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精神病药物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

2014-11-15马宇行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4年12期
关键词:非典型精神病基线

马宇行

广东中山市第三人民医院二科 中山 528451

精神分裂症是临床较为常见的精神疾病,而认知功能障碍是精神分裂症的核心症状或持续症状,患者主要表现为记忆力、注意力及执行能力等出现障碍,从而增加患者疾病复发或致残率,极大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2]。随着近年来抗精神病药物的不断研究和发展,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具有较好的改善患者精神状态和认知功能障碍的优势,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3]。认知功能的改善程度直接影响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整体功能恢复,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其预后具有重要意义[4]。本研究对我院收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分别采取典型与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0-01—2012-01收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共98例,男41例,女57例;年龄20~63岁;病程5个月~6a。所有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49例。对照组中男21例,女28例,平均年龄(34.44±2.32)岁;平均病程(2.67±0.34)a;文化水平:小学及以下6例,初中或高中29例和大专及以上14例。观察组男20例,女29例;平均年龄(33.87±2.48)岁;平均病程(2.88±0.36)a;文化水平:小学及以下7例,初中或高中30例和大专及以上12例。2组性别、年龄、病程及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患者均符合国际疾病分类标准第10版(CCMD-3)中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5],且排除近1个月内使用抗精神疾病药物治疗者;严重智力障碍或其他精神疾病患者;智力低下或意识模糊者;合并心、肝、肺、肾等身体疾病患者;有酒精或药物滥用史者;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等。患者均由监护人监护并签订知情同意书。

1.3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氯丙嗪治疗,初始剂量为100mg/d,分2次口服,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和不良反应情况逐渐调整用药剂量,且最大不超过700mg/d,治疗12周;观察组患者采取阿立哌唑治疗,起始剂量为10mg/d,根据患者耐药和不良反应情况,调节其用药剂量在10~30mg/d,治疗12周。

1.4观察指标由同一专职心理测试人员对患者进行认知功能评定,即于患者治疗前(基线)和治疗后采用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试(Wisconsin Card Sorting Test,WCST)评定其总应答数、完成分类数、正确应答数、持续错误数及随机错误数等,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经统计学分析可知,2组治疗后WCST各项评分(总应答数、正确应答数、持续错误数、随机错误是及完成分类数)均较基线时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改善更为显著,2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

表1 2组治疗前后WCST评分比较 (s)

表1 2组治疗前后WCST评分比较 (s)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与基线时比较,b P<0.05

组别 时间 总应答数 正确应答数 持续错误数 随机错误数 完成分类数对照组 基线时 120.34±5.22 40.22±3.01 38.93±2.64 25.21±2.06 2.01±0.20治疗后 104.49±4.38b 60.03±3.53b 34.47±2.53b 21.28±1.93b 3.19±0.24b观察组 基线时 119.78±5.31 41.01±3.23 39.21±2.75 24.87±2.23 2.05±0.21治疗后 96.57±5.124ab 75.83±3.94ab 23.58±2.54ab 18.27±1.84ab 4.01±0.40ab

3 讨论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与生活压力的日益增大,精神分裂症的发病率逐年升高,且具有较高的复发率和致残率,而患者认知功能的损害是精神分裂症患者除阴性症状、阳性症状之外的第三类症候群,临床主要表现为社会功能的退化、语言表达的降低及注意力、运动协调性和执行能力的障碍等,已成为目前临床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6-7]。认知功能障碍是指大脑通过感知觉、思维及记忆等过程,反映客观事物的特征或关联的心理过程,也是识别和恰当处理信息接受、编码、储存等复杂事物的能力,与大脑的多个区域(额叶、颞叶及相连的皮质区域)的连接功能紊乱相关,是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独立症状之一[8]。

临床研究提示,典型的抗精神疾病药物具有过度的镇静作用及严重的锥外体系不良反应,妨碍患者的正常社会能力,可产生进一步的认知功能缺陷,且典型的抗精神病药物对阳性症状具有良好效果,但针对阴性症状和认知功能的恢复效果不佳,甚至无明显疗效;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可明显改善患者精神症状及认知功能,研究表明,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不仅能改变患者淡漠、退缩、懒散的生活习惯,同时可增加患者对周围事物的兴趣和注意,且不良反应相对较少。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开始选择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如奎硫平、奥氮平、利培酮、阿立派唑等,不仅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依从性,促进其社会功能的恢复,且患者治疗后认知功能相对完善,社会功能恢复较好,且主动要求多,生活自理能力强,更有利于病房的管理和控制,有利于改变医院的管理模式和规章制度,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本文结果表明,非典型药物治疗组患者治疗后WCST各项评分均较基线时和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提示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用于精神分裂症的治疗效果较好,可明显改善患者认知功能,对恢复其社会功能和提高生活质量具有较好的临床意义。

综上所述,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可明显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1]罗玲玲,潘润德,王宇 .阿立哌唑和氯氮平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电图的影响[J].广西医学,2011,33(11):1 426-1 427.

[2]刘琳,董问天,裴新龙,等 .未服药精神分裂症患者视觉刺激的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8,8(8):1 475-1 477.

[3]肖晓杨,谭小林,林晖,等 .抗精神病药治疗对稳定期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J].重庆医学,2010,39(4):438-441.

[4]李欣馨,徐成敏,张天亮,等 .抗精神病药与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相关性研究进展[J].精神医学杂志,2009,22(3):234-236.

[5]世界卫生组织、ICD-10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72-79.

[6]陶建青,李伟生,梁亚志,等 .利培酮与舒比利治疗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 Meta分析[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8,18(2):94.

[7]杜永慧,苏辉,沈辉,等 .奥氮平与利培酮对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影响的对照研究[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11,11(6):580-582.

[8]苏海陵 .抗精神病药物联合丙戊酸镁对精神分裂症行为障碍的治疗[J].辽宁医学院学报,2011,32(6):527-528.

猜你喜欢

非典型精神病基线
非典型内脏异位综合征1例
完形填空专练(五)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导致的代谢紊乱
航天技术与甚长基线阵的结合探索
精神病
非典型猪瘟的流行现状及防控措施
一种SINS/超短基线组合定位系统安装误差标定算法
都有精神病
一种改进的干涉仪测向基线设计方法
醋酸甲羟孕酮治疗非典型子宫内膜增生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