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埋线联合内服逍遥散治疗黄褐斑的疗效研究*
2014-11-21广东省深圳市中医院皮肤科杨玉峰陈宝清刘若缨深圳518033
广东省深圳市中医院皮肤科 赖 旻 杨玉峰 陈宝清 刘若缨 (深圳518033)
黄褐斑(Melasma)主要表现为面颊及额部皮肤出现黄褐色或淡黑色色素沉着斑,常两侧对称性分布,又称为“蝴蝶斑”。[1]肝失疏泄,气机失调,气血瘀滞为本病病机,根据中医经络腧穴理论,采用穴位埋线结合内服逍遥散加减治疗肝气郁结型黄褐斑,临床取得较好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60 例均为2012年1月至2012年7月本院皮肤科门诊女性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30 例。年龄22~56 岁,平均(33.8±6.13)岁;病程6 个月~20年,平均(11.6±6.25)年。两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考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色素病学组修订的黄褐斑临床诊断标准(2003年版)。[2]
2 治疗方法
2.1 观察组
2.2.1 中药逍遥散口服:组方为柴胡、香附子各10 g,当归、白芍各15 g,白术、牡丹皮各10 g,茯苓15 g,赤芍、生地黄、川楝子各10 g,薄荷、甘草各5 g;肝郁肾虚的加杜仲、熟地黄各15 g;肝郁脾虚的加党参、山药各15 g。以上中药均选用本院免煎剂型,以水冲服,日1 剂,分早晚两次分服,共服用90 天。
2.2.2 穴位埋线治疗:选取色斑局部、攒竹、太阳、膈俞、脾俞、肾俞、肝俞、太冲、太溪、三阴交、足三里。方法:先将规格为0 号医用羊肠线剪成约1.0~1.5 cm 长,用生理盐水泡洗片刻。操作者手部及患者局部皮肤严格消毒,将一次性8 号注射不锈钢针头做套管,用28 号不锈钢毫针做针芯,镊取一段羊肠线,置于埋线针针管的前端,在躯干或四肢部位植入时,针管保持与穴位呈垂直角度,以针芯推动羊肠线快速植入皮下组织或深层肌层内约1.5~2.0 cm,而在面部植入时,在距离穴位1~1.5 cm 处,将针平刺入穴位,进针2 cm 左右后,边推针芯边退针,将线体埋入穴位皮下组织内,线体不得露出皮肤,躯干和四肢部位穴位行提插捻转手法,以待气至,面部穴位不做手法。针出后,立即用干棉球压迫针孔片刻,并敷贴医用胶贴。1 次穴位埋线间隔周期为15 天,共埋线治疗6 次。
2.2 对照组 以口服中药逍遥散加减治疗,与观察组同。
3 疗效评价
3.1 评分标准 ①皮损颜色:正常肤色=0 分,淡褐色=1 分,褐色=2 分,深褐色=3 分。②皮损面积评分:无皮损=0 分,皮损面积<2 cm2=1 分,皮损面积2~4 cm2=2 分,皮损面积>4 cm2=3 分。总积分=皮损面积评分+皮损颜色评分。评分下降指数=(治疗前总积分-治疗后总积分)/治疗前总积分。
3.2 疗效标准 参照《黄褐斑的临床诊断及疗效标准》:[2](1)痊愈:指数下降≥0.8。(2)有效:指数下降≥0.5。(3)好转:指数下降≥0.3。(4)无效:指数下降≤0。
3.3 统计方法 统计方法采用SPSS11.0 软件包建立数据库,两组间均数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多组均数比较采用F 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用ridit 分析。以P<0.05 为差异有显著性。
4 结果
4.1 两组患者治疗90 天后评分及下降指数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评分差异无显著性 (P>0.05)。治疗后,两组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而在同期比较中,治疗组评分低于对照组,经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的下降指数低于对照组,经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评分及治疗后的评分下降指数比较 (±s)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评分及治疗后的评分下降指数比较 (±s)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下降指数观察组 30 4.14±1.65 2.97±1.62*△1.27±0.32△对照组 30 4.04±1.72 3.53±1.54* 0.75±0.29
4.2 两组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7%。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5 讨论
中医称黄褐斑为“黧黑斑”、“面尘”、“肝斑”,认为其病机为肝、脾、肾脏腑功能失调,气血不能上荣于面所致。[3]对其病因病机有多种认识,如在《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中指出:“原于忧思抑郁,血弱不华。火燥结滞而生于面上”,而《外科正宗》中则提出水亏不能荣华于上,水亏火旺等学说。现代中医学家多认为黄褐斑的主要证型为肝气郁滞证,及与肝郁气滞有密切关系的血瘀、脾肾虚等证,[4]故当从肝论治,兼及脾肾。使肝气疏泄,气机调畅,则脾肾得以调补,瘀滞得以清除,血行通畅,上荣于面部,面部毛细血管得以充养,黄褐斑则可渐消。
穴位埋线是集针刺、放血、埋针、穴位注射等多种方法于一体的复合性治疗方法,其适应症非常广泛,尤其是对中西药物久治不愈的许多慢性病疑难病症,往往获得意想不到的神奇疗效。埋入体内的羊肠线属于异体蛋白,在体内需15 天或更长时间经过软化、分解、液化和吸收进行代谢,期间对穴位产生的生理、物理及化学刺激,相当于一种缓慢、柔和、持久、良性的“长效针感效应”,可长期发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的功用,改善面部气血运行,促使色斑消退。膈俞为血会,具有养血和营之功,祛瘀消斑功效;肝俞与太冲、肾俞与太溪为足厥阴肝经和足少阴肾经的俞原相配,可起到疏肝理气、补肾滋阴、养血祛斑之功效;脾俞、足三里分别是足太阴脾经和足阳明胃经的背俞穴和合土穴,相配治疗可起到健脾和胃、益气养血、祛斑生新之效。面部所选攒竹穴属膀胱经,有吸热益气的作用,刺激此穴位可发挥助阳益气活血散斑的作用,太阳穴是中医奇穴,在此穴埋线有抗衰老的作用,色斑局部埋线则起到活血散斑的作用。选取上述穴位进行埋线治疗,可起到疏肝理气、养血健脾、滋阴补肾之功效,促进面部气血运行,从而达到消除黄褐斑的目的。
逍遥散为历代医家青睐之古方,为疏肝解郁、健脾和营要方。临床上许多中医生使用该方加减治疗黄褐斑,尤其对肝郁症状明显的患者疗效明显。方中柴胡、香附历来为治肝气郁结之要药,具有舒理气机、畅达血行的功效,同时又可引诸药入肝经,故用为主药;川楝子、枳壳、薄荷助主药疏肝行气,并泻肝郁之热;当归、白芍、生地黄养血柔肝,有利于气机的舒畅;茯苓、白术、甘草健脾补中,益气生血;赤芍、牡丹皮清热凉血,活血散瘀。诸药相伍,共奏疏肝解郁、养血健脾、祛瘀消斑之功。现代临床药理研究,方中药物多有抗自由基、抗氧化、降低体内酪氨酸酶活性、改善肌体微循环、促进皮肤新陈代谢等作用,从而起到抑制黑色素形成,减轻面部色素沉着,消除色斑的作用。
综上所述,穴位埋线联合内服中药逍遥散加减,可使整体气机条畅、经络通畅、血运有常,促使面部气血得到供养,瘀血得到清除,以达消除黄褐斑的作用。效果优于单纯中药治疗,且疗效巩固,不易复发。
[1]刘丽,李文丽,满伟.刺络拔罐配合耳穴贴压治疗黄褐斑的疗效观察[J].河北中医药学报,2006,21 (2):30-31
[2]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色素病学组.黄褐斑的临床诊断及疗效标准(2003年修订稿)[S].中华皮肤科杂志,2004,37 (7):440
[3]李日庆.中医外科学[M].第2 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188-189
[4]汪南玥,陈家旭,吴晓丹.中医药对于黄褐斑辨治的统计与分析述评[J].中国医药导报,2007,4 (14):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