
[6]魏爱平,贺稚平,王子瑜.活血益肾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不孕症30 例[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5,18 (6):44-45
[7]司徒仪,沈碧琼,梁雪芳,等.子宫内膜异位症瘀证本质及活血化瘀疗效机理探讨[J].北京中医,1998 (3):11-13
[8]金季玲.加味桂枝茯苓丸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95 例[J].辽宁中医杂志,2004,21 (6):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