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识教育”指导下的班级管理
2014-11-19陈翔燕
陈翔燕
摘 要:本文在“赏识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从建设班团干部队伍、构建师生交流平台、以及如何对学生进行赞赏等三方面对如何做好班级管理进行了探究,为德育工作的高效开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赏识教育;班级管理
“赏识教育”和“天才教育法”、“自然教育法”、“特殊教育法”、“才能教育法”、“实践教育法”一起被列为世界六大教育法。作为其中唯一一个“中国产”的教育法,“赏识教育”其实源自于一位父亲多年来对聋哑女儿的教育和培养理念。
所谓“赏识教育”,顾名思义是用赏识的眼光看待教育的对象,用宽容的心态看待他人的缺点,用鼓励的言语促进他人的发展。赏识教育是对生命本身的一种肯定和认同,随着教育观念与时俱进的发展,已成为现代教育不可或缺的手段之一。
高职教育是我国整个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职责。培养全面发展的高职学生,是高职院校的首要任务。探索教育规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提高德育工作的效能是每一位高职班主任的职业道德。在高职德育教育中实践的“赏识教育”可以人为本,极大的激发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在积极的环境导向下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1 尊重学生心理特点,建设班团干部队伍
美国心理学家哈洛通过实验证明,对学生来讲,受到表扬而引起的喜悦、欢乐、得意等健康情绪,能促进智力的发展;反之,受到训斥而引起的害怕、紧张、烦恼等不良情绪,则能阻碍智力的发展。从生理角度讲,愉快、轻松的情绪,能调动人的智力活动和积极性,易于在大脑皮层形成优势兴奋中心,从而形成新的神经联系和复活旧的神经联系,进而促进创造思维和智力的发展;反之,烦燥、忧郁等不良情绪使大脑的左右半球处于不协调状态,压抑阻碍人的感知,记忆思维和想象等认识机能。由此可见,教育者给予的激励措施不仅能影响学生的情绪更能关系到其身心的健康发展。
赏识教育作为一种生命的教育,充满着爱与人情味,它构筑在理解的基础上,搭建在尊重的平台上,延伸在欣赏的眼光里。
高职学生正是处于成年人与未成年人的跨越时期,特殊的年龄阶段使得他们往往警觉而敏感,他们表现欲强,好面子,在乎他人的评价。但从生源来看,高职学校的学生入学成绩普遍低于普高的招录成绩。这就决定了在充满竞争与压力的求学道路上大多处于班级中下水平。这些学生在以往的学习经验中得到的赞赏与肯定较少,他们渴望被认同的感受往往无法在课堂中得到满足,更鲜有机会参与到班级事务中。学习是学生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项内容,一旦得不到肯定甚至被否定,这种情绪会严重的挫伤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因此,高职学生常常表现出不自信和对自我能力的认识不全面。
与此同时,在他们的价值观中,能当班团干部是一件很有面子的事情,他们很享受参与班级事务的过程,也会因为可以和老师、同学有更多层面的交流而心生满足感。在班级调查中发现,几乎100%的学生都有当班干部或加入社团等学生组织的意愿。虽然他们中很多并不清楚自己可以干什么,但这股热情和被看到,被肯定的欲望正是开展德育工作必不可少的内在动力。
基于学生上述的心理特点,用赏识的眼光来组建班团干部队伍能成为激发学生潜能的有效措施。班主任在班级班团干部设置的时候可以尽可能的将班级工作细化,在設立班级主要干部和团干部的基础上,还可以设置一些新岗位,如“班级档案员”“专职照相摄影师”等。细化的班级事务不仅可以减轻传统任命下班委干部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而且能够提升学生的参与意识,主人翁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班级事务中来,为他们提供展现自身能力的平台,帮他们创造表现的机会并及时的加以肯定与鼓励,这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还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创造力。很多学生,在此过程中惊讶的发现,原来自己也能成为老师的左膀右臂,原来自己也有独挡一面的才能。而激发学生潜能,让他们正确而全面的认识自己,不正是教育的重要作用么。
2 尊重每一个生命个体,构建师生交流的良好平台
师者长也。在传统的角色扮演中,教师作为传到授业解惑者,拥有了一份与生俱来的威严感。学生尊重老师,敬畏老师似乎是一种习惯与本能。但如果由此,教师就将自己放置于高高在上的位置上,对学生表现出不屑与傲慢,必将无法走进学生的心灵,难以产生有效的交流与互动,更无从因材施教的引导学生。
孟子曰:“敬人者,人恒敬之。”人与人的尊重必须是相互的。学生作为有意识、有思想、有主动性的个体,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如果得不到教师应有的尊重就会疏远、怨恨教师,产生种种抵触情绪。但而一旦产生对立情绪,那么有效的教育过程将无法展开。
年轻的生命总是可爱的,虽然他们身上的确存在诸多问题,但那恰是我们教师应该发挥主导作用给予正确引导和纠正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学生有着越来越强烈的“被认可”的欲望,不管表达的方式是否正确,毋庸置疑的是,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们的自尊意识在逐渐觉醒。当他们学着如何尊重他人的同时,在内心深入更是强烈的渴望能被尊重。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只有教师关心学生的人的尊严感,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而感受到教育”。尊重是沟通的前提,只有彼此平等才能拉近距离,赢得信任,聆听到学生最真实的想法,创建出一个师生交流的合理平台。也只有透过这个平台,我们才可以发现学生的问题,并帮助分析和解决问题。
我们所述之“赏识教育”同样需要建立在良好的沟通基础上,建立在彼此尊重的前提下。
3 抓住时机、创造机会,适度赞赏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 问题在于我们教育者如何引导他们树立自信心。”无论我们的学生有哪样的不足,在他们身上总是会有闪光点的。我们切不可以偏概全,用放大镜看他们的缺点,用漏斗过滤掉他们的优点。相反,身为班主任当抓住机会、创造机会,用适度的赞赏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
3.1 赞赏要抓住时机,做到及时和真心
学生的表现是全方位的,课堂内、课堂外,总有一个舞台可以展示他们的可爱,而“赏识教育”就是要全方位的发现他们的进步与成绩。哪怕是细微的进步都应该得到教师发自内心并且及时的赞赏,在情景交融中给学生较大的触动,趁热打铁让他们在内心触动的牵引下调动积极性,继续进步。
作为学生人生的导师和引路人,班主任在学生心目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他们的赞赏能让学生深深的体会到“被认同”、“被肯定”的愉悦,这是其他形式的奖励难以达到的效果,它能引起学生积极的响应,触发他们内心的愉悦。但是,赞赏必须发自教师的内心,是真诚和真心的。如果刻意的追求赏识,不论学生做的好坏都一味表扬那样不仅违背了赏识教育的初衷而且一旦让学生觉得班主任信口开河反而会削弱其的威信,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3.2 赞赏要适度,批评要巧妙
中国有个成语叫做“过犹不及”,在我们施行赏识教育时,同样也要把握好期间的“度”,表扬要适度,不可夸大或者缩小。高职的学生往往比较容易浮夸,基础不扎实,缺乏持之以恒的决心。如果表扬未能淋漓尽致的切合学生的可爱,那么这种轻描淡写的表扬会显得无关痛痒,让学生觉得做的好也不过如此,从而起不到积极的效果,但倘若表扬超过了事实的真实面貌,则会使得当事人有飘飘然之感,在无意中滋养了他们浮夸的风气。
值得提出的是,赏识教育并非意味着只可表扬,不能批评。教育实践证明要让学生健康成长批评也是不可少的,只是教师在批评的时候要采用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和措词,并让学生明确我们希望他们做到什么。“我觉得……”、“我希望……”、“我相信你一定能……”这样的话语或许更好。
综上所述,赏识是生命的觉醒,在赏识教育指导下,每个人都有无尽的潜能和可爱之处。作为战斗在德育工作前线的人,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恰如其分的实践赏识教育有助于将德育工作落到实处。用我们真心的赞美去感化学生,改变学生吧。
参考文献
[1]钱焕琦主编.高等学校教师職业道德概论[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河海大学出版社.2007.8
[2]周弘.觉醒[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5
[3]韩加凤.舒展心灵 健康成长——职业教育中的赏识教育法初探[J].时代教育.2008(9):(37-41).
[4]童敏君.赏识教育在高职教学中的探究与实践[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12):(171-571).
[5]徐颖超.杨飞.职高生的心理透视与教育对策[J].科学教育.2007(12):(10-11).
[6]邱翯.中职学校班级管理过程中赏识教育的实施策略[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11,27(7):14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