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安王祎传小考
2014-11-11郑红翔
郑红翔
[摘 要]信安王李祎在唐朝宗室里是个重要人物,他是太宗子吴王恪之孙,开元时期在唐北部对外军事上起过重要的作用,历任多种要职,地位不可小视,但两唐书只是将其附于太宗诸子传吴王恪后,且记事简略,不得窥其全貌。本文拟结合更多史料,更全面地勾勒出这一重要人物的事迹,并结合当时政治形式加以分析。
[关键词]唐朝;信安王;信安郡;王祎
信安王李祎为太宗子吴王恪之孙,开元时期在唐北部对外军事上起过重要的作用,历任左金吾卫大将军、河北道副元帅(河北道行军副大总管)、河东副元帅、朔方节度副大使、礼部尚书、以功加开府仪同三司、兵部尚书、朔方节度使、河东节度使、河东河北行军副大总管、太子少师、太子太师等职。虽为皇室偏支,其地位却不可小视,而两唐书只是将其附于太宗诸子传吴王恪后,且记事简略,不得窥其全貌。本文拟结合更多史料,更全面地勾勒出这一重要人物的事迹,并结合当时政治形式加以分析。
李祎,太宗第三子吴王恪之孙。祎父琨为恪第三子1,则天朝有能名,但仅历淄、卫、宋、郑、梁、幽六州刺史。长安二年卒官,赠司卫卿。神龙初,赠张掖郡王。但开元十七年,却“以子祎贵,赠工部尚书,追封吴王。”(2)可见祎在开元时之贵。
我们以旧传为其蓝本,兹截取部分如下:
祎少有志尚,事母甚谨,抚弟祗等以友爱称。景龙四年,为太子仆,兼徐州别驾,加银青光禄大夫。少继江王嚣后,封为嗣江王。景云元年,复为德、蔡、衢等州刺史。开元后,累转蜀、濮等州刺史。政号清严,人吏畏而服之。渐见委任,入为光禄卿,迁将作大匠。丁母忧去官,起复授瀛州刺史。又上表固请终制,许之。十二年,改封信安郡王。十五年,服除,拜左金吾卫大将军、朔方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兼摄御史大夫。寻迁礼部尚书,仍充朔方军节度使。…祎以功加开府仪同三司,兼关内支度、营田等使,兼采访处置使,仍与二子官。…二十二年,迁兵部尚书,入为朔方节度大使。久之,坐事出为衢州刺史。俄历滑、怀二州刺史。天宝初,拜太子少师,以年老仍听致仕。二年,迁太子太师,制出,病薨,年八十余。
按,江王嚣,太宗第十一子也,贞观五年受封,六年薨。当时太宗年33,后来成为的高宗也即太宗第九子李治4岁,嚣应是夭折无疑。旧书“神龙初,以吴王恪孙朗陵王玮子礻俞为嗣蜀王。”(3)礻玄,本名礻俞(4)。同样,《册府元龟》第二八四卷宗室部(二十三)承袭第三记“江殇王嚣,太宗子,贞观六年薨,以吴王恪孙玄为嗣江王。景龙四年,以吴王孙祎继江王嚣后。”(5)对比两唐书宗室传,此“玄”即为“礻玄”。则江王薨,神龙初以吴王恪另一孙李礻玄继嗣,而晚至景龙四年才以祎嗣江王,那么礻玄出继蜀王愔大致也在此前不久,盖吴王恪被诛后其子孙并受牵连,蜀王愔与恪同母,也曾“坐与恪谋逆,黜为庶人”,直至中宗后前代矛盾趋于淡化,才得以让子孙继嗣别王爵位。
《新唐书》传文开篇有“事继母谨”,《册府元龟》卷第二百六十七宗室部(六)孝行“事继母甚谨”(6),其事之甚谨的应为继母,孝行可知。至于景云元年的诸州刺史职,《册府元龟》记“衢州”为“卫州”,后“坐事出为衢州刺史”(7)。
《旧唐书》卷八玄宗上:十二年“嗣江王祎降为信安郡王”,“祎等并自神龙之后外继为王,以瓘利泽王之封,尽令归宗改封焉。”改封确是降封,但后来所见史料多称其为“信安王”,《资治通鉴》出现的全是“信安王”,只有《新唐书》用“信安郡王”稍多,但又杂用“信安王”。是否李祎后又由信安郡王改封为信安王了呢?但检诸史料,没有发现相应记载。按《资治通鉴》出现“信安王祎”记载的是玄宗开元十五年及以后的事。时间再近一些,《册府元龟》帝王部崇祭祀第二:“(开元)十二年十一月庚午,幸东都,…丙寅,至华州,命刺史徐知仁与信安王祎勒石于华岳祠南之通衢,帝亲制其文。”(8)同书帝王部文学:“十二年十一月,幸东都。至华州,命刺史徐知仁与信安王祎勒石于华岳祠南之通衢,帝亲制其文。”(9)《旧唐书》卷八玄宗上有同样的时间“(开元十二年)冬十一月庚申,幸东都,至华阴,上制岳庙文,勒之于石,立于祠南之道周。”勒石于华岳祠南应是李祎改封为信安郡王后不久,这时已称其为“信安王祎”了。但《册府元龟》帝王部慰劳:“(玄宗开元)十六年二月乙未,令朔方节度副大使、左金吾大将军、信安郡王祎宣慰岭南。”(10)帝王部延赏第二记:“二十四年正月,敕诸道采访使、信安郡王祎嗣鲁王道坚、牛仙客、宋询、刘日正、班景倩、唐昭各次一子官,赏其巡察之劳也。”(11)同书总录部寿考:“信安郡王祎天宝二年十月薨,年八十余。玄宗闻而痛惜者久之。”(12)又似其封一直为信安郡王。时间向前推,在开元十二年改封之前也出现了“信安郡王”的称呼,《册府元龟》帝王部褒功第二“十年十一月景申,朔方军节度大使、兵部尚书、信安郡王祎破突厥”(13)。该条记载应是撰写者根据开元十二改封郡王后李祎长期拥有的爵位所记。检《唐大诏令集》卷三十八封郡王条下有《嗣江王祎封郡王制》,除郡王官下有两条:《信安郡王祎华州刺史制》《信安王祎太子太师制》(14),《文苑英华》卷四〇三,《授信安王祎太子太师制》与《唐大诏令集》同。(15)既然是附于除郡王官下,则生前拥有的爵位应主要是郡王,且“太子太师”一职乃其晚年所授,疑其晚年或去世时被赠爵为王。史料称“信安王”,间称“信安郡王”,可能是有些直接以最后封爵为准叙其事迹,而有的则用了事件发生时李祎所任的“郡王”爵。
丁母忧,而十五年得服除,则其应于开元十二年后开始丁忧。服除后,他便走上军事长官之路,且越发显贵。
李祎主要的军事经历为讨奚、契丹和防守突厥、吐蕃。而其一生最重要的职位是担任朔方节度使。自秦汉以降,东起今山海关、西至今甘肃嘉峪关就成为中原王朝的主要军事防线。唐王朝的东北、西北更是国防的重心。从国防区域的军事力量配备上看,西北、东北二区远远强过东南、西南二区。(16)加上“李唐承袭宇文泰‘关中本位政策,全国重心本在西北一隅,而吐蕃强盛延及二百年之久。故当唐代中国极盛之时,已不能不于东北方面采取维持现状之消极策略(见下论高丽事节),而竭全国之武力财力积极进取,以开拓西方边境,统治中亚细亚,藉保关陇之安全为国策也。”(17)所以朔方节度使之任可见李祎地位之重要。
之后李祎又因军功加开府仪同三司,历迁兵部尚书等职,可谓仕途显达。
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故连州司马武攸望之子温眘,坐交通权贵,杖死。乙丑,朔方、河东节度使信安王祎贬衢州刺史,广武王承宏贬房州别驾,泾州刺史薛自劝贬澧州别驾;皆坐与温眘交游故也。辛未,蒲州刺史王琚贬通州刺史;坐与祎交书也。”(18)可见传中“久之,坐事出为衢州刺史”应为开元二十四年事。可见,玄宗对武氏和宗室的的防范,就连与祎交书的蒲州刺史王琚也被贬。
天宝年间拜为太子少师,因年老致仕,天宝二年迁太子太师并于该年病逝,享年八十余。传称“上闻而痛惜者久之”,其在皇帝心中地位之高,可推知李祎在玄宗朝的重要性。盖祎为皇室偏支,不为玄宗所忌,而其本身也有出众的才华,从而得以从众多偏支宗室中脱颖而出。
参考文献:
[1]《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75年。
[2]《新唐书》,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75年。
[3]《册府元龟》,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60年。
[4]《唐大诏令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
[5]《文苑英华》,北京:中华书局,1966年.
[6]《资治通鉴》,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56年。
[7]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
[8]李文才《论唐代河西、陇右、朔方三节度使的军事地位及其成因》,《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5月第41卷第3期
注释:
(1)《旧唐书》卷一百一十二,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75年,3342页。
(2)《旧唐书》卷七十六,2651页;《新唐书》卷八十,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75年,3567页。
(3)《旧唐书》卷七十六,2659页。
(4)同上,2651页。
(5)-(13)《册府元龟》参见有关卷页。
(14)《唐大诏令集》卷三十八,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分别在171页,173页,174页
(15)《文苑英华》卷四〇三,北京:中华书局,1966年,2043页。
(16)李文才《论唐代河西、陇右、朔方三节度使的军事地位及其成因》,《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5月第41卷第3期,85页。
(17)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326-327页。
(18)《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四,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56年,6817-681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