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CZ型催化剂在Hypol工艺PP装置上的工业应用
2014-11-20郭明中毛健康王洛东
郭明中,毛健康,王洛东
(洛阳石化吉润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河南省洛阳市 471012)
随着聚丙烯(PP)催化剂行业的不断发展,国内生产PP所用的催化剂技术逐渐成熟,相继开发出应用于日本三井化学公司Hypol工艺的N型、CS型等系列催化剂,在国内各装置的应用情况良好,实现了催化剂国产化,大幅降低了生产成本[1]。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催化剂北京奥达分公司生产的BCZ型催化剂是一种以氯化镁/异辛醇/甲苯为溶解体系,采用独特的粒子成形工艺及内给电子体复合技术开发的、综合性能优良的丙烯聚合用新型催化剂,但在Hypol工艺PP装置上的工业应用情况尚待进一步验证。
本工作结合装置生产实际,通过工业应用试验,考察了BCZ型催化剂在三井化学公司Hypol工艺装置上的实际应用情况,研究了催化剂的活性、氢调敏感性,PP的等规指数、粉料性质和粒料力学性能等。
1 试验
1.1 原料
原料丙烯中的水、羰基硫(COS)等有害杂质将引起PP催化剂中毒,使外给电子体环己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简称Donor C)分解,故原料丙烯在使用前需要经过精制[2]。从表1可以看出:原料丙烯及精制后丙烯均满足质量指标,符合试验要求。
1.2 预聚合
预聚合是在低温(<25 ℃)条件下,将定量的丙烯加入到装有与己烷完全混合的主催化剂和三乙基铝(TEAL)浆液的催化剂储罐中,在压力为20~80 kPa的条件下进行丙烯聚合,形成较稳定的处于起始引发状态的活性中心。预聚合可以改善PP粉料的颗粒形态,减少细粉含量,提高PP粉料颗粒的规整性和强度[3]。试验共用40.00 kg的BCZ型催化剂,在进入反应系统前先进行丙烯预聚合,预聚合条件与使用NA型催化剂相同。用BCZ型催化剂预聚合的条件:BCZ型催化剂用量为40.00 kg,质量浓度为18 g/L;TEAL用量为6.80 kg,丙烯用量为120 kg,丙烯与BCZ型催化剂的质量比为3.0。
预聚合期间各段工艺参数需要控制为:1)重打浆时间70 min,重打浆温度0 ℃;2)第一阶段丙烯进料速率15 kg/h,时间60 min,温度0~5 ℃;3)第二阶段丙烯进料速率45 kg/h,温度5~15 ℃;4)后聚合时间30 min,温度<25 ℃。
重打浆阶段为低速(45 r/min)搅拌,重打浆结束后,自丙烯进料开始至聚合结束均维持高转速(110 r/min)搅拌。其中,重打浆和第一阶段丙烯进料期间的预聚合温度均控制在5 ℃以下,第二阶段丙烯进料期间的预聚合温度实际高达16.39℃。从整个预聚合过程看,BCZ型催化剂比NA型催化剂的预聚合程度激烈。
表1 原料丙烯及精制丙烯质量Tab.1 Quality of the propylene raw material and refined propylene
1.3 主要工艺参数控制
为准确研究BCZ型催化剂在Hypol工艺PP装置上的工业应用情况,同时也为了与NA型催化剂的性能进行对比,试用时控制各主要工艺参数与使用NA型催化剂时相同(见表2)。
表2 聚合装置主要工艺参数Tab.2 Main process parameters of the polymerization plant
2 试用情况
连续7天使用BCZ型催化剂。BCZ型催化剂的初始质量浓度为7 g/L,根据反应情况先后稀释至6 g/L和5 g/L。生产牌号为PPH-T03-H的PP粉料,造粒后PP粒料的牌号为PPH-Y35。另外,w(TEAL)为20%,加入量为10 L/h,Donor C加入量为0.4 L/h。
2.1 装置运行情况
试用BCZ型催化剂前,NA型催化剂流量约为42 L/h,氢气加入量为3.5 Nm3/h;BCZ型催化剂投用后,氢气消耗量明显增大,加入量稳定在4.2 Nm3/h左右;催化剂活性起初表现不明显,13 h后开始明显提高,催化剂流量逐渐降至约32 L/h。BCZ型催化剂投用后,装置主要运行情况如下:1)使用BCZ型催化剂,预聚合过程中丙烯聚合比较激烈。生产过程中BCZ型催化剂质量浓度为7 g/L时,因为催化剂用量较小,催化剂管线堵塞较为频繁,平均每天需要清理催化剂管线3次,给生产带来很大困难,因此,分别于24 h和48 h后将催化剂稀释至6 g/L和5 g/L。稀释到5 g/L后,催化剂流量由原来的32 L/h提至39 L/h左右,催化剂管线频繁堵塞问题得以解决。2)BCZ型催化剂氢调敏感性不强,试用期间,氢气加入量比使用NA型催化剂时明显增多,PP粉料的熔体流动速率(MFR)基本稳定。3)试用BCZ型催化剂期间,D201系统没有发生明显变化,工况平稳。 4)BCZ型催化剂对D203的循环风机(C203)电流(I232),C203出入口压差(ΔPPD231)这两个能直接反应D203流化床流化状态的参数影响较为明显[4]。投用BCZ型催化剂后,前6 h左右I232由约169.5 A升至172.5 A,约14 h后降至167.5 A左右,此后一直稳定在 167.5 A左右。103 h后,生产负荷由6.5 t/h逐渐提至9.0 t/h,I232也由约106 h升至约171.0 A,并保持稳定。反应10~16 h,ΔPPD231由约37.0 kPa升至37.3 kPa,约34 h后降至约36.3 kPa,并保持稳定。随着生产负荷的提高,106~124 h时,ΔPPD231持续上升至约36.6 kPa,下降1.0 kPa左右,并保持稳定。另外,D203床层温度(t232)等其他参数无明显变化。总体来看,加入BCZ型催化剂, I232和ΔPPD231都有所下降,D203工况有所改善。
2.2 装置物耗
1)当生产负荷为6.5 t/h左右时,BCZ型催化剂消耗量约为0.030 kg/t;当生产负荷为9.0 t/h左右时,BCZ型催化剂消耗量约为0.034 kg/t,与使用NA型催化剂相比降低约25%,也就是说,BCZ型催化剂活性比NA型催化剂提高约25%。
2)与用NA型催化剂相比,生产负荷为6.5 t/h左右时,使用BCZ型催化剂的氢气消耗量平均提高到0.65 Nm3/t左右,增加约20%;生产负荷为9.0 t/h左右时,氢气消耗量平均提高到0.56 Nm3/t左右,增加约4%。
3)其他各项消耗与NA型催化剂基本相同。
2.3 PP产品质量
从表3和表4看出:与NA型催化剂相比,用BCZ型催化剂生产的PP粉料的等规指数有所降低,大颗粒(粒径>850 μm)较少,平均粒径较小,颗粒形态较好,粒径分布较均匀,其他性能接近。从现场D203采样看,透明状粉料略多,且超细粉较少。
表3 PP粉料的性能Tab.3 Properties of the PP powders
表4 PP粉料的粒径分布Tab.4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of the PP powders
从表5可以看出:工艺参数相同的条件下,与使用NA型催化剂相比,使用BCZ型催化剂生产的PP粒料产品的拉伸弹性模量略好,说明其刚性较好[5],其他性能基本相同或接近。
表5 PP粒料的性能Tab.5 Properties of the PP pellets
3 结论
a)BCZ型催化剂活性比NA型催化剂高,在维持生产负荷9.0 t/h左右时,BCZ型催化剂活性提高约25%。
b)由于BCZ型催化剂活性较高,催化剂加入量较少,催化剂管线容易堵塞,催化剂质量浓度从7 g/L稀释到5 g/L后,可以有效减少催化剂管线堵塞次数。
c)与NA型催化剂相比,BCZ型催化剂的氢调敏感性略有下降,生产负荷为6.5 t/h和9.0 t/h左右时,氢气消耗量分别增加约20%,4%。
d)试用BCZ型催化剂期间,D201工况平稳,D203工况得到明显改善,ΔPPD231下降1.0 kPa左右,I232比较稳定,t232等其他参数无明显变化。
e)与NA型催化剂相比,使用BCZ型催化剂生产的PP粉料的等规指数有所降低,大颗粒较少,平均粒径较小,粒径分布较均匀。PP粉料中的透明状粉料略多,且超细粉较少;PP粒料的拉伸弹性模量略好,其他性能相当。
[1] 石继红,梁万军,甄少柯.聚丙烯生产用催化剂评述[J].河南化工,2000(7):30-32.
[2] 郭于静. 聚丙烯催化剂中毒的原因分析[J]. 江西石油化工,2004,16(4):17-21.
[3] 李栋,王兴仁,杨爱武,等. 聚丙烯催化剂预聚合工艺优化研究[J]. 石油化工,2006,35(3):236-240.
[4] 陈常贵,柴诚敬,姚玉英. 化工原理[M]. 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0:105-107.
[5] 何曼君. 高分子物理[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