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64排头颈联合CTA在脑血管疾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2014-11-15叶达林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4年12期
关键词:全脑脑血管病脑血管

叶达林 杨 萍

河南郸城县人民医院CT室 郸城 477150

脑血管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致死率和致残率逐步升高。目前临床常用诊断方法有彩超、经颅多谱勒(TCD)、磁共振血管成像(MRA)、CT血管成像(CTA)、血管造影(DSA)等。DSA虽为诊断金标准,但具有一定的有创性和风险性,多作为介入治疗的重要步骤而较少单纯应用于临床诊断。近几年CTA作为无创性检查方法逐步应用于临床。我科自2013-02引进GE 64排128层CT以来,深入开展该技术对脑血管疾病的诊断,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3-03—2013-12收治的86例患者,在患者知情同意下行64排头颈联合CTA扫描,发现血管病变71例,男48例,女23例;年龄14~82岁。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症状,包括TIA、昏迷或意识不清、肢体乏力、言语或视物不清、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癫痫发作等。

1.2扫描方法采用(GE OPtima660)64排动态容积CT机,患者取仰卧位,扫描范围:主动脉弓层面至颅顶。采用双筒高压注射器(MEDRAD SDS-CTP-SPK)经肘静脉注入非离子对比剂(碘海醇,350mgI/mL),剂量60~80mL,流速4.5~5.0 mL/s。探测器宽度40mm,旋转速度0.5s,螺距0.984:1,管电压120kV,管电流440mA,触发阈值设定为100Hu,兴趣区扫描层厚0.625mm,整体检查时间3~5min。同时注入生理盐水30mL以促进对比剂循环排泄。扫描结束将容积数据导人ADW4.6工作站软件进行分析重建。

1.3图像后处理先选定扫描区中心层面,经静脉注射对比剂20mL后进行连续扫描,层厚1mm,每秒1层,共20层,同时进行扫描与对比剂注射;然后作时间-密度曲线,以曲线上血管内对比剂充盈的最高峰作为扫描延迟时间。

1.4血管成像技术根据脑血管病变的特点合理应用各种后处理技术。将压缩后图像传至ADW4.6工作站,对二维原始图像进行编辑,在独立工作站上对颅脑CTA原始扫描图像进行后处理,采用以多平面重建(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MPR)、容积重建(volume rendering,VR)、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表面遮盖法(SSD)、曲面重建(curved planar reformation,CPR)重建处理,并对图像质量进行分析评价。

2 结果

本组86例患者发现病变71例,包括动脉狭窄或闭塞18例(动脉硬化、大动脉炎),颅内动脉瘤39例;颈内动脉海绵窦瘘4例,动静脉畸形(AVM)7例;静脉窦血栓2例,颈内动脉假性动脉瘤1例,假阴性3例(2例AVM,1例微小动脉瘤),正常图像12例。2例AVM患者因供血动脉纤细,CTA显示阴性,经脑血管造影证实;1例微小动脉瘤经脑血管造影确诊。见图1~5。

图1 颅内动脉瘤并蛛网膜下腔出血

图2 颈动脉海绵窦瘘

图3 颈内动脉起始处狭窄

图4 颈内动脉假性动脉瘤影像

图5 颅内血管狭窄、闭塞、侧枝血管形成影像(烟雾病)

3 讨论

CT血管成像(CTA)是一种无创的血管疾病诊查方法,随着影像学诊断技术不断创新与发展,CTA能够准确显示血管病变,尤其对头颈血管、冠脉等,更彰显独特的优势,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头颈联合CTA将弓上动脉与颅内血管作为一个单元进行检查,可以较准确地显示颈部及脑血管状况,能够对狭窄程度发生的部位、侧支循环情况进行评价,在脑血管疾病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1],进一步提高了诊断率,减少了漏诊,值得临床推广。

64排CT具有64层探测器,Z轴覆盖范围为16cm,球管旋转1周可以覆盖整个脑组织,获得全脑0.625mm层厚各向同性全脑信息,并可进行连续容积扫描。一次增强扫描可进行全脑及颈部血管动态CTA成像,观察颅内外血管的形态及动态血流信息,同时可对全脑灌注情况量化,了解局部病灶的全貌,为早期临床诊断提供依据[2]。文献报道,CT平扫对脑血管病的诊断率为5%,脑血管病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即时CT检出率达95%,80%患者依靠出血部位可推测出脑血管病变位置[3]。对直径>2mm的动脉瘤敏感性为95%,由于不受血肿的影响,对高度怀疑AVM出血的患者,术前行CTA检查多数可明确诊断。对于烟雾病患者,CTA在显示闭塞的颅内动脉的同时,可显示烟雾血管(侧支循环)。此外,CTA可清晰显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动脉阻塞部位、范围、程度及侧支循环情况,为急诊介入治疗提供依据。但也存在缺陷,如动脉瘤假阴性、AVM及海绵状血管瘤等漏诊情况[4]。本组中2例AVM患者因畸形血管团较小,供血动脉纤细,CTA出现假阴性情况,后经DSA确诊。因此,对于具有明显瘤巢、供血动脉或引流静脉粗大的脑血管畸形,CTA是一个较好的方法,显示靶组织的整体及局部情况,为临床医师制定手术方案提供可靠依据[5]。因此,脑血管CTA的扫描方案设计必须优化、合理,才能得到优质的血管图像,以减少漏诊。扫描层厚越薄,重建后得到的脑血管图像质量越佳,但也需注意低剂量扫描问题[1]。本研究中,86例患者发现病变71例,出现假阴性3例,确诊率96.51%。虽然CTA可以动态观察全脑血管形态及血流情况,同时对全脑血管灌注状态进行多方位定量测定,为脑血管病变的诊治提供了全面、直观的影像学信息,但目前并不能完全替代DSA,如微小动脉瘤或AVM,CTA可能显示阴性。采用视觉评价方法所致CTA高估或低估血管狭窄程度,对烟雾病血管的错误估计还可能与CT的时间和空间分辨力有关[6]。

CTA与DSA相比具有无创、快捷等优点,可完整显示血栓性动脉瘤,而DSA只能显示动脉瘤的囊性部分,故CTA对部分动脉瘤有特殊诊断意义。CTA结合原始图像,可分析脑血管病与周围骨组织和血管的关系,为手术或介入治疗提供参考。此外,孙正辉等[7]报道在显微神经外科术中CT及CTA有助于在颅内动脉瘤手术中及时发现瘤颈残留、载瘤动脉及穿支动脉狭窄或闭塞;有助于在颈动脉狭窄CEA术中及时准确评估脑灌注变化、狭窄程度恢复情况;有助于在动静脉畸形切除术和硬脑膜动静脑瘘切除术中发现动静脉畸形及瘘口残留,预测脑过度灌注,进一步拓宽了CTA的应用范围。

临床中不同影像学检查方法各有利弊,如CTA虽具有较高的空间、时间及密度分辨率,螺旋伪影、波动伪影少,头颈部联合成像范围广,但CT辐射剂量较大,一直为医生和患者的关注,所以,低剂量CTA已逐步成为医学影像学研究的焦点[8]。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影像学技术也在不断推陈出新,临床工作应与时俱进,多种影像学检查方法相互结合,优势互补,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1]林平春 .双排螺旋CT脑血管成像技术临床研究[J].吉林医学,2010,31(14):1948-1949.

[2]宋明,王田力,李坚,等.CTA在神经外科中的应用[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0,16(2):101.

[3]田龙海,陈志辉,刘漩辉.320排CTDSA技术在脑血管病变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疗设备,2012,27(10):178-180.

[4]胡伟,刘新峰.CT血管造影在脑血管病诊断中的应用[J].国际脑血管病杂志,2008,16(3):197-200.

[5]任春慧,姜华,李强,等.64排螺旋CT脑成像在诊断脑血管畸形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疗设备,2013,28(6):159-161.

[6]张龙江,周长圣,赵艳娥,等 .烟雾病双源CT与三维全脑灌注血容量成像的初步应用[J].放射学实践,2010,25:19-23.

[7]孙正辉,彭定伟,武琛,等 .术中CT在脑血管疾病手术中的应用[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3,29(8):792-796.

[8]李飞飞,金彪,邹明,等 .低剂量CT扫描技术在头颈部CTA中的应用价值研究[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3,24(11):761-764.

猜你喜欢

全脑脑血管病脑血管
急性脑血管病诊断中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与动脉自旋标记的应用价值
全脑血管造影术后并发症的预见性护理
全脑CT灌注成像诊断急性脑梗死的价值
脑血管造影中实施改良规范化住院医师培训的临床意义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神经介入治疗的疗效分析
CT脑血管成像和造影的区别是什么
心理护理对脑血管疾病后抑郁的辅助疗效观察探讨
SmartKey脑力空间组织的全脑开发体验课开课
颞叶癫痫患者全脑皮层厚度分析
第17次中国脑血管病大会2017’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