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传统文化点亮品德课堂

2014-11-19章小英

中小学德育 2014年11期
关键词:道德笔者传统

章小英

摘 要: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品德课堂中,要充分利用这一资源,通过形象诠释、情境渲染、反复吟诵、行为思辨、行动演绎等方式,使之成为认知内化的催化剂、主体情感的生长剂、道德信念的稳定剂、价值引领的过滤器、道德践履的推进剂,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小学品德课堂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4)11-0028-03

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要内容。新修订的苏教版《品德与生活》根据儿童的认知水平,相机安排了《论语》《孟子》《弟子规》《锄禾》等经典古诗文,朱柏庐、邓小平、陶行知等名人名言,4册共计12处,内容涉及爱国、为民、孝亲敬长、节俭、惜时、文明等,有画龙点睛之功效。在试教中,笔者感到教师要有效运用这些文化资源,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

一、形象诠释,促进认知内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人生感悟的浓缩,是人生经验的精华,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往往语言精炼、内涵丰富,但对于小学生而言比较艰涩难懂。因此,教师要通过科学恰当的呈现方式,变概括为形象,变深奥为通俗,让传统文化如一泓清泉,悄然流入学生心田,滋养道德情怀。

例如,二年级上册《讲文明,懂礼貌》一课引入了《论语》中的“不学礼,无以立”。教学时,笔者尝试通过以下三步作出形象诠释:

(1)读一读,猜一猜。直接出示这句话,让学生读一读,猜一猜它的意思。在这一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能准确理解“礼”,但对“立”的感知尚不明晰。

(2)听一听,评一评。笔者绘声绘色地讲述了一个真实的小故事:“一名青年男子上了公交车却没买车票,售票员阿姨走过去提醒:‘同志,请买一下票。那名男子粗声粗气地说:‘谁不买了?说着,从口袋里掏出一张伍角纸币,故意将一口痰吐在上面,又扔到车厢的地上。售票员阿姨什么也没说,弯下腰捡起纸币,用餐巾纸擦去痰沫,礼貌地把车票递给了男青年。”孩子们非常震惊,笔者顺势引导:“故事中男青年和售票员阿姨的言行,分别给你怎样的感受?”孩子们用朴实真挚的语言,表达了对男青年的责备与厌恶,对售票员阿姨的赞扬与敬佩。由此,学生对“立”有了初步感知:不讲文明礼貌会遭到别人的批评、鄙视,无法在社会上立足;而举手投足间讲文明、懂礼仪,将会树立自身的美好形象,赢得别人的尊重。

(3)找一找,说一说。笔者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找一找生活中的“学礼”或“不学礼”小事例,与全班小伙伴分享。于是,一个个鲜活的场景出现了,有叫人绰号挨批的,有不注意使用“礼貌十字用语”闹矛盾的,有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遭驱赶的,也有嘴巴甜人人夸、仪表整洁受欢迎的……孩子们用童言讲述着用童眼看到的生活细节,进一步感知“不学礼,无以立”的内涵。

三步教学形象诠释了“不学礼,无以立”。传统文化由此变得形象而立体,自然渗入了学生的骨髓,深化了道德认知。赞科夫说:“如果真正的、广阔的生活冲进教室的门而来到课堂上,教室的天地就开阔了。”

二、情境渲染,生发主体情感

品德与生活课堂只有触动了学生内心的情感,才能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和谐统一。同样,传统文化只有拨动学生心弦,才能成为有效的生长剂,促进学生主体道德情感的升华,生成学生的幸福感,构建具有生命力的和谐图,充满求真、向善、爱美的真性情。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因此,创设情境,激情渲染,让学生从感观升华到情感,是实施品德教育的一条有效途径。

二年级上册《他们真辛苦》一课引用了古诗《锄禾》,这首诗学生们在一年级语文课上早已学过,熟稔于心。教学时,笔者不再赘述诗意,而是创设“辛苦”情境,以实现情感共振:

(1)情景再现。现在的孩子一般不了解庄稼的种植过程,对农民所付出的艰辛也感触不深。因此,笔者搜集了一些视频、图片。课堂上,在音乐声中播放,让孩子们讲述自己的见闻感受。

(2)模拟体验。笔者通过语言描述种植水稻的情境:“烈日当头照,为了让一棵棵秧苗早日扎根,农民们头戴草帽,赤着双脚下田了,他们弯着腰,左手抓,右手插,这样的动作一直持续到天黑;秧苗渐渐长高,不好,杂草来抢营养了,他们天刚亮就走进田里,小心地拨开秧苗,眼睛雷达般搜寻,大手用力拔出杂草,从这头走到那头,一干就是一整天;不好,害虫来了,将几十斤重的喷雾器背在肩头,喷洒农药,一桶又一桶;在精心培植下,终于迎来了收获的季节,农民们弯下腰,挥舞着镰刀,一下又一下……”学生则在这样的描述中做弯腰插秧、拔除杂草、负重前行、挥臂收割等动作。尽管只是五六分钟的模拟体验,但他们已对腰酸背痛、日复一日的艰辛等有了真切感受。

(3)歌曲延情。最后,笔者播放歌曲《锄禾》。有前面的体验做铺垫,在悠扬的旋律中,孩子们情不自禁地吟唱起来。此时的吟唱是孩子们心灵的倾诉,情感的流淌。笔者顺势布置学生利用节假日走进农村,了解庄稼的种植过程,拍摄劳动的典型镜头,采访农民的辛苦劳作,亲身体验简单农事。这些活动顺应了学生此时的真实需求,自然会激发孩子的实践热情,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反复吟诵,坚定道德信念

二年级上册《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一课引用了陶行知先生的一首小诗:“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汉。” 这首诗语言质朴,通俗易懂,节奏明快,韵律和谐。教学时,笔者设计了两个环节:

(1)我是“自立好汉”。大屏幕上呈现这首小诗,让学生齐声朗诵后,笔者举起自制的书签(上面印有这首小诗)宣布:“现在,我们就来找找,咱们班上哪些同学是‘自立好汉。仔细想想,在日常生活中,你有哪些事情是自己独立做的?凡是能举例说明的就能光荣入选,并获得一枚书签。”孩子们迫不及待地开始展示:独立做作业、自己整理书包、自己洗澡等,笔者则相机请他们现场操作、评点,凡做到者便能得到书签,并让其自豪地朗诵一遍《自立歌》。孩子们热情高涨,个个自信满怀。

(2)争当“自立明星”。当学生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之中时,笔者话锋一转:“那你们还有哪些不能独立做、依赖他人的行为呢?看哪些小朋友勇于发现。”在七嘴八舌中,他们又罗列出种种生活细节,笔者从中挑出“扎辫子”“叠衣服”“剪指甲”“洗手帕”四种常见活动,让孩子现场动手,挑战“自立”。学生们兴致盎然地分享金点子,不断总结提高,经历了从“不会”到“会”的过程。在此情境中,笔者再让各小组用不同的形式吟诵《自立歌》,他们有的拍手诵读,有的一唱一和,有的伴着熟悉的儿歌旋律吟唱。

在一定的道德情境中反复诵读名言警句、经典诗词,能营造浓郁的情感氛围,让学生充分领悟传统文化的意蕴,在潜移默化中强化情感,坚定道德信念。

四、行为思辨,使之成为价值引领的过滤器

传统文化中蕴涵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在教学中,教师要立足学生生活,辩证把握,梳理和萃取其中的精华,并赋予其时代内涵。如此,才能用优秀的传统文化引领学生的成长,涵养学生性情。

例如,一年级上册《我爱爸爸妈妈》一课引入了《弟子规》中的一段话:“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出必告,反必面。”对此,学生在生活中往往存在两种现象:一是“听话”,孩子能做到恭听、领受父母的教诲。做个听话的孩子,事事依赖父母,不敢自主选择。二是“任性”,在多元社会,孩子接受信息的渠道广泛,个性十足,再加上多为独生子女,平时被“宠”得较多,一旦与父母意见不合便会闹情绪。因此,笔者认为,要让学生认识到:“敬听”,即应怀着恭敬、尊敬的态度倾听父母的教导,即便与自己的想法不一致,也要学会冷静分析,学会与父母真诚地沟通与交流。

课堂上,笔者扮演母亲,与两名学生合作表演了两种情境:一是母亲要求孩子双休日去上舞蹈、绘画、书法兴趣班,孩子尽管不乐意,但也无奈服从了;二是孩子一听要上这么多兴趣班,立刻大发脾气,不听妈妈的解释,捂住耳朵,冲进房间,“砰”一声便关上了房门。看到这些似曾相识的场景,孩子们笑了。接着,笔者让孩子们各抒己见,谈谈对这两种行为的认识。在交流碰撞中,学生深切感知到何为“敬听”。最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重新表演刚才的场景。活泼生动的表演,加上师生的即兴评点,使孩子们进一步从行动上懂得了如何“敬听”。

课程标准指出:“讨论活动能使儿童有机会运用多种方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想法,展示自己的成果,分享交流,锻炼表达能力等。”立足学生生活的行为思辨,能引导学生学会分清是非,明辨真伪,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发展。

五、行动演绎,使之成为道德践履的推进剂

品德课程的最终目标是引导学生走向社会,学会在社会生活中成长,而“准备生活的唯一途径就是进行社会生活,离开了任何直接的社会需要和动机,离开了任何现存的社会情境,要培养对社会有益或有用的习惯,是不折不扣的在岸上通过做动作教儿童游泳”(杜威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了几千年来劳动人民的实践智慧,蕴含着丰富的育人资源。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融入广阔的社会生活,在实践中不断体验,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例如,一年级下册《做事不拖拉》一课引入了《明日歌》:“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教学时,笔者以此为引设计了两项活动:

(1)小组合作制作时钟。八人分工合作,1号捏钟面,2号捏时针,3号捏分针,4、5、6、7号分别捏3、6、9、12四个数字,8号则负责组合,比比哪一组完成得又快又好。展示评比后,全班朗诵《明日歌》。活动中,学生通过分工与合作,充分体验到,只有每个人都争分夺秒完成自己的任务,整个小组才有机会获胜,否则“万事成蹉跎”。

(2)课后延伸体验。笔者设计了一份日常作息记载表,请家长每天晚上与孩子一起总结起床、吃饭、作业等情况,记载在表格中。一周后,全班评比总结,选出表现优异的同学;大家齐声高唱《明日歌》,并录下视频,送给获奖者及其家长作为留念。这一活动持续了四周,有效引领、激励学生在生活中践行珍惜时间,用行动演绎《明日歌》,促进了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灿烂悠久的文化,品德课教师要充分挖掘其中蕴含的精髓,以“形”为手段,以“趣”为突破口,以“情”为纽带,以“生活”为源泉,用优秀传统文化点亮品德课堂,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中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怀。

(作者单位:如皋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江苏南通 226500)

责任编辑 毛伟娜

猜你喜欢

道德笔者传统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跟踪导练(五)(2)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道德
少年力斗传统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道德
性能相差达32%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