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新媒体技术面临的挑战及发展之路

2014-11-07杨晓晨

科技资讯 2014年9期
关键词:网络反腐新媒体

杨晓晨

摘 要:新媒体时代来临,传统媒介正经历着轰轰烈烈的技术革命,新的媒介形式不断涌现,大众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伴随着媒介技术的进步,展示着日益显著的改变。反腐活动,在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时代,被赋予传统反腐手段无可比拟的优势。网络曝光成为如今群众参与、打击贪腐官员最为直观有力的“武装力量”。网络反腐成效的日益凸显表明,历史上曾闻名一时的“扒粪运动”在新媒体范围内卷土重来。然而,新“扒粪运动”在收效显著的同时,一些缺陷问题也逐渐凸显。本文通过比较传统和新媒体情境下的“扒粪运动”概括出新“扒粪运动”的时代特征,并分析新媒体“扒粪运动”目前面临的挑战,以及尝试探讨其未来的合理发展之路。

关键词:网络反腐 扒粪运动 新媒体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3(c)-0217-02

1 “扒粪运动”的新表达

20世纪初,美国新闻界中以杂志为主体掀起了一股揭露丑闻、谴责腐败、呼唤正义与良心的社会运动,这就是著名的“扒粪运动”。在西方各资本主义国家三权鼎立的权力框架中,媒体、公众试听成为除行政权、立法权和司法权三大政治权利之外的第四种力量。这场运动中此起彼伏的黑幕揭发行为在美国历史上掀起了一次巨大的浪潮,被视为第四权利的重要体现。此后,记者地位被再次巩固。“扒粪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对美国社会空气的净化起到了非常巨大而正面的影响,向人们展示新闻报道的真正力量,在美国新闻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然而,随着一战的临近,民众的注意力开始集中在欧洲战场,“扒粪运动”逐渐衰落。

2013年两会期间,新华网发布了两会网民关注的“五个热点话题”“网络反腐”成为其中一个热门话题。从“微笑下台”的陕西“表哥”到一系列不雅视频曝光的重庆官员,网络已成为贪腐案件的重要打击力量,网络反腐成为“秒杀贪官”的有力平台。这场在中国网络空间中正在兴起的舆论反腐运动,可以被称为新“扒粪运动”。一大堆“背后的丑恶”和“徒有其表的权力”被广大网民揭露和曝光,新媒体技术使网络“扒粪”成为社会监督的力量核心,丰富了传统的监督形式,并将对贪腐问题治理、社会稳定发展产生积极长远的影响。

2 新“扒粪运动”的媒介特征

2013年7月17号,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32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91亿,半年共计新增网民2656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4.1%,网民总数已经超过总人口数的1/3。”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进步,网民群体日益增长,网络功能逐渐完善,其社会影响力和辐射面也越来越广,这些特征使得网络媒介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新“扒粪运动”就是在这种新媒介环境下应运而生的网络反腐行为。相比于传统意义的“扒粪”来说,这里的“粪”依旧坚守原有的打击对象——官员的贪腐行为,革新的主要表现是“扒”,即网络及基于网络技术衍生出的各类媒介渠道成为反腐的主要手段,这样的改变使新“扒粪运动”不可避免地融合了传统与新媒体形式各自的鲜明特征。2013年,网络反腐手段作为群众监督的主要选择被体现得更加明显。新华网一项“你最愿意用什么渠道参与反腐”的调查显示:高达75%的受访者选择利用网络曝光,而选择通过信访、审计等官方渠道的不足10%。与传统媒介平台中的“扒粪运动”相比,网络媒介为使用者提供了无可比拟的参与条件,使网民群体对公共事务的参与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在他们看来借助于网络进行“扒粪”相对便捷,同时,网络环境的匿名性还可以保护举报人的安全。如今,仅仅通过微博发表、论坛发帖就能举报贪官,“有图有真相”的网络举报还能在广泛的传播过程中,更为直观迅速地形成较为统一的网络民意和社会影响力。

网络媒介一方面为公共事务的探讨提供的开阔的空间;另一方面也为公共意见的表达和交流提供了舆论平台,在这里,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信息传播渠道中的重要部分和意见表达的主体。新“扒粪运动”将反腐的话语权完全给予广大的受众,将权力曝光在公共的舆论视野中。“扒粪者”是“扒粪运动”中罗斯福总统对于当时那些撰写揭露新闻的记者的代称。而当今时代,“扒粪者”的范围局限性越来越小,除媒体记者之外,广大网民成为了“扒粪”的主力军。这一点尤其体现在以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平台。据统计,目前我国手机微博的使用规模已经超过5亿。关注、被关注、转发、点名等微博功能给与受众在传播过程中无可比拟的主动地位和决定权力,这对于新“扒粪运动”的参与者来说,是最有力的技术保障。

3 新“扒粪运动”目前面临的挑战

新“扒粪运动”在收效显著的同时,一些缺陷问题也逐渐凸显。从当前案例来看,参与反腐的网民数量可观,但素质良莠不齐,网络谣言、网络暴力等现象时有发生。在网络环境下,虚假或不良信息极易被迅速传播,并充斥整个信息空间,公众的价值观很容易受到消极的煽动和引导,进而形成不理智的反腐行为。网络“扒粪”暴露出的漏洞不仅使公民的合法权利造成侵害,亦显示着新媒体的反腐之路依旧面临挑战。

3.1 网络谣言与虚假信息发布

2013年6月2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了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3)》。《报告》指出:在近一年的100件微博热点舆情案例中,事件中出现谣言的比例超过1/3。以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具有交互强传播快、低门槛易操作的平民化优势,已成为当今社会中最活跃的舆论平台。然而,仅仅百余字的迷你信息在担负反腐重任的同时,也为各种谣言和不良信息的传播提供了可能性,论其产生数量和传播速度可谓惊人,对网络和现实社会造成极大危害。

3.2 受众理性缺失与盲目跟风

网络受众理性思维的缺失也是新“扒粪运动”的一大诟病,这表现在认知能力、文化水平以及盲目的从众心理。尽管网络媒介为公众的舆论监督增添了力量,但事实上,在没有一个严谨规范的制度保证下,网络根本无法保证监督作用充分发挥。网络用户认知能力和文化水平的差异导致舆论观点产生分歧,这种矛盾一旦无法从理性的角度得以解决,会更加激化。互联网上,受众对公共事务的态度往往取决于先入为主的“权威方”观点,盲目的从众性使越来越多的人对这个观点加以附和。网络上的反腐行为,有些是出于大义,而有的可能仅因泄愤。一些不明真相的“乌合之众”,盲目跟风,不管内容是否属实,大量转发评论,增加了社会及政府机关的舆论压力,迫使检察机关不得不出面调查,结果却常是子虚乌有。而且,声势浩大的网络错误舆论将给无辜的被举报人带来难以预估的伤害。endprint

3.3 网络语言泛娱乐化

美国学者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写道:“现实社会的一切公众话语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的成为娱乐的附庸。”反腐本应是件严肃的工作,传统形式上的反腐活动总是笼罩着一层肃穆、神秘的外衣。而当“扒粪运动”的战场被搬上了网络,反腐活动变得平常且高调,有的甚至充满戏谑和乐趣。如今的网络反腐新闻中充斥着不少“情妇”“包养”“艳照”等重口味的字眼,以博得更多的关注点,因官员个人的作风问题而“被下马”是网络反腐最常规的形式。对于参与反腐的网络“扒粪者”而言,娱乐成为了一个相当重要的需求,在这种心理作祟下,“扒粪运动”会出现主题偏差,主次不清的问题。

3.4 当事人个人权利被忽视

新“扒粪运动”的主要力量来源于网民的揭露行为,但相关事件中监控视频资料任意上网所引发的监督权与隐私权的冲突,值得深入思考。我国法律规定,调用监控视频资料必须依据法定程序。然而在网络平台中,公众参与并不需要特殊的技术支持,也不必经过提前审核,完全依靠发布者的自觉意愿,他们在信息的发布上被给与相当大的自由,导致出现任意将他人的隐私曝光于公的现象屡屡发生。网络揭露的对象主要是政府官员或公共人物,而前文中提到民间所揭露出的事件多集中在个人作风问题,一旦揭露情况不属实,当事人的名誉将受到极大的侵犯。即使情况属实,如重庆“开房门”事件,视频等证据细节在网络的公布,也已构成对当事人隐私权等合法权益的侵犯。一旦真实身份曝光,这些女性就需要承受舆论的压力和旁人的指点。

4 新“扒粪运动”未来发展的探究

“扒粪运动”在美国历史上曾留下光辉的一笔,然而最终没能抵过时间的检验,若干年之后还是无疾而终。上文中提到,新“扒粪运动”在丰富公众监督形式、提高反腐倡廉效率的同时,亦存在诸多缺陷。如何使这场“揭露社会丑恶行为”的舆论监督运动在我国的新媒体平台上走得更远,下面从三个方面探讨新“扒粪运动”未来发展的方向和对策。

4.1 完善法律制度,政府积极引导

美国“扒粪运动”轰轰烈烈的十年间,前后出现了2000多篇揭露实业界丑闻的文章。在社会舆论压力下,各种立法如潮水般涌来,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力遏制了腐败的滋生,迅速缓解了已成剑拔弩张之势的社会矛盾。截至目前,我国已经出台了一系列反腐措施方面的法律依据,但是大量问题依旧存在,尤其是网络反腐法律化程度仍然很低,法律系统的有待完善是制约新“扒粪运动”前行的关键因素。因此,我国应积极出台关于新媒体时代下反腐行为的专项法律,为新“扒粪”提供法律依据。

除此之外,需要政府部门转变思想观念,以开放宽容、平等互信的态度对待和引导新媒体时代的“扒粪运动”。在新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得到飞跃式的加速,大众能在很短的时间之内接受海量的反腐信息。如果政府及相关部门无法在这些敏感话题公开的第一时间跟进并发声,话语的主导权就难免会被一些网络谣言所占领,反腐就失去了价值。同时,加强政府信息的公开化、透明化,不要用沉默、敷衍来面对公众对于权力运作的质疑,只有及时公开才能为群众提供正确、全面的信息,为公众监督提供开阔的平台。

4.2 优化网络环境,重建媒体“把关人”职责

新“扒粪运动”的平台是互联网,在强调个性的网络环境中,传统媒介所提供的“把关”作用被削弱。空间的自由和开放是公众实施舆论监督事所追求的,但同时也是造成舆论混乱的原因,因此,网络媒介需要重新建立权威的舆论力量,优化网络环境。在传统媒介的传播活动中,传媒的“把关”是一个多环节、有组织的过程,其中虽然也有记者、编辑个人的活动,但在媒介内部控制机制的作用下,把关过程及其结果在总体上是传播组织的立场和方针的体现。这种把关的理论有两个特点:其一,受到各种社会因素和权力的制约,把关的多为一种组织行为;其二,把关的主体多为大众媒介内部的工作人员。而在网络公共领域中,随着话语权的广泛化,“把关”的外延发生了变化。一方面,参与传播的把关人不仅仅有具备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媒介组织,普通个人也在一定程度上担任了把关人的角色。因此,在网络反腐过程中,要重视公共舆论中意见领袖的作用。虽然网络赋予了普通大众平等的话语权,但他们之中大多数人,只是扮演了传播部分信息或为话题造势的角色,在影响力等方面,他们与意见领袖的高度相差甚远,真正的传播话语权仍在少数个体手中。另一方面,重视依托传统媒体而建立起来的一些网站,如:新华网、人民网,这些网站最大的特色在于政府掌握了信息资源发布的绝大优势,享有较高权威度和可信度。政府不仅可以通过该平台与广大的网民进行交流与沟通,从而提高网络反腐效力,而且还能对虚假信息有效过滤,对网络谣言及时破除,确保信息源和信息处理权威。

4.3 提高公众的媒介素养,理性反腐

当年美国的“扒粪运动”激发了一代美国人的道德感和正义感,推动了美国社会的进步。如今,中国网络时代的“扒粪运动”为中国网民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参与途径和舆论平台。网络媒介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媒介形态,话语权被分散到了普通大众手中,公众在传播过程中的权利被放大,激发了他们的参与热情和兴趣。因此,在新“扒粪运动”中,公众对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理性参与反腐负有重要的责任。在传统的媒介形态中,也曾提到过要重视广大受众的控制功能,但是在那种单向被动的媒介形态中,公众责任仅仅被等同于社会监督的角色。新媒介出现以后,尤其是微博等自媒体的兴起,公众不仅扮演公共舆论平台的接受者,同时也是传播者,因此作为新媒介领域的“双面人”,公众的媒介素养逐渐被广泛重视。首先网络公众作为媒介信息的接受者,应该具备准确的信息分辨力和理解分析能力,在面对海量的“反腐”信息保持清醒的头脑,克服盲目性,择善而从,提高对虚假信息的免疫力,能够以理性的头脑参与反腐,从而营造一个良性发展的网络反腐环境。其次,网络公众作为新媒介形式的传播者,更要加强自身的媒介素养教育,提高公民的法律素养和社会意识,成为成熟、理性、有责任心的一员投入到新“扒粪运动”当中,做一名合格的新时代“扒粪者”。

参考文献

[1] 李良荣.西方新闻事业概论[M].2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2]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2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中文互联网数据资讯中心,http://www.199it.com/archives/132892.html,2013-7-17.

[3] 新华调查:2013年两会网民关注的“五个热点话题”[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lh/2013-03/01/c_114852299.html,2013-03-01.

[4] 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3)[M].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5] 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6] 张国平.网络揭丑与美国的“扒粪运动[J].新闻爱好者,2011(13):82-83.

[7]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2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31.endprint

猜你喜欢

网络反腐新媒体
人肉搜索与网络反腐“联姻”的原因分析
试析当代中国公民政治参与视域下的网络反腐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网络反腐渐成反腐倡廉新战场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
新招数化解新难题:新媒体环境下防止报道差错路径探析
谨防严肃的反腐变成网络狂欢
提升民间反腐网站的质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