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小学性健康教育中的四个热点问题

2014-11-19张玫玫李莉

中小学德育 2014年11期
关键词:社会性别

张玫玫 李莉

摘 要:中小学性健康教育是包含关系、身体、性别、审美和保护等内容的素质教育,涉及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成长以及未来社会适应。当前,异性交往及亲密关系、社会性别、性审美和性保护四个方面是此项教育的热点和难点。现实环境中,单一的教育形式往往难以奏效,可采用文化课渗透、专题课、心理活动、班会结合个体咨询等多种形式开展性健康教育。

关键词:性健康教育;异性交往;社会性别;性保护;性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4)11-0063-03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性健康教育成了摆在中小学德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道无法回避的难题。我国对性健康教育还处于羞于开口阶段时——不少人认为这一教育只与生理隐私有关,国外一些发达国家从20世纪30年代起,便开始了从幼儿园到高中的系列性健康教育,其内容包括亲密关系、性别悦纳、生理健康、性别魅力表达、性需求满足等方面的认识、学习以及技能和价值观的提升。其中如瑞典等北欧国家,少女妊娠率、性传播疾病感染率全世界最低,青少年性行为发生时间也在推迟,其原因就在于,通过有效的性健康教育,学生在性权利、责任和义务等方面有了很好的把握。为此,他们的经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介给世界各国。

近年来,我国中小学性健康教育研究的热点逐渐集中到四个方面:社会性别、异性交往、性审美价值和性安全保护。这些热点的形成源于社会文化的演变,成人世界多元价值观与传统价值观的冲突,以及人们对现实和未来发展的思考与担忧。为此,我们在全面开展性健康教育实践的基础上,重点在这四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实践研究。

一、社会性别

社会性别是人们基于对生理性别的认识和学习,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出的性别特征。绝大多数人在认同自己生理性别的基础上,从小自环境中学习属于自己性别的心理特点和行为表象,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一致性。个体的这些特征在进入社会后,将接受社会的检验,成为社会适应的基础,并在不同社会环境中有所调整,从而更好地适应现实环境。也就是说,社会环境对人们的社会性别内容有着持续的影响。近年来,我们看到的一些所谓男孩不像男孩(如伪娘)、女孩不像女孩(如女汉子)等社会现象,正好体现了社会文化的变迁对青少年群体性别学习的影响。

中国传统社会的性别观是建立在封建的男主外、女主内基础上的。而现代社会给予了男女同样的社会和家庭生活地位,传统的性别内容显然没有适应这种进步。尊重每个人的生存权利,认真承担自己的责任才是现代社会生活的基本准则。因此,如何引导青春期学生形成自己的社会性别,便成为青春期性教育中的重点之一。

为此,课题组确定了发挥个体潜能,最大限度地适应社会,并能够审时度势地表现性别特征,达到人际关系和谐的总体目标,为从小学到高中的五个学段学生分别设计了教育内容:第一学段,认识男女性别差异,知道必须遵守的社会规范;第二学段,发展自己的性别优势,成为受欢迎的男孩和女孩;第三学段,了解男女生理差异,认识社会对男女性别的偏见,避免性别弱势的心理暗示(如女孩数学不好,男孩粗心大意等);第四学段,在社会性别内容多元化的选择中,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以及要担负的责任间的关系,对同学的选择持尊重和包容态度;第五学段,把自己的社会性别内容与未来的人生规划相联系,认识各种性别角色的内容(如家庭、职场、社交等)。教育形式上,主要通过文化课渗透、班会、心理剧等引导学生思考和学习塑造自我,并在班级生活和家庭等场所的生活实际中进行实践指导。

二、异性交往

异性交往和亲密异性交往(即“早恋”),是青春期性教育的焦点。异性交往曾被列为禁区,教育也多以恐吓为主,而少有如何交往的引导。这种教育过去没能止住学生交往的步伐,今天更是禁不了!青春期前的异性交往,由于没有性激素等作用下的生理冲动,没有女孩怀孕的担忧,家长和老师并不担心也不会加以阻止。但殊不知,早期两性交往的教育就已经为青春期交往打下了基础。

随着青春期的性发育,少男少女们有了相互吸引的冲动,教育者由于担心异性交往会影响学习,性行为可能使女生妊娠,采用的本能做法便是阻止。如此,少男少女便因成长带来的对异性交往的渴望与家长、老师的阻止便形成了尖锐的冲突。这种冲突严重时会导致学生心理恐惧、逆反对抗,甚至离家出走……教育规律告诉我们:与其堵,不如疏。堵,不仅堵不住,还会让学生失去学习和增长能力的机会;而疏,不仅能使学生学会理性控制和交往的方法,还可以发挥两性相互促进的积极作用,更能为他们成年后的异性交往、择偶、恋爱和婚姻打下理念和方法的基础。

为此,课题组为五个学段的学生确定了异性交往的总体目标:了解两性特征,学习交往方法,培养自控能力,形成和谐互助的异性交往关系。每个学段的教育内容则为:第一学段,学习交往方法,建立良好的同学关系(不分性别);第二学段,学习沟通方法,能够解决交往中的冲突;第三学段,从生理发育看男女生身体和心理差异,尊重差异、发挥各自优势、和谐相处;第四学段,学习理性异性交往,丰富交往内容和形式,培养自控意志品质;第五学段,认识爱情、婚姻和家庭的本质,提高个人魅力,形成追求两性交往美的价值取向。在异性亲密关系最敏感期的初中,课题组试图通过教育活动,让学生有机会参加学校安排的异性共同参与的各种活动,如拓展、集体舞、心理剧等。特别是拓展活动,既能让异性在接触中脱敏,又能够大方有度地配合活动;既释放了渴望了解和交往的能量,又学会了如何在公共活动中升华本能的情感,同时还初步掌握了情感冲突中的自控方法和求助途径。而开始跳集体舞时,许多学生不敢与异性相对,更不敢拉手起舞。通过教师的心理教育和脱敏活动的前导,以及先期培养骨干展示的同伴教育效应,最终使学生不仅能够作为一个整体而翩翩起舞,还从中学会了交往的礼仪和分寸,提升了个人魅力和表达能力,班集体的凝聚力更是大大提升。

三、性审美价值取向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从性别美的角度塑造自己是随着性心理的发展而逐步增强的。美包括外表美和内在美,无论是欣赏还是塑造,都始于外表,渐入内在。品质美的层次与塑造者本身和欣赏者的素质都有关。当然,社会环境对人们的性审美取向影响很大,尤其对敞开胸怀拥抱世界的青春期少年。

在性审美教育中,课题组确定了这样的总体目标:以身心健康为前提,悦纳自己,体现自己的内在价值,做阳光自信的少男少女。每个学段的教育内容则为:第一学段,健康、文明、礼貌、卫生、合作就是美;第二学段,有爱心、善沟通、求上进就是美;第三学段,发育正常、心态平和、科学健身、尊重差异就是美;第四学段,悦纳自己、健美身体、科学认识性征体相美、合理(适合年龄阶段)表现性别美;第五学段,认识个性性别美,塑造适合自己的性别美,接纳欣赏别样性别美。教育形式上,特别注重相关文化课的渗透,如美术课(作品欣赏)、历史课(人物和事件分析)、形体课(形体和姿态健美)、音乐课(流行歌曲中的美)、德育课、社会课、心理课等。要特别注重联系时尚流行元素,分析这些成人化的“美”存在的客观原因(市场需要和个人心理满足),思考其结果:一旦女性的价值变为暴露和攀比身体性征,男性欣赏女性只从体表性征,如此,女性的价值除了以性愉悦他人还有什么?男性的审美水平除了性冲动满足还有什么?这样的流行时尚,只会给未成年人带来伤害!由此,引导学生思考男女性美的价值所在:是跟随市场和所谓的时尚,还是以健康、适合自己为准则?

四、性安全保护

性安全教育主要指男女生能够自我保护,避免自己的身体和心理受到性伤害,包括性征、性器官、身体所有部分和心理自尊的教育。一般认为,伤害多来自家庭之外,所以当孩子进入社会,如与同学朋友玩耍、与陌生人打交道、与成人相处、独立在社会上活动时,家长都会考虑孩子的性安全保护教育。其实,家庭内部也会有无意的性伤害,如较常见的男性长辈因喜欢孙辈而拨动小男孩的阴茎等。另外,来自网络交友及黄色信息的性侵害也不容忽视。家长是性安全教育的第一任教师,学校则是最重要的补充。

因此,课题组确定的性安全保护教育总体目标是:树立防范意识,培养抗击意志,掌握规避和保护方法,会用求助方式。每个学段的教育内容则是:第一学段,认识自己的体表特征和功能,学会自我保护方法和游戏中不伤害同学的方法,知道与熟人和陌生人交往时的保护要点;第二学段,进一步学会与熟人和陌生人来往时的自护方法,并学会规避性伤害的风险,掌握遇险求助的方法;第三学段,认识性发育给自己体表性征带来的变化以及随之而来的性侵形式,掌握避免的原则和行为方式、遇到危险时的逃生方法,认识黄色网站的危害;第四学段,学会异性交往及亲密异性关系中安全距离的把握,包括心理和身体距离,掌握社会交往中从衣着到各种语言(眼睛、肢体、口头、书面、网络等)的含义和分寸,认知安全性行为,对毒品具有抵制的意志;第五学段,认知各种性伤害,学会规避和应对性骚扰等性侵害的原则及方法,能够独立安全地参与社会活动。在教育途径上,主要有专题课(给予知识为主)、心理活动课(体验为主)、班会(解决现实问题为主)等。要拒绝恐吓式教育,避免给学生造成不敢面对社会的心理。通过科学事实分析、角色扮演、案例分享等活动,使学生真实感到危险或危害所在,实践预防和保护的方法,避免产生侥幸或恐惧心理。 (下转第74页)

(上接第66页)课题组在实践研究中,特别注重家长的参与,为他们提供所需信息,包括对性健康教育的认识,学校会开展哪些教育,学生的身心变化及需求,家长需要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等。不但有主题讲座,更会适时开展个性化活动。如为家长组织沙龙以分享各自的教育经验和体会;通过电影欣赏指导家长如何在娱乐中开展教育;与孩子同读有关书籍以交流感想,提升价值观;请家长参与学校班会,对班会议题发表感受和看法,使家长在理解性健康教育的基础上,不但支持学校教育,同时还在家庭中配合开展个性化的性健康教育。社会关注性健康教育的力量很多,包括NGO组织、政府机构和个人,学校应借助相关力量促进这项工作。政府部门的项目、相关政府机构的资金、 NGO和个人的知识技能都是我们实践研究的支撑,帮助学校用好这些资源,是研究获得更好效果的有力保障。

综上所述,通过分主题研究,集中了力量,探索出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也取得了不错的教育效果。但我们深知,一时的改变容易,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并不断提升,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作出适合的选择,则需要长久的影响和引导。同时,学校教育离不开家庭教育的配合,学校在开展校内教育的同时,还须担负起提高家长教育能力的任务。此外,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同伴教育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师和家长应该成为引导者和促进者,而不是高高在上的教育者。这些都是我们所要进一步探索的。

责任编辑 徐向阳

猜你喜欢

社会性别
基于社会性别视角的企业营销策略分析
夫妻忠诚协议法律行为之样态分析
《心是孤独的猎手》中的社会性别研究
中国梦与社会性别平等问题探微
对当代大学生国际时事关注度的社会性别分析
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健康公平性探析
新媒体时代网络化个人主义对社会性别的影响
黑龙江男女两性对性别法律权利的认知态度
社会性别视角下女大学生就业不平等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