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珠菌感染的病原学及危险因素研究
2014-11-15牛文娟
牛文娟
在近年来临床治疗中免疫抑制剂及激素等药物应用逐渐增多、侵袭性诊疗操作不断应用及唑类抗念珠菌药物应用范围逐渐扩大下, 住院患者发生念珠菌的相关报道日益增多[1,2]。念珠菌感染属于常见深部真菌感染, 其发病率在所有深部感染中占据首位[3], 且患者病死率相对较高, 对肿瘤患者、高龄患者及免疫能力较低患者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有严重威胁[4]。为进一步研究念珠菌感染发生机制, 作者对本院收治念珠菌感染患者展开病原学分析, 并对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进行探讨,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在2012年3月~2014年1月收治念珠菌感染的住院患者68例为观察组, 均根据1988年美国疾病控制中心所制相应诊断标准确诊。其中男42例, 女26例,年龄53~87岁;患者入院时间均在72 h以上且在入院时无念珠菌感染现象。患者基础疾病为呼吸系统疾病33例(48.5%),血液系统疾病10例(14.7%), 消化系统疾病7例(10.3%), 心血管系统疾病4例(5.9%), 泌尿系统疾病3例(4.4%), 内分泌系统疾病3例(4.4%), 风湿免疫系统疾病2例(2.9%), 其他疾病6例(8.9%)。选取同期入院无念珠菌感染患者66例为对照组, 其中男40例, 女26例, 年龄43~76岁, 两组患者性别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当患者有感染症状出现时, 结合可疑感染部位并采集患者粪便、血、尿、浆膜腔积液、痰、体内留置物及分泌物标本并及时送检, 展开念珠菌培养, 对于可疑念珠菌感染者送检2次以上, 根据检测结果对患者做上述分组。所用检测仪器为BacT ALWRT 3D 血培养检测仪, 采集可疑患者病灶标本在沙保氏培养基中接种并展开培养, 对检测为念珠菌属待测菌株在科马嘉念珠菌显色培养基上划线接种, 并在35℃环境中展开72 h培养, 每24 h对菌落颜色进行1次观察, 根据说明书相应规定鉴定菌种。对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基本资料如年龄、性别、病程、引流管置管、尿管置管、胃镜、腹穿等有创检查与治疗方法进行统计, 记录抗生素应用情况及糖皮质激素治疗情况。
2 结果
2.1 68例念珠菌感染患者病原学分析 68例念珠菌感染患者标本中共培养出76株菌株, 其中白色念珠菌44株(57.9%),热带念珠菌15株(19.7%), 光滑念珠菌9株(11.9%), 近平滑念珠菌4株(5.3%), 克柔念珠菌2株(2.6%), 其他念珠菌2株(2.6%)。
2.1 两组患者基本临床资料对比 对照组患者平均年龄为(72.3±1.6)岁, 住院时间为(32.4±2.6)d;观察组患者平均年龄为(57.2±3.4)岁, 住院时间为(23.2±2.1)d, 观察组年龄显著高于对照组, 住院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可知, 观察组使用2种及以上抗生素比例、导尿管及导管留置比例、激素应用比例及介入治疗比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具体见表1。
表1 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基本资料对比(n, %)
3 讨论
念珠菌是条件致病性真菌, 可对宿主、环境及真菌等造成感染, 通常寄生在人体口腔、肠黏膜、阴道及皮肤上, 若患者机体免疫能力降低, 或其所寄居处微生态环境失调, 很容易造成念珠菌感染。在近年来有创诊疗操作不断增多及免疫抑制剂、激素等药物应用逐渐增多背景下, 我国念珠菌感染发生率逐年增多, 给患者身心健康及基础疾病的恢复均造成了巨大影响。
通过对68例确诊为念珠菌感染的患者病灶标本展开细菌培养与鉴定, 共培养出念珠菌76株, 其中白色念珠菌共44株, 占比最高, 为57.9%, 这和国内已有报道一致。此外还检出热带念珠菌15株, 光滑念珠菌9株, 近平滑念珠菌4株,克柔念珠菌2株, 其他2株。通过对观察组的念珠菌感染患者与对照组的无念珠菌感染患者基本资料进行分析, 发现观察组年龄显著高于对照组, 住院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 使用2种及以上抗生素比例、导尿管及导管留置比例、激素应用比例及介入治疗比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由此可推断上述因素均为念珠菌感染的危险因素。通常情况下人体中病原微生物和正常菌群之间存在营养竞争关系, 故而可对病原菌生长、繁殖加以抑制, 对体内正常生态水平予以维持, 然而若治疗中采用大量抗菌药物, 则会导致人体中正常菌群受抑制或遭到灭杀, 可为人体内致病菌恶性繁殖提供便利, 致使菌群失调, 最终导致患者出现感染。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基础疾病中呼吸系统疾病、血液系统疾病及消化系统疾病占比最高, 这是因为神经系统疾病与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大部分年龄较大, 故而其在住院期间发生念珠菌感染的几率较高;血液疾病患者病情多十分危急, 机体免疫力较低, 在治疗中多需应用免疫抑制剂与激素, 同时需进行气管插管、血液透析、介入治疗、静脉穿刺及持续导尿等侵入性诊疗操作, 同时还会展开大型的外科手术, 这些均会对人体天然屏障造成破坏,导致患者容易感染念珠菌。
综上所述, 住院患者念珠菌感染最常见病原菌为白色念珠菌, 在临床中应对患者基础疾病予以早期诊治、规范展开各项检查、对各种感染危险因素加以控制, 从而预防念珠菌感染的发生。
[1]周小武.口腔念珠菌感染患者口内菌株检出情况和药敏性观察.中国全科医学, 2012, 15(14):1617.
[2]蒋李懿.以口腔白色念珠菌感染为首诊的HIV/AIDS4例.广东医学, 2011, 32(3):410.
[3]吴真.伏立康唑对念珠菌属不同菌种生物膜形成的抑制作用.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3, 13(3):240.
[4]刘永芳.医院感染念珠菌菌种分布及耐药情况分析.中国抗生素杂志, 2013, 38(6):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