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集尿袋更换频率与泌尿外科患儿尿路感染相关性分析

2014-11-20赵兴兰

中国医药科学 2014年21期
关键词:相关性研究尿路感染

赵兴兰

[摘要] 目的 探讨泌尿外科患儿集尿袋更换频率与尿路感染的相关性以及护理预防对策,从而确定更换患儿集尿袋的最佳频率,降低尿路感染的风险,提高护理质量。 方法 将82例留置导尿的泌尿外科患儿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1例。试验组患儿集尿袋更换频率为1次/周,对照组患儿集尿袋更换频率为1次/d,追踪监测尿培养,比较分析两组患儿采用不同频率更换集尿袋与尿路感染的发生率之间的关系。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在特定时间内尿培养检出阳性例数明显低于对照组,阳性率明显偏低,差异显著(P<0.05)。 结论 选择适当的集尿袋更换频率能够减少污染的机会,降低尿路感染的发生率,有利于提高护理质量,临床上集尿袋更换频率以每周1次较为有效。

[关键词] 留置导尿;更换频率;尿路感染;相关性研究

[中图分类号] R47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4)21-129-03

留置导尿是临床上常用的护理泌尿外科术后患者的基本手段之一,主要针对排尿困难、术后及病情危重的患者,而留置导尿管极易引起尿路感染。导尿管留置法是在导尿后,将导尿管保留在膀胱内,再引流出尿液的方法[1]。留置导尿是目前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护理手段,尤其在外科术后,留置导尿管是观察病情的重要手段,良好的导尿管留置法能够为病情的痊愈奠定基础。

尿路感染指细菌在泌尿道引起的炎症,为留置导尿患者主要的并发症之一。目前,我国医院内尿路感染占总感染的20.6%~31.5%,仅次于呼吸道感染[2]。在留置导尿引起尿路感染的各种因素中,除导尿操作会带入部分细菌外,外界细菌主要通过导尿管与集尿袋的连接口及集尿袋的放尿口入侵[3]。本研究通过对两组患儿采取不同的集尿袋更换频率,旨在探讨集尿袋更换频率对尿路感染发生率的影响,从而选择适当的更换频率,指导留置导尿的护理,控制和降低集尿导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发生率,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本院2013年3月~2014年2月接收的82例留置导尿的泌尿外科患儿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1例,试验组男19例,女22例,年龄1~4岁,平均2.3岁,留置导尿时间6~31d,平均(11.0±3.2)d;对照组男24例,女17例,年龄1~3岁,平均2.1岁,留置导尿时间8~29d,平均(10.0±2.8)d。所有患儿均采用一次性密闭式集尿袋。两组患儿术后均采用头孢类药物进行抗感染治疗,同时采用抗返流尿袋,进一步降低感染机率。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留置导尿时间等一般资料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均无膀胱冲洗史,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入院后,根据本试验设计要求,两组患者均在无菌操作下进行留置导尿,同时留取尿液标本进行培养,进而排除原有尿路结石或其他疾患的患者。两组患者均不需进行膀胱冲洗,按照常规护理操作进行管道护理,按要求对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分别更换集尿袋,即分别为1次/周,1次/d。更换前及时洗手,戴好口罩。留置导尿后,每天用碘伏溶液消毒尿道口周围,大便后,及时清洁擦洗尿道口,保证尿管清洁[4]。对试验组患者重复进行232次尿液培养,对照组患者进行268次尿液培养,均分别送检,记录阳性次数,计算阳性率;同时,取两组患者尿液培养1周及10d后分别进行检查,检查细菌阳性率。

1.2.1 导尿器材 两组均统一采用大连库利艾特医疗制品有限公司的双腔气囊硅胶导尿管,以及康乐保(中国)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次性集尿袋。

1.2.2 标本采集 采取尿液标本时均在无菌条件下进行,在导尿管与集尿袋引流管的连接处,靠近尿道端约5~10cm处,在打开导尿管与集尿袋之前,反折尿管,将一次性注射器直接插入乳胶导管内[5],抽取3~5mL尿液,注入一次性试管,立即送检。

1.3 尿路感染标准

评价两组患者的尿路感染情况,需根据细菌培养的种类和细菌总数来确定,若培养为G+细菌,则其细菌数≥104cfu/mL为感染;若培养为G-细菌,则其细菌数≥105cfu/mL为感染[6]。

1.4 统计学方法

统计分析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来处理数据,资料由%构成,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使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细菌培养结果比较

对试验组患者集尿袋进行每周1次更换,进行232次尿液培养; 对照组患者集尿袋每天更换1次,进行268次尿液培养,送检尿培养样品发现,试验组阳性次数及阳性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相比,x2=7.48,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 两组患者尿路感染阳性率比较结果

当两组尿液均培养1周时,结果发现,尿液培养阳性率较低,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尿液培养10d后,两组的尿路感染阳性率均明显升高,且试验组(34.15%)显著低于对照组(51.22%),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3 讨论

住院患者发生的医院感染中尿路感染占42.0%,其中有93.0%由留置尿管引起[7]。正常情况下尿道具有自洁功能,而尿管作为异物滞留于尿道内,打破了尿道正常的生理环境,以及尿道对细菌的防御系统,同时导尿管留置于尿道为细菌入侵泌尿系统创造了机会,尿道外的细菌可以通过尿管逆行到膀胱,势必会大大增加泌尿系统受到感染的机会[8]。同时,尿路感染与留置尿管时间有密切关系,在一定范围内,留置尿管时间越长则感染的机率就越高。因而,严格控制导尿时间是降低尿路感染发生率的关键。

本次研究表明,留置导尿管1周以内,两组尿培养阳性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当留置导尿管10d左右时,集尿袋更换时间为1次/周的尿路感染发生率相对较低,当更换频率提高到1次/d之后,尿路感染发生率显著升高,两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因此,置管一周以内,集尿袋更换1次较佳,频繁更换集尿袋可能会因为密闭系统开放而增加感染的机会;当置管时间大于1周后,尿培养阳性率会随着留置导尿时间的延长而大大升高。endprint

此外,引起尿路感染因素复杂多样,其中腔内的逆行感染是不容忽略的关键因素,其逆行感染的病原菌大多来源于集尿袋系统,以及集尿袋放尿口引起的感染[9]。临床上常常通过提高集尿袋的更换频率来降低感染的发生率,但目前留置导尿患者集尿袋更换频率尚无统一绝对的标准,且诸多相关研究并未考虑到尿路感染发生率还受到操作中各种条件的影响[10]:(1)导尿操作规范:研究表明,插管时,导管的末端污染是导致细菌进入膀胱的重要原因,插管时若不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如尿道有狭窄异物而强行插管,可造成组织损伤,进而可能成为细菌入侵的部位[11]。(2)尿管的选择:选择尿管过粗会造成剧烈刺激,甚至导致组织损伤,银/二氧化钛导管具有较强的自洁功能[12],可有效降低因导管引起的细菌感染的发生率。总之,尿路感染发生率与集尿袋更换时间密切相关,应该综合考虑诸多因素,采取合适的措施对患者进行留置导尿操作,同时术后使用抗返流尿袋,从而最大限度的降低尿路感染发生率。

[参考文献]

[1] 李敏,姜旭东,李传刚,等.膀胱冲洗次数的选择及其与尿路感染相关性的研究[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11,40(9):832-833.

[2] 袁望舒,刘忠良,张海娜,等.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防治现状及展望[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9):1936-1938.

[3] 陈永文.泌尿外科留置尿管患者预防尿路感染的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21):35-36.

[4] 骆安德,苏美如,梁琼,等.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标准操作规程的临床应用效果[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2):311-313.

[5] 周玲,肖曙芳,张泉,等.昆明地区116例小儿尿路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分析[J].临床儿科杂志,2011,29(4):337-339.

[6] 才胜勇,裴琼,崔海军,等.泌尿外科患者尿路感染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16):3369-3370.

[7] 韦咏坊,左凤华,莫崇爱,等.延长留置导尿管患者集尿袋更换时间的探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29):15-17.

[8] 左亚沙,罗盛鸿,杨光,等.泌尿道插管患者集尿袋更换频率的探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3):478-480.

[9] 殷莹,张玉环,陈新河,等.1例维持性血液透析的糖尿病肾病患者并发顽固尿路感染的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9(25):56-57.

[10] 张琰.集尿袋更换频率与尿路感染相关性的临床探讨[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12(31):185-186.

[11] 江旭丽.神经外科患者尿路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3):3-5.

[12] 李丽荣,马成云,杨素凤,等.夏季留置导尿集尿袋更换时间与尿路感染相关性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18):3842-3843

(收稿日期:2014-07-29)endprint

猜你喜欢

相关性研究尿路感染
前列腺增生切除术后尿路感染危险因素
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预防与个性化护理干预效果
女性多喝水尿路感染风险小
尿路感染食疗方
尿路感染须及时用抗生素
尿路感染 用药不同
浅谈血清同型半胱氨酸与糖尿病的相关性研究
雇主品牌与毕业生求职意愿的相关性研究
S100B水平与心功能及慢性心力衰竭的相关性研究
急性心肌梗死后低体温与临床不良事件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