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实效性研究

2014-11-11潘海涛

黑龙江史志 2014年1期
关键词:冲突实效性

潘海涛

[摘 要]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缺乏实效性的根本性原因是理论与现实的冲突问题没有很好的为学生解答,从而造成了学生不相信、教师不好教的尴尬局面。理论与现实的冲突问题有如下表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的政治性与科学性之间的冲突、阶级斗争理论与当前中国建构和谐社会之间的冲突、集体主义价值观与市场经济中追求个人利益合理性之间的冲突……等若干方面。勇于直面现实问题,与时俱进,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社会现实问题结合起来进行科学解答是上好该门课程的关键。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实效性;冲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以下简称《原理》课)是当前我国高校本科生的必修共公理论课,该课程开设的主要目的是向学生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当代大学生了解我国现行的一系列政策制度的理论基础并树立远大的理想目标,为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努力奋斗。但在当前的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师不好教、学生不相信的尴尬局面。《原理》课教学缺乏实效性是当前高校普遍存在的一个不争事实。

2006年教学改革后,我国理论界对于《原理》课教学的研究也不少,对其教学缺乏实效性的现状也大多认同,但多数学者着重从课程的教学方法、教学设计方面去探寻原因,提出的改进措施多偏向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笔者认为,《原理》课的教学形式固然重要,但内容才是根本,当前《原理》课缺乏实效性更深层次的原因还是因为理论与现实的冲突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答,理论与社会现实在某些方面存在反差,使学生并不能从心底里产生认同,所以《原理》课缺乏实效性也就难免了。

一、《原理》课中理论与现实冲突的具体表现

《原理》课主要阐述马克思主义中关于自然、社会、思维三大领域的普遍发展规律、阐述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作为普遍规律,它并不针对具体的社会现实问题做出解答,而只是提供指导,其中的一些原理,如果老师不能很好的理解并结合现实问题进行科学的解答,就会让学生对于理论和现实之间的冲突产生困惑,进而产生疑问以至于不相信这一理论。在《原理》课中,理论与现实的冲突主要有以下表现: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的政治性与科学性之间的冲突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意识形态属于上层建筑,是为与之相适应的经济基础服务的,任何国家意识形态的宣传都是带有阶级性、是为维护特定的政权统治而服务的。国家性质的不同决定了主导意识形态的不同,就如资本主义国家的主导意识形态是以反映和维护大资产阶级利益为核心价值的,而社会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则是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相适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意识形态,是维护和反映广大无产者的利益的,两者具有本质的区别。因此意识形态的宣传在任何时代和国家都是带有阶级性、政治性,是为一定的政权服务的。我国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当然也脱离不了政治性,如果把握不好政治宣传和理论科学性之间的“度”,难免会产生冲突。在《原理》课的讲授中,我们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科学的理论,学生往往会提出这样的质疑:“马克思主义作为我国主导的意识形态,是无产阶级价值观的具体体现,是站在特定阶级角度来宣扬的一种理论,我们从小到大都接受这样的政治宣传,那么这样的理论带着无产阶级的价值取向、阶级倾向,难免会影响该理论的科学性和真理性,那么马克思主义理论还是科学的吗?”对于这样的问题,如果不作解答,学生一定认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的解释也不过是出于政治目的的需要。因此在《原理》课讲解到“真理”部分时,教师必须对真理的客观性和主体性做一个深入的解释,不能回避这一问题,才能真正解答学生心中的疑惑。

(二)阶级斗争理论与当前中国建构和谐社会之间的冲突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阶级斗争理论也是一个重要的内容,阶级斗争、阶级冲突被认为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在当前的中国,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某种条件下还有可能激化。今天我们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像过去那样夸大不同社会阶层、阶级之间的对立了,似乎阶级斗争已经离我们远去,我们今天更多强调它们之间的和谐共处、利益共赢,并把各个阶层都看作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分子,其中也包括私营业主。学生由此会提出质疑:“今天我们构建和谐社会还需要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吗?阶级斗争还是推动中国社会形态转变的直接动力吗?私营业主属于资产阶级吗?当前中国的工人阶级和私营业主之间是否存在阶级对立的关系?随着贫富差距的扩大,中国未来是否最终会把私营业主当做资产阶级进行清除?”这一系列疑问都源自理论与现实的冲突,这就需要教师对阶级斗争的理论作出更详尽的解释,将阶级斗争的表现与特定历史时期相结合,作出清楚的解答。

(三)集体主义价值观与市场经济中追求个人利益合理性之间的冲突

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所崇尚的个人主义不同,我们社会主义更提倡以整体利益、集体主义为重,即便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也提倡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要服从整体利益、暂时利益要服从长远利益的原则。而在现实的市场经济中,合理合法的追求个人利益在市场中是被允许和鼓励的,甚至在现实生活中市场经济中获利较多的人往往也被当作成功的典范或偶像为人们所推崇。学生由此难免会产生一种困惑:“在现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到底追求个人利益与集体主义价值观是不是相冲突的?应该如何解释这些社会现象、看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呢?”教师如果对这一问题不从市场机制的运作、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角度作出合理的解答,学生会认为理论与现实是背离的。

(四)剩余价值理论中的“剥削”问题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生产要素分配合理性之间的冲突

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部分,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生产的分析批判了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生产剥削的本质,他把当年资本家凭借资本获得剩余价值的行为称为是“剥削”。在当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由于多种经济成分的同时并存,特别是大量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使得按劳分配之外的多种分配方式特别是按生产要素分配也是大量存在的,理论与现实的冲突于是产生:我们批判资本主义是剥削制度,那为什么对社会主义中的按生产要素分配现象却不批判呢?学生对这一现象普遍存在疑问:“在今天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允许按生产要素分配,是不是意味着今天的中国大量存在剥削现象?社会主义的本质不是要消灭剥削吗?为什么现在的市场经济似乎还在鼓励剥削,私营企业是具有剥削性质的企业吗?有雇佣关系就存在“剥削”吗?为什么我们还鼓励私营企业的发展呢?”这一系列的疑问如果教师避而不答会让学生认为我国是打着社会主义的幌子走资本主义的道路,并认为剩余价值理论不过是因为当时无产阶级斗争的需要而产生的,在今天并不具有理论指导意义,是过时的理论。所以教师有必要对马克思当年所指称的“剥削”作出历史的分析,对今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剥削”的新含义作出科学的定义,并从市场经济理论的角度对当前私营企业是否存在剥削以及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合理性作出科学解答。

(五)“两个必然”与当今资本主义发展现实的冲突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通过对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产生、发展及其相互斗争过程的分析,论证了“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简称“两个必然”)这一重要结论。这一思想是基于对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的科学认识而产生的。在接触这一思想时,许多学生难免会做一个横向的、简单的比较,认为这样的一个论断是不符合现实的,因为上一个世纪80年代末,世界上第一个和第一批社会主义国家从政治地图上归于消失,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共产主义实践遭受了最大的挫折和失败,当前仅存的几个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经济、文化落后,不及当前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面对这样的理论与现实的冲突,学生难免质疑这一论断。对待这样的疑问,就需要老师从社会主义发展的曲折性和阶段性、当前中国对世界经济的稳定作用、制度的优越性、西方资本主义资本积累的掠夺性与暴力性等方面作全面、科学、历史的解答。

(六)无产阶级政党理论与当前党内腐败问题之间的冲突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强调共产党具有先进性,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尤其强调共产党的先进性最根本的是它能走在时代的前列、并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唯物史观中,“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一个重要的观点,这也成为了无产阶级政党提出“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的理论基础。但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党内的腐败现象层出不穷,严重侵害群众利益的事件也时有发生,虽然惩治腐败的工作一直也在进行,但却收效甚微。理论与社会现实存在反差,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要对无产阶级政党的先进性产生质疑,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质疑。教师就需要从政党制度、监督制度等方面对这一现象进行客观的评价而不是回避。

(七)社会主义优越性与当前群众总结的“社会二十多现象”的冲突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社会主义作为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具有资本主义所不具有的优越性,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等等都是优越性的具体表现。随着中国市场化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各种社会矛盾也逐渐显现,2012年第38期《中国经济周刊》中,刊发了中国国务院参事任玉岭的《社会管理创新一定要立足于幸福百姓》一文,文中指出了当前中国由于收入差距拉大和严重腐败现象,社会稳定和谐受到冲击,社会阶层分化严重和社会乱象百出。有群众议论说社会上有“二十多”:交通事故多、诈骗绑架多、偷盗抢劫多、拐卖妇女儿童多、工伤与职业病多、卖淫嫖娼多、赌博行为多、行贿腐败多、买官卖官多、制假售假多、食品安全问题多、住房困难多、残疾人群多、讨钱要饭多、留守儿童多、孤寡老人多、“四二一”家庭多、无业可就多、低收入人群多、群体事件多。面对这些社会乱象和社会评论,高校学生必然也会提出疑问:“社会主义具有优越性,但为什么还会出现这么多的社会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必须要用动态和发展的眼光来向学生解释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与西方资本主义制度优劣的比较应当是一种长期的战略性对比,而不是某个短期阶段相对比,同时也要把社会主义的建设作为一个不断自我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来讲解。

二、科学解答理论与现实的冲突问题是上好《原理》课的关键

(一)在实践中发展的理论才具有生命力

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理论,是在不断地修正、补充、丰富中来体现的。作为科学的理论必须具有现实性、客观性,能够回答、解决或指导现实问题,如果仍然固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在特定历史时期所作的个别结论,那就不会有毛泽东思想,不会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没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的结合,就不会有中国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所以《原理》课的讲授也要不断地与时俱进,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不断变化了的社会现实、社会问题相结合,面对冲突,答疑解惑,教学相长,使《原理》课焕发生机,更具吸引力。

(二)当代大学生最关注现实问题

没有人喜欢大而空的理论,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当代大学生能够随时浏览最新的资讯,关注现实、关注生活、关注理论本身的现实性是当代大学生学习的特点,他们热爱祖国、关心祖国,与老一辈人相比他们更具理性、创造性与批判性。在理论课的学习中,授课教师如果只会照本宣科,脱离社会现实,那只能引起学生的反感,丝毫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所以在社会现实问题的解答和讨论中来进行《原理》课的讲授一定会深受欢迎,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理论与现实的冲突得不到正确解答是造成《原理》课缺乏实效性的重要原因

在《原理》的讲授中,教师过多讲授基本原理,而缺少与社会现实问题的结合,特别是对理论与现实产生冲突的问题没有很好的为学生答疑解惑,难免给学生造成理论与现实脱节的印象,导致学习兴趣不浓,授课缺乏实效性。所以理论与现实的不一致必须得到解答,对于社会问题勇于直面而不是回避才是上好《原理》课的关键,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赢得广大学生认同的关键。

三、结语

客观评价并科学解答理论与现实的冲突问题是每一个教授《原理》课的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不可回避的,这也是上好这门课的关键。在具体的讲授过程中教师必须牢牢把握方向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和客观性原则,正视而不是回避理论与现实之间的冲突问题,科学解答学生产生质疑的关键性问题,使学生从心底里理解、认同马克思主义,树立科学价值观,最终从根本上解决《原理》课缺乏实效性的问题,达到教学的目的。

基金项目:2013年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中理论与现实的冲突研究”(13SZK015);2013年贵州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中的现实冲突研究”(JG2013127);2012年度“贵州大学重点课程”项目。

猜你喜欢

冲突实效性
“主讲主问主评”工作法:提升党课教育吸引力实效性
利用微视频提高小学美术教学实效性的实践与研究
耶路撒冷爆发大规模冲突
回避冲突不如直面冲突
精梳巧练 理性分析——提升小学数学复习课实效性的教学策略
冲突管理
优化作业设计 提升数学教学的实效性
全面冲突管理的构建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