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创新教育与高校体育改革
2014-11-17李太行
李太行
摘 要: 信息社会时代,创新是教育思想的灵魂,作为高等教育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高校体育,必须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更新教育指导思想,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开展创新教育。
关键词: 创新教育 体育改革 教学方法 高校体育
高校肩负着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创造型人才的历史使命。高等教育所培养的大学生应该具有创新精神,形成推崇创新、追求创新和以创新为荣的意识。在创新教育中,高校体育既是内容,又是手段。在高校体育中开展创新教育的内涵与其他学科有所不同。高校体育教育首先要克服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解决体质、知识与动作技术的问题,而且必须建立以全面素质为基础的创新教育体系,开展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为主要内容的创新教育。
1.创新教育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创新教育是针对传统教育而提出的,创新教育是从学生心智发展规律出发,培养学生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帮助学生形成创新个性品质的教育。从广义上讲,凡是有利于受教育者树立创新志向、培养创新精神、激发创造性思维、增长创新才能而开展的一切活动,都可以称为创新教育。
开展创新教育是教育“三个面向”的需要,是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提高我国在当今和未来国际竞争力的需要,也是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需要,更是顺应国际教育趋势的需要。在整个国家国民教育体系中,高校作为教育环节中的高级阶段,开展创新教育显得尤为迫切。
2.师资队伍建设是开展创新教育的前提
高校体育是我国社会主义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做好高校体育工作关键是依靠并充分发挥全体体育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目前高校体育教师尚难以适应这种巨大而深刻的变革要求,教育观念、教育思想、知识结构、教学技能等都与创新教育的要求有一定的距离。全面提高高校体育教师的素质与地位,建立一支素质高、业务精湛、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已成为一项刻不容缓的紧迫任务。据研究表明:到20世纪末,高校体育教师队伍呈现年轻化趋势,但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教师在职称、学历结构方面与其他学科有较大差距。新世纪,我国高校体育教师培养方向由“运动技术型”逐渐转为“技术理论型”,不仅要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高度的责任心,还要具有过硬的运动技术水平、精深的理论基础、广博的知识、较强的表达能力和科研能力,具有开拓性的思维观念……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有力推动创新教育;只有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教师,才能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育,培养学生能力;只有教师了解了当今高新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才能站在科技的顶峰,激励学生勇于探索;只有教师具备不断学习提高的能力,才能教学生如何学习。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体育教师将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
3.开展创新教育必须更新体育指导思想
教育思想的转变是全面实施创新教育的前提。我们必须改变传统教育思想中的价值观、质量观、人才观、教师观、学生观,教育思想真正从专才教育转变为通才教育,从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从接受式教育转变为创新式教育,从知识再现型学生转变为知识发现型学生,从学生的适应性学习转变为创新性学习。我们必须把传统的知识质量观和能力质量观转变为包含知识、能力在内的全面素质质量观。
现行的高校体育教学,过多地追求学生在校期间身体、心理、技术技能的培养,忽略了与社会的衔接。教学方法枯燥,教师统一指令、示范讲解,无暇顾及学生的感受和体验体育运动固有的乐趣,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随着学校体育改革研究的深入,学校体育在“健康第一”主导思想的前提下,逐步变传统的技能教育的指导思想为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和培养能力的指导思想。在体育教学中以促进学生的德、智、体和谐发展为宗旨,把运动技能、技术教学与发展身体结合,将思想教育、知识教育贯穿于体育教学过程的始终,重视对学生体育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在各种条件下进行身体锻炼的习惯和能力,培育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身心协调发展、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4.开展创新教育必须改革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
4.1摒弃注入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努力把演绎法和归纳法结合,改变传统教学方式,以引导为主,力争把体育课上成体育引导课,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提倡师生共同研讨问题。大学生已初步建立了个体化的认识体系,他们思维的独立性、批评性、选择性已有较大发展。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意志对教师的言传身教进行加工、改造、吸收,将其纳入到原有的知识体系之中,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觉的评价标准。平等的研讨,自由的双向交流,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通过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开拓精神、创造能力和参与意识,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4.2实施高校体育俱乐部形式的教学。根据我国教育的实际情况,发展高校体育俱乐部将从单纯的运动技术、技能学习向提高学生整体体育文化素质转化。俱乐部应坚持以多样性和自主性为指导思想,以满足、发展个性、课内外一体化、健康自我投资为基本原则。为了适应大学生的不同体育需要,各高校应根据自身条件,组织多种多样的体育俱乐部让学生在参加俱乐部活动中充分锻炼身体,展示能力,达到健身、娱乐、休闲、竞赛等多种目的。
5.开展创新教育,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全体学生体质的增强与知识的获得,又要注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而不是把学生囿于固定、呆板的框框之中。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教师需要发现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起点,它反映个体的某种需要,这种心理需要将成为动力源。一个人对所感兴趣的事物非常投入,兴趣就会升华。因此,在体育教学工作中,要注重个性教育和个性化教学。培养个性的最终目标是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使之成为创造型人才。创造能力体现为一种高级智力活动,这种智力活动不仅以本学科的智力发展为基础,而且以相关学科的智力发展为基础。许多成功者的经验证明,只有具备了稳定的、良好的个性品质,才能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在体育教学工作中,应正视个体差异,重视因材施教,对学生而言是鼓励其各显神通,特别是发展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高校体育教学中个性培养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5.1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使他们认识生命的价值,亦即自身存在的价值。人的生命不仅是种的保存和延续,而且生命是人生的前提,是一切创造、贡献的条件,也是获得各种满足、享受的实体。确立主体意识意味着人的主体能动性、主动性、选择性和创造性的发挥。确立主体意识,还意味着对理想人生价值目标的追求。在体育教学中应让学生充分体验主体意识的满足所带来的快乐与激情。
5.2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人格不是个人的自我规定,而是社会关系的产物,是人的社会性的标志,是人的素质的多方面规定性。体育课和体育活动时间,是人们进行交流的最佳场所之一。既可体验集体对个体的约束,又可充分张扬个性。学校体育在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高校体育教学对培养学生的自尊自信、坚韧不拔、沉着果敢、开拓进取等心理品质都有特殊效用,有利于学生独立人格特征的形成。不局限于传统教学大纲的限制,学生的个性得到尊重和发展是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江泽民.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1998.
[2]刘川生.知识经济与教育改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2.
[3]李祖超.迎接知识经济的教育创新[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