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私立大学招生政策对生源质量的影响
2014-11-11管茜莉赵倩韵
管茜莉 赵倩韵
摘 要 在中国民国时期的高等教育发展中,私立大学谱写了新的篇章。私立大学的兴起,使得民国时期招生制度不断地改革,这也对选拔人才提供了重要契机。同期公立大学相比,私立大学自主招生具有选拔方式灵活、题型多变、大量采用推荐制等特点。正是各个私立大学招生政策的不同,对生源质量也造成了不同的影响,采取广泛收取学生,考试门槛较低的方法,生源质量偏差;采取限制名额,提高考试难度,提高师资力量,生源质量呈中高水平。
关键词 民国私立大学 招生政策 生源质量 燕京大学 录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学校办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优秀人才,而招生的生源质量和办学质量有密不可分的影响关系。在民国时期创办的十几所较为著名的私立大学,极大程度地填补了高等教育资源匮乏、教育系统不完善以及教学方法单一等缺点,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大量人才,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经济发展,更重要的是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发展。纵观当今传统意义上的重点大学, 比如一些“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大学是私立大学出身的,包括典型的燕京大学、南开大学、厦门大学、复旦大学等,而这些私立大学采取的是自主招生政策,与公立大学的招生政策不同,这也导致生源质量有所差异的现象。生源质量直接影响办学水平,与民国时期的公立大学进行比较,著名私立大学的招考模式、师资力量、教学模式和生源质量与国立大学既有相同的特点,但也存在差异。
1 民国私立大学招生政策的发展
民国时期,各私立大学和独立学院一直实行自主单独招生,教育部只是依照有关法令和条例对其招生名额与成绩做了一定的限制,对于具体私立大学的招生生源质量、考试过程、考试结果存在的问题等没有详细提及。在民国初期,政府针对私立学校的标准化建设也颁布了相关的规程和条例,其中就有一些是关于学校招考和招生问题的规定,特别在生源质量这一块有比较详细的要求。如1933年颁布的 《修正私立学校规程》中,把“要求学生入学资格合格,在校成绩良好者”作为私立学校注册立案的一个条件,从侧面要求私立高校应注重生源质量。①
民国时期各个阶段不同高校的自主招生方式都存在不同的政策,著名私立大学的招生政策的最大变化的关键点体现在生源质量的变化。民国初期,高校在自主招生制度有四个特点:一是公布招生简章,高校在每次招生之前,各校的招生简章代表了各个院校的招生特点;二是多样化的招生考试,招生自主性的特点决定了考试的多样化和多层次化;三是招考命题的自主性,自行考试,且自行录取新生。
政府把规范私立大学的招考政策作为一个强有力的手段,进一步规范地管理和调控私立大学的招生。在当时民国时期的教育背景下,私立大学的教育经费来源主要是靠收取学费维持基本运转,有些大学为了获取更多的教育经费而降低生源质量标准,不考虑学生的教育水平如何而不断扩大招生,影响学校教育教学质量。针对以上这些问题,为了限制滥收学生的现象日益严重,国民政府教育部逐步出台了一系列有关私立大学的招生办法的规程和条例,这些措施有利于私立大学生源质量的提高。
2 私立大学自主招生政策的特点
由于在较为宽松的招生政策条件下,私立大学在入学资格、招考方式和考试内容等方面发展获得了较大的自由空间。私立大学招生考试系统在不断地摸索和实践中渐渐形成了独特的招生系统,它具有招生方式灵活、多元化的经费来源、差异较大的生源质量等特点。
2.1 私立大学的办学模式使得招生政策更具灵活性
综合来讲,私立大学的办学模式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以官助学模式,以国库的拨款为主要经费来源,其中南开大学是典型代表。二是以学养学模式,以学生的学费为主要经费来源,这也是民国时期私立学校用得比较多的办学模式,当时比较著名的私立大学如复旦大学、大夏大学、光华大学等都是用这种模式收取经费。三是以产养学模式,以捐款、助学金和企业拨款、租金费用为主要经费来源,厦门大学就是一个经典的例子。
多种类型的办学模式,使得私立大学不受过多公立大学固有的繁琐、严谨和耗时的国库拨款程序模式影响,从而具有更高的资金流向操纵性,并进一步提高了招生政策偏向的灵活性。
2.2 私立大学的经费来源使得招生政策快速发展
私立大学的教育经费来源主要是收取学费,而社会捐资也是其中一项重要的来源。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在一生的办学之中,结交了许多政要和军阀的“钱友”,他在晚年曾总结道:“徐前大总统菊人,陈前直隶总督小石,朱前巡按使经白,与刘前民政长仲鲁诸先生,或者拔助长年经费,或者补助建筑费用,倡导教育,殊深感激!”②另外一方面,民国私立大学在当时的经济大潮中,紧紧地跟随国家政治、文化的发展与改革,努力开设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的发展的课程和专业,使得私立大学得到了企业和商业领导者的支持和帮助,对其进行适当的拨款和投资。如复旦大学的茶叶专修科主要就是由中国茶叶公司投资创办的。南开大学的经济研究所不仅得到国内金融界、实业界、事业单位及个人的捐助,而且得到了一些国际团体的赞助。其中太平洋国际学会就拨给了专题调查费,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从20世纪30年代初就开始给予捐助,每年15000元,即使抗战爆发亦不曾中断,直至1948年。③
从整体性讲,私立大学的经济实力远远比公立大学和教会大学落后得多。私立大学如雨后春笋发展势头中收取的经费来源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三种经费渠道强烈地支撑私立大学的发展,一是捐款,主要来自国内高层官僚和富商的资金捐助;二是学费,大多数私立大学是以学费作为学校的主要经济来源的,如复旦大学、大夏大学、北京朝阳大学等;三是来自政府的补贴,由于当时的经济状况决定政府的补贴不能作为经费最强有力的支撑,但政府是在教育领域慢慢加大投资的重要起步。显而易见,由于私立大学长期较少受制于政府的缘由,可以自行拟定招考方式,使得多元化经费来源成为民国私立高校获得快速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endprint
2.3 私立大学的入学资格门槛的提高使得生源质量提高
就入学资格这一点来说,民国时期高校招生允许同等学力者报考,并且在报名开始的时候对学生的要求限制并不多,但是,一些高等院校在招揽生源时为了将就学生,往往借用“同等学力”一词,降低入学资格门槛以及考试要求,进而使学校整体素质下降,有阻于优秀人才的培养。此后教育部采取了废止大学预科和限制“同等学力”招生比例等举措,可是相对于私立大学的限制仍然少于公立大学。因此,很多名校意识到生源问题不能怠慢,也对招生政策进行了改良,尤其体现在大大增加了获取入学资格的难度。
特别是在国立大学实行统一考试和联合考试的时期,民国时期私立大学考试命题方式丰富化以及特色化体现在题量大、题型变化多的考试特点。以南开大学为例,学校在入学考试的命题方面也吸纳了其他公立大学、私立大学和教会大学入学试题的优点,这对丰富和提高南开大学的生源质量产生了积极作用,这在民国时期高校自主招生中是具有独特的创造性。
3 私立大学招生政策对生源质量的影响分析
鉴于生源质量直接影响办学水平,民国时期如燕京大学、厦门大学、南开大学等这些著名的私立大学通常会制定高水平的学术准则,不仅灵活控制了招生生源的选拔法师,还严谨地控制入学考试的难易程度。这在民国时期来讲是一场争先斗艳的学术盛宴,各大私立高校形成了特有的招生方式,这种方式与国立大学的优势互补互惠,共同地发展良好的高校教育发展机制,形成了民国时期百花争艳的学术氛围。在招生考试改革的潮流中,实行自主招生的名校尤其需要冷静,要自主创新招考方式,而不是随波逐流盲目改革;要坚持自己的办学理念和选拔原则,而不是为了改革而改革。高校招生改革既要结合时代要求,也需立足本国实际,而不是片面追求“与国际接轨”。④
民国时期大部分私立大学自主招生存在的两个问题,一是从命题层面看,各个学校的命题难易程度不同,监考、评分标准、题型难易以及录取条件等标准不同,不能保证考生在统一的条件下平等竞争,因而很难保证高等学校选拔生源有一个相对统一的标准及高校择优录取的质量;二是从招生数量层面看,由于当时的教育部对高等学校招生数量缺乏统筹管理,学校招生数量逐年减少,并且存在一个现象:文科类的学生多,理科类的学生少,文理科比例失衡,这种现象十分不利于我国有效地、高质量地培养人才。还有,从学生生源看,民国初年的高等学校招生存在严重的地区不平衡,许多家境贫寒子弟依靠勤奋读书也够资格升入大学,但是高额的学费和考试成本、地区成本、生活成本等,使绝大多数学生无缘进名校。
此外,一些名校为了保证本校的招生质量,通常都会自行控制招生数量、严守招生质量关。如南开大学始终将学生质量放在首位,学生保持在400人左右。就南开的师资和设备能力而言,在校生可达到500人。⑤招生政策的严格虽然保证了学生的生源质量,可是名校的招生数量实在很少,难免造成教育资源使用效率低下的现象。当时有许多二本三本的私立大学为了吸引更多的生源,不惜降低录取分数的标准,不顾学生自身的素质好坏,也没有根据学生的意向为其做合适的专业培养。然而,少数名校为了保证生源质量,难免将门槛设置较高,使很多学生都望而止步,这就造成了私立大学生源质量良莠不齐,两极分化的现象。
注释
①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2编)教育[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
② 张伯苓.四十年南开学校之回顾[M].崔国良.张伯苓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312.
③ 王文俊,等.南开大学校史资料选[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394-395.
④ 张亚群.高校自主招生与高考改革[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⑤ 复旦大学校史编写组.复旦大学志(第一卷)(1905-1949)[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