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燕京大学社会教育述评

2017-12-07颜芳

文教资料 2017年24期
关键词:燕京大学社会教育

颜芳

摘 要: 在非基督教运动和收回教育权运动、平民教育运动、美国大学教育模式、燕大办学理念等因素的影响下,兼办社会教育成为燕京大学实现本土化的重要措施之一,经历肇始期、发展期、成都燕大和北平复校四个阶段,主要采用成立服务团体和机构、开展乡村社会教育实验、开办学校和培训班、组织展览会、成立图书馆和出版刊物等形式,成效明显,对当代中国大学开展社会教育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 燕京大学 社会教育 教会大学

在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史上,燕京大学是教会大学中的佼佼者,不仅在教学和科学研究方面取得杰出成绩,而且兼办社会教育,重视为中国社会服务。探讨燕大开展社会教育的发展历程、内容和形式、特点及成效等,有助于为当代中国大学开展社会教育提供借鉴意义。

一、燕京大学社会教育的发展历程

(一)肇始期(1919—1926年)

燕大成立后不久即兼办社会教育,受以下因素的影响:第一,非基督教运动和收回教育权运动的兴起。1922年,北京、上海等地学生组织非基督教学生同盟,声讨帝国主义利用宗教侵略中国。1924年,非基督教运动再次兴起,收回教育权的口号提出。为了顺应舆论要求,燕大先后向北洋政府和南京政府教育部申請立案,均获批准为私立教会大学。第二,平民教育运动的兴起和发展。1923年,晏阳初与朱其慧、陶行知等创建中华平民教育促进总会,开展平民教育实验,平民教育运动逐渐兴起,对燕大师生产生影响。第三,美国大学模式的移植。19世纪末20世纪初,威斯康星大学校长范·海斯主张大学要为社会或社区服务,社会服务成为大学的重要职能。燕大首任校长司徒雷登及杨开道、许仕廉、吴文藻等燕大教授曾就读于美国大学,深受“威斯康星思想”的影响,重视为中国社会服务。第四,燕京大学的办学理念。司徒雷登为燕大确立“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务”的校训,提出燕大的教育目的是“以养成一种合作、建设、服务人群的精神以服务社会国家”[1],希望燕大成为对中国最有用的学校。他积极采取措施实现燕大的“中国化”,号召师生开展各种社会服务活动,以满足中国社会的需要。

燕大早期兼办社会教育的重点是建立平民学校。各学生团体、学生自治会、男女青年会等都参加社区服务工作,开办平民学校、千字课班、英语夜校,教育对象有成人、妇女和儿童,燕大学生义务参加教学。

(二)发展期(1927—1941年)

1926年,燕大从城内迁入海淀新校园,校舍、图书、设备等明显改观。燕大社会教育的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首先,社会教育工作趋于复杂。燕大不仅继续在城市创办平民学校,而且开办民众教育、济贫教育、通俗教育、师范教育等,服务范围和内容均扩大。其次,随着乡村教育运动的发展,燕大愈来愈重视乡村平民教育,不仅成立北平清河、山东汶上、北平三旗和冉村等实验区,还与其他机构合作开展河北定县、山东济宁、江西黎川等实验区的工作。

(三)成都燕京大学的社会教育(1942—1945年)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进驻并封闭燕大校园。次年燕大在成都复校,继续兼办社会教育。1943年,燕大在成都崇义桥成立农村服务研究处,创办农民补习学校、半日学校、失学儿童识字班、初中青年集中训练班等,举行农业科学知识展览等。燕大社会学系还协助成都中国盲民促进会开展特殊教育。

(四)北平复校后燕京大学的社会教育(1946—1952年)

1946年,燕大迁回北平复校。次年,社会学系雷洁琼主持开设儿童福利专业课程,与家政系、教育系联合在海淀区开办儿童福利站,下设儿童营养站、幼儿园、医疗保健室和儿童教育游乐园。进行儿童教育成为燕大社会教育的重点之一。燕大团契也继续开展服务工作,创办义校,免费招收附近劳动人民子弟入学。

新中国成立后,燕大继续坚持兴办教育事业。1951年燕大经政府批准改为公立。次年高等院校调整,燕大建制被撤销。

二、燕京大学社会教育的内容与形式

(一)成立多种服务团体和机构

燕京大学不仅各院系积极开展社会教育,而且成立学生会、基督教团契、通俗读物编刊社等服务团体和机构,为开展社会教育提供组织保障和人才支撑。

1.燕大学生会。燕大学生会下设平教部,创办平民学校,分妇女、成人和儿童三班。1929年,成立学生服务联合会,设平民教育、济贫、妇女及农村等部,开办平民教育、济贫教育、妇女工厂等,主办者有教职员、学生或教职员学生共同办理;服务范围包括燕大内部的工人和北平成府、海淀、黄庄一带的贫民。

2.基督教团契。1926年,燕大成立基督教团契,培养基督徒的灵性生活,计划各种服务,以证明基督徒的意义与价值。基督教团契服务部分为济贫股、乡村股、平教股,开展服务工作。大团契组织创办义校、妇女工读学校、职工夜校及社区济贫、开展乡村教育等,契友个人或小团契均可自愿参加。

3.通俗读物编刊社。“九一八事变”发生后,燕大教师顾颉刚重视民众教育,成立三户书社。1932年,“三户书社”改名为通俗读物编刊社,出版适应农民需要的小册子、报纸副刊和图画、丛书等,销量很高,颇受民众欢迎。

4.农村建设科。1934年,燕大在法学院添设农村建设科,增设农村建设课程,培养农村工作人员,开展农村社会服务。

5.华北农村建设协进会。1936年,燕大与南开大学、清华大学、协和医学院、金陵大学及平教会合作,成立华北农村建设协进会,分为社会卫生、社会行政、民政、经济、农业、工程及教育各组。燕京大学负责协进会的教育和社会行政工作,参与定县和济宁实验区的工作。

(二)开展乡村社会教育实验

在基督教乡村传教运动、乡村建设运动发展等因素的影响下,燕大成立北平清河、山东汶上、北平三旗和冉村等实验区,并与其他机构合作开展河北定县、山东济宁、江西黎川等实验区的工作,开展农村社会教育。

1.北平清河实验区。1928年,燕大社会学系开展清河农村调查,两年后成立清河实验区,设有经济股、社会股、研究股、卫生股,开展乡村合作、公共娱乐、民众教育、童学服务、公共卫生、乡村图书馆及演讲团、农业推广等工作。

2.山东汶上实验区。山东省政府指定汶上县为实验县,燕大教师张鸿钧被聘为县长,于1935年上任。在张鸿钧的领导下,汶上县政府组织分为三科与一室,第一科管理民政,第二科管理财政,第三科管理教育与建设,指导室有7名指导员专任技术指导,县长之下有秘书长。秘书长、第三科长与经济指导员都为燕大同学,开展救济灾民、疏浚河道、教育和卫生等工作[2]。

3.河北定县和山东济宁实验区。燕大多次派遣师生赴定县和济宁实验区工作。熊佛西、瞿菊农、周美玉等燕大师生在定县实验区担任领导职务,开展社会卫生、农业和社会教育。张鸿钧在离任汶上县长后担任济宁实验区专员公署秘书主任,开展民政、经济、农业、工程及社会行政等工作。县政府下设合作委员会,组织合作训练班,由燕大学生讲授农村合作概论、农村经营等课程[3]。

4.江西黎川实验区。1932年,江西基督教农村服务联合会建立黎川实验区。1934年,燕大教授徐宝谦担任实验区第一位华籍总干事。总干事、副总干事之下分總务处、研究委员会及推广部,三部主任由燕大研究生田兴智、吴椿、林肇文分任,协助开设学校,实施妇女和儿童教育等工作[4]。

5.北平三旗和冉村实验区。燕大教育学系于1938年成立三旗和冉村实验区,以学校为中心推动乡村建设,开展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生计教育和卫生教育。

(三)开办各类学校和培训班

燕大创办平民学校、民众学校、农事讲习所、合作讲习所、师范学校等多种学校式社会教育机构,开展社会教育。

1.平民学校。在平民教育运动的影响下,燕大开办多所平民学校、千字课培训班、英语夜校,教育对象有成人、妇女和儿童,教育内容有识字、算数等,目的是使平民获得基本文化知识,启发他们的民主、平等和爱国思想等。

2.儿童学校。当时中国儿童失学率较高,燕大创办幼稚园、幼女班等多种儿童学校。如清河实验区在1932年成立幼女班,招收7岁-12岁幼女,课程有千字课、算术、常识、故事、唱歌、游戏等[5]。

3.妇女培训班。燕大通过组织女子手工班、家政训练班、妇婴保健员训练班等实施妇女教育。如,1931年清河实验区成立家政训练班,训练妇女了解缝纫、食物选择、烹饪、家庭布置和美术等[6]。

4.农民培训班。为了提高农民素质,燕大创办农事、合作讲习所等多种农民培训班。如,1928年燕大与清华大学、香山慈幼院合办农事讲习所,宗旨为造就农村领袖、农事推广员、新农民等。燕大多次在清河实验区举办合作讲习所。

5.师范学校。燕大在多个实验区设立师范学校。如教育学系主任周学章兼任定县研究院训练部主任,主持创办定县、唐县、曲阳、望都、新乐、深泽六县联合师范学校,开设农业知识、家事教育、合作社办法、卫生常识等课程[7]。

6.特殊教育培训班。燕大社会学系协助成都中国盲民促进会开办残疾救济和盲民福利培训班。学生在嘉定五通桥盲人院、成都盲童学校、永兴街孤儿院和成都孤儿院等单位实习,开展社会教育,为残疾救济、盲民福利事业培养人才。

(四)组织展览会

燕大经常举行农品展览会、儿童卫生展览会等,对农民和儿童进行社会教育。如,农学系与潞河中学农业科合作,在北平附近村镇举行5次农品展览会,计参观人数达3万余名。清河实验区举办儿童卫生展览会,展览各种模型图书、各小学成绩,举行儿童健康比赛和卫生讲演等。参加的儿童和家长都颇有收获。

(五)创办图书馆

燕大通过建立图书馆、阅报室等方式开展社会教育。如清河实验区设有阅报室,陈列报纸杂志;图书室分儿童和成人二部。设有巡回部,转送农村。三旗和冉村实验区设立巡回图书馆、民众图书馆等,满足民众阅读要求。

(六)出版刊物

燕大师生重视宣传,采用编辑出版刊物的方式传播知识。如通俗刊物编刊社出版《民众周报》、《大众知识》、丛书和画刊等,在普及知识、宣传抗日方面效果显著。清河实验区发行《清河旬刊》,将区内四十村应兴应革之事、国内外时事,以简单明白的文字加以讨论[8]。成都崇义桥农村服务研究处编辑出版《农民消息》月刊,向农民普及农业常识,增长农民见识。

(七)开展休闲教育

时民众业余生活贫乏,燕大采用娱乐、运动、戏剧等休闲教育方式开展社会教育。如,农学系在举行农品展览大会时,表演新剧,杂以音乐、武术并发奖品,成为“吸引农人之最大魔力”[9]。清河实验区在儿童节、展览会等场所表演戏剧、音乐和武术,并成立拳术班,教授民众武术。燕大以民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常识,进行健康教育、艺术教育,增强了教育效果。

三、燕京大学社会教育的特点

作为一所教会大学,燕京大学希望通过开展社会教育,利用自己的教育资源为中国社会服务,实现燕大的中国化。燕大社会教育具有以下特点:第一,通过学校式社会教育机构和社会式社会教育机构开展社会教育活动。学校式社教机构有平民学校、讲习所、幼稚园、幼女班、师范学校等,社会式社教机构有展览会、图书馆、巡回图书等。第二,社会教育对象广泛,从年龄划分包括儿童、青年、妇女、成人,从职业划分包括农民、教师、工人、学生等。第三,社会教育的形式和方法多样化,既通过开设各类学校和培训班进行正规的课堂讲授,又有展览会、儿童会、讨论班、壁报等;教学方法既有课堂教授,又有讲演、壁报等。第四,社会教育内容丰富,既通过识字教育普及常识,开展卫生教育、生计教育、师范教育、特殊教育、休闲教育等,注重满足民众的需要。第五,具有宗教色彩。受现代派传教理念的影响,司徒雷登等认为开展社会教育即是对传教事业的贡献,燕大在很多实验区开展的工作未包括宗教教育。但燕大毕竟是教会大学,部分师生确因信仰基督教而参加乡村建设,如基督教团契积极参加社会教育;宗教学院教授徐宝谦受基督教服务社会思想的影响,到黎川实验区主持乡村建设工作等。

四、燕京大学社会教育的成效及制约因素

燕大师生开展社会教育不畏艰苦,具有服务牺牲的精神,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首先,促進中国教育的发展,提高民众的知识水平。如汶上县小学由100余所增加至300余所,女校在乡村增加二处[10]。其次,促进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燕大农村实验区重视卫生教育,对强化民众的卫生意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具有积极作用。第三,促进经济的发展,改善民众生活。燕大在城市开设职工夜校、进行济贫教育等,提高平民的技能,有助于增加他们的收入。燕大在农村实验区开展生计和家政教育等,深得农民信赖,有助于改善农民的生活。

燕大社会教育效果显著,但存在一些制约因素。

第一,政局不稳。燕大多数师生希望独立开展社会教育,但在实践中发现社会教育的顺利开展需要借助政权。当时中国政权变更频繁,燕大历经多个政权的统治,各时期统治者的社会教育政策常有变动。政府对社会教育的干涉及日本侵华战争、国共内战等因素的影响,影响了燕大社会教育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第二,社会教育实施主体多元化,未形成系统的制度、统一的社会教育理念。燕大学生会、基督教团契、各院系等积极参加社会教育,一方面有助于发挥各自优势,另一方面没有统一的机关,难以在较大范围取得成效。燕大各种社会教育工作的理念也不同,如燕大的平民教育工作受平民教育理念影响,清河实验区是在社会调查的基础上开展社会教育,三旗和冉村实验区坚持“以学校为中心而推动乡村建设”,黎川实验区坚持宗教、科学、教育与政治的原则等。

第三,民众缺乏受教的兴趣和时间。近代中国民众知识水平较低,未充分认识教育的重要意义,对接受社会教育缺乏兴趣。有的民众每日为生活奔波,无暇接受教育,导致燕大社会教育招生和留生的困难。

第四,经费匮乏。燕大社会教育的经费来源既有校内办学经费、教育行政部门拨款,又有来自燕大师生、校外人士、普林斯顿和洛克菲勒等基金会的捐款。经费来源多元化,但并不稳定,捐款的中断会导致一些社会教育活动无法开展。

第五,人才缺乏。燕大很多师生积极投身于社会教育,但因战争、交通困难、待遇低等原因难以长期从事社会教育,导致工作缺乏连续性,影响工作效果。

尽管燕京大学社会教育具有缺点和局限性,但我们依然不能否认燕京大学社会教育对中国社会的贡献。燕京大学社会教育的成败得失值得开展新农村建设的当代中国大学借鉴。

参考文献:

[1]末次师生大会司徒雷登讲对燕大希望[J].燕京新闻,1934,1(36).

[2]雷洁琼女士汶上县参观记[J].燕京新闻,1936,2(61).

[3]济宁实习区本校诸同学近况[J].燕京新闻,1937,3(40).

[4]燕大研究生在黎川县[J].燕京新闻,1935,1(44).

[5][6][8]张鸿钧.燕京大学社会学系清河镇社会实验区工作[A].乡村工作讨论会,编.乡村建设实验(第1集)[C].北京:中华书局,1934:81,33,84.

[7]定县的“研究院”[J].燕大友声,1937,3(5):14.

[9]农学系农品展览会之经过[J].燕京大学校刊,1928,1(12).

[10]雷洁琼女士汶上县参观记[J].燕京新闻,1936,2(61).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国家青年项目(COA140121)和浙江广播电视大学科研启动基金(GRJ-06)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燕京大学社会教育
近代燕京大学与金陵大学农业改良路线的对抗
陈寅恪在成都(1943-1945)
新中国成立前后燕京大学外籍教师的去留抉择
中国化、世俗化与世界化:司徒雷登的大学教育观
论幼儿园社会教育与数学教育的融合
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
谈小学阶段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形式的结合与创新
中学技术学科STS的实施研究
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之浅见
民国时期燕京大学英文系的优良传统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