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大学生主题教育的空间利用

2014-11-06魏强王娟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4年4期
关键词:主题教育大学生

魏强 王娟

摘 要:大学生主题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开展大学生主题教育,首要环节就是选择依托空间,而有效利用依托空间则是成功开展大学生主题教育的关键。有效利用主题教育依托空间,需要深度挖掘空间的意义元素,精心设计空间的文本表达,牢牢把握空间的新兴平台。

关键词:大学生; 主题教育; 空间利用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4)04-0126-04

大学生主题教育的空间利用,是主题教育实施者基于依托空间的选择,对空间因素深度加工,从而发挥空间最大效益的过程。选择主题教育的依托空间,是开展大学生主题教育活动的“前奏”,有效利用依托空间才是提升大学生主题教育实效的着力点。

一、深度挖掘空间的意义元素

空间的意义元素是空间的核心内容,大学生主题教育要利用依托空间,首先要挖掘其中的意义元素。脱离意义元素的深度挖掘,主题教育便只能“走马观花”,偏重空间的表现形式,忽视空间的思想内容,降低空间的利用效率,往往会降低甚至消解主题教育实效。因此,只有务实地解读主题教育依托空间的文本内容,深度挖掘依托空间的意义元素,才能更好地利用依托空间,实现教育对象、依托空间、教育主题多维互动和情境共融。为避免依托空间关涉教育主题意义元素的流失和泛化,大学生主题教育必须深度挖掘依托空间的意义元素,关键是要通过实地考察调研、占有背景资料、凝练思想内涵等过程,抓住主题突出的意义元素和特色鲜明的意义元素。

1.主题突出的意义元素

主题突出的意义元素,必然能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弘扬时代主旋律,引领社会发展方向,反映先进的文化内涵和思想内容。大学生主题教育依托的空间不同,意义元素同样不同,往往具有不同的教育主题。存在于依托空间反映教育主题的意义元素,往往需要主题教育实施者深度挖掘。例如,图书馆作为同学们借阅图书的场所,并不必然具有主题教育的意义或者凸显不同于普通图书馆的主题意义,但是,作为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的钱学森图书馆的建成,配合钱学森同志诞辰100周年,则具有非常突出的主题教育价值,尤其是对弘扬钱学森的爱国、奉献、求真、创新精神[1]具有重要意义。以钱学森图书馆建成开馆,对大学生开展主题教育为例,钱学森图书馆以钱学森的名字命名,并通过陈列与钱学森相关的书籍、信件、实物、影像等方式赋予这个依托空间极强的主题教育因素,并突出反映了钱学森的爱国、奉献、求真、创新精神。到钱学森图书馆开展大学生主题教育活动,就要深入挖掘反映钱学森精神的意义元素,开采其中丰富的教育因素,充分发挥这个意义空间思想教育、普及科学知识、培养优秀人才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挖掘教育空间主题突出的意义元素,关键在于捕捉特定空间的教育主题。钱学森图书馆凸显的主题是钱学森精神,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凸显的主题是井冈山精神,延安革命根据地凸显的主题是延安精神,奥林匹克运动会场地凸显的是奥运精神,世界博览会场地凸显的是世博精神……这些具有特定主题意义的空间总会或多或少涉及其他主题的意义元素,另外,同样的空间还可能呈现出多种意义元素,为避免次要意义元素“喧宾夺主”,主题教育实施者需要挖掘其中突出的主题元素,积极配合主题教育的开展。

2.特色鲜明的意义元素

空间中存在的特色鲜明的意义元素,是空间社会化、功能化和符号化的结果。“它们总是以一定的表象形式呈现在我们的面前,形成我们具体活动的环境……空间由此方式传达出一定的语义,表现出特定的政治、历史、文化蕴涵。”[2]不同的依托空间教育主题不同,教育主题表达同样会各有特色。即使表达相同教育主题的不同依托空间,因特色鲜明的意义元素也会有所不同。正如进入阅读空间一样,同样表达爱国主义主题,大学生既可以感受到直奔主题、豪迈洒脱的表达手法,又可以感受到婉转含蓄、形散神和的表达手法,还可以感受到沁人肺腑、激人奋进的表达手法……同样,大学生主题教育依托空间的文本“着色”也是形式多样,风格迥异,各具特色。特色鲜明的意义元素,总是能够通过别具一格的表现形式和独特的思想内容烘托空间的教育主题,给大学生留下极为深刻而难忘的印象。例如,2008年4月,团中央、全国学联在全国大学生中广泛开展“强国之路,青春使命”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了解改革开放30年来的伟大历史进程,迎接北京奥运会。尽管“强国之路,青春使命”的主题非常突出,然而,不同地方、不同高校、不同群体总会依托本地特点、学校特色和学生实际,以特色鲜明的意义元素来反映这个主题。这就需要挖掘主题教育依托空间中特色鲜明的意义元素。北京大学2008年毕业典礼校长致辞的主线是四川大地震,开学典礼被放在了刚刚举行完奥运乒乓球比赛的北大体育馆,这些安排激起了全体学生深深的家国天下情怀。[3]这些空间都具有特殊的思想素材和文化内涵,只有充分开采这些特色鲜明的意义元素,才能强化大学生主题教育。同样是红色主题教育,不同的依托空间,具有不同的意义元素。然而,不同的红色主题教育基地,总是有不同的历史事件、不同的历史过程、不同的历史素材、不同的布局设计等,往往具有独特的意义元素。只有深入挖掘不同空间支撑教育主题特色鲜明的思想素材和意义元素,才能以独特的育人资源抓住大学生的心灵,增强大学生主题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实效性。

二、精心设计空间的文本表达

主题教育依托空间的文本表现形式,影响着空间意义元素效用的发挥。适宜的表现形式能够助益意义元素效用的发挥,不适的空间表现形式则会降低甚至消解空间意义元素本身的效用。因此,要充分发挥主题教育空间的效益,需要精心设计依托空间文本内容的表现形式。

1.丰富形式中激活主题

大学生主题教育,可以将教育主题的思想内涵,通过依托空间意义元素生动多样的表达方式体现出来,做到吸引力强、实效性好。大学生主题教育的空间意义元素具有稳定性,然而,空间中意义元素的表现形式则可丰富多彩。单调的空间文本内容表达方式难免会造成大学生对教育主题的怠倦,难以激活和强化大学生对特定教育主题的情感体验。当前,大学生主题教育可供利用的空间资源非常丰富,然而对空间资源的利用仍有不足,重要原因就在于,主题教育实施者往往忽略丰富、完善和创新依托空间意义元素的表达方式,造成主题教育形式单一,难以调动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育部学习贯彻《关于加强爱国主义宣传教育的意见》的通知就指出:“学校的环境布置要精心设计,使学生处处受到爱国主义精神的感染。例如,教室、图书馆、实验室里,可以张贴反映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图表,悬挂著名的爱国历史人物、历代杰出的科学家、文学艺术家的画像以及有教育意义的名言录等。要运用当地生动的教材,如本地、本校的爱国主义光荣传统、英雄业绩、为国争光的先进人物、革命文物以及名胜古迹等等,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4]通过张贴图表、悬挂画像和名言录、挖掘本校爱国主义光荣传统等多种方式营造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空间,更加贴近大学生,更易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同样,“运用革命、历史文物进行教育的活动,要精心设计、周密组织,力求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可以结合重要节日、革命纪念日、国耻纪念日,组织参观、瞻仰、祭扫活动;在纪念设施、烈士陵园、遗址、遗迹等特定场所举行团队活动,请老战士、老干部、研究人员现场讲解……利用寒暑假举办革命传统教育‘冬令营、‘夏令营……结合参观、瞻仰,组织开展征文、演讲、主题会、专题讲座、知识竞赛等教育活动”[5]。利用革命遗迹开展大学生革命传统教育,同样可以采用参观、瞻仰、祭扫、聆听讲解等等形式,从而加强大学生民族精神、民族气节和革命人生观、道德观的教育,增强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历史责任感。利用主题教育的依托空间,既需深挖空间中的意义元素,又需通过丰富多彩、吸引力强的表达方式来激活主题,让大学生能够通过喜闻乐见的方式感受到教育主题的思想内涵,享受到主题教育的生动乐趣,强化主题教育的实际效果。

2.精致安排中强化效果

主题教育的依托空间,往往通过获得内容,才对大学生具有教育意义。“这些形式的种种内容只能通过其他的种种内容才能获得它们的命运的特殊性,空间依旧总是本身毫无作用的形式,现实的各种能量虽然表现在形式的种种变化里,但是,仅仅像语言表达思想过程那样,思想过程当然是在话语里进行,但是并非通过话语来进行。”[6]主题教育对依托空间的利用,重点是让大学生体会教育空间的文本内容。正如让大学生进入阅读空间体会文本话语的主题,需要对阅读文本的内容结构、话语表达、语言运用等方面需要精心设计一样,要让大学生领悟主题教育依托空间赋义的主题,同样需要主题教育实施者精致安排空间文本的内容结构、话语表达和思想素材。只有精心设置衬托教育主题的思想素材,才能充分体现空间文本的可读,发挥空间文本的实效。例如,西南财经大学积极构建富有特色的校园典礼体系,坚持挖掘教育内涵、凝练文化意蕴、注重寓教于情、强化全员育人。通过在典礼中融入承载文化内涵的符号和元素,精心布置典礼现场,将象征学校精神的校徽、校旗悬挂会场正中,学院寄语悬挂于会场四周,印有学院祝语、毕业生签名留言的展幕分列会场两侧,校园形象宣传片将学校各时期的标志性符号和重要历史场景逐一呈现,从而彰显富有学校特色的文化内涵。[7]典礼现场的精心布置,更加贴近大学生的日常生活,贴近大学生的思想实际,贴近大学生的精神需求,让大学生能够熟悉、热爱典礼现场的各种素材,并能够充分解读典礼现场各种素材表达的意义元素,这样,便能避免空间文本语义的生硬晦涩,更加容易达致教育对象与教育空间的充分共鸣,让大学生从精致设计的“一事一物”中体会到教育主题,强化大学生的“现场体验”,增强主题教育实效。

三、牢牢把握空间的新兴平台

随着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兴起和发展,出现了新兴的社会空间,即网络空间。科技革命化、信息社会化趋向日益明显,网络空间持续展开,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成为网络的“伴侣”,逐渐成为网络空间的漫步者、发言者、活跃者,并已成为网络空间的主要生活群体。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就明确指出:“要全面加强校园网的建设,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要利用校园网为大学生学习、生活提供服务,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不断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空间。要建设好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主题教育网站或网页,积极开展生动活泼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成网上网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8]因此,大学生主题教育要善于利用空间,必须主动进驻网络空间,牢牢把握空间的新兴平台,形成主题教育网上网下的最大合力。

1.网络空间的持续展开

2012年1月16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达5.13亿人,互联网普及率为38.3%。其中,网民中学生群体占最高比例,达到30.2%,20~29岁群体的互联网使用率持续最高,从2007年的48.3%逐步上升到2010年的72.9%,大专及以上学历人群中互联网使用率保持在93%以上,2010年为98.5%,2011年为96.1%,已经基本饱和。互联网普及率较2010年提升4个百分点,相比2007年以来平均每年6个百分点的提升,增长速度有所回落。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中国的的网站数在2011年下半年实现止跌,并快速回升。[9]当前,“80后”、“90后”的大学生群体是网民中规模巨大的群体,同样是互联网使用率最高的活跃分子。他们的生活空间逐渐从传统的现实世界延展到崭新的网络世界,生活空间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极大地影响着他们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和交往方式,逐渐形成大学生群体的虚拟社会。正如马克思所说:“社会——不管其形式如何——是什么呢?是人们交互活动的产物。”[10]虚拟社会同样是人们交互活动的产物,它并不能脱离现实社会,而总是根源于现实社会,是现实社会基于网络信息技术的空间延展,是人们借助特殊符号进行互动的产物。“虚拟社会同样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只不过人们交互作用的空间不是在物理空间,而是在互联网络所形成的虚拟空间,交互作用的方式不是人与人之间现实的直接作用的方式,而是一种以数字化符号间接交互作用的方式,即人与机或人—机—人的交互方式。”[11]这种通过“人—机—人”的交互方式形成的社会空间,给大学生提供一种自由表达、自主生活、平等交流的场所,受到众多大学生的青睐。网络互动的身份隐形和对话平等,让具有强烈独立意识、自主意识和平等意识的当代大学生能够彰显主体性的自我。被错误理解为义务式或灌输式的主题教育,似乎与网络空间生活者主体性的彰显相互矛盾,以致网络空间的主题教育不为可能,或者“网络德育是一个伪命题”。不可否认,网络确实让身体“隐遁”得以实现,但是道德教育或主题教育,并非要“绑架”道德和身体,身体“隐遁”的网络空间呼唤的是主体性道德,而非义务性道德。“网络空间可能会排斥为了某些道德之外的目的而行道德的伪善,而成就尊重道德本身的道德逻辑,网络不会驱逐道德,只会驱逐功利性的道德。网络空间是一个去除伪装的世界,在其中,一切都不再需要寻求假面,善变得纯净,恶变得赤裸,包括人的各种欲望和需要,都毫无顾忌地坦露在这里。”[12]正因为如此,不需要对网络空间和网络文化持过于悲观和失望的态度,而要积极适应网络空间的持续展开,以建设心态探寻开展主题教育的可能与路径。

2.教育因素的话语主导

无论是现实空间还是虚拟空间,承载现代文明的社会空间延展得多远,教育因素就能浸染得多远。社会空间,归根到底,总是现实社会中人们多元互动形成的社会场域。当前,大学生主题教育是主体性的教育,而非灌输式的教育,是围绕特定主题开展的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网络空间的出现,不是对抗和消解现实空间中的大学生主题教育,恰恰相反,是对主题教育的丰富和发展,因此,必须主动占领教育空间的新兴阵地。

依托网外空间培养积极的网络空间生活主体。网络空间生活者总是现实的个人,网外空间的重要教育内容就是要让大学生正确认识网络空间、正确对待网络文化,进行健康的网络生活。通过科学全面的网下教育,大学生成为积极的网络空间活跃分子,能有助于形成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我们承认网络空间与现实空间的根本不同,也承认现实生活中所形成的品质不可能完全迁移到网络空间之中,但我们同样不可否认真正的德性所具有的穿透力和持久性。”[13]积极的网络德性,能够助益健康网络环境的形成,这种积极德性需要依托网外空间的教育培养。

参考文献

[1] 马德秀.以钱学森精神为典范 推进核心价值建设[N].光明日报,2011-12-09(16).

[2] 童强.空间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51-152.

[3] 张彦,吕晨飞,杨俊峰.高校典礼活动的教育内涵与文化意蕴探析——以北京大学三大传统典礼改革为例[J].思想教育研究,2009(2):56.

[4][5] 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1978—2008)[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31,167.

[6] [德]盖奥尔格·西美尔.社会学:关于社会化形式的研究[M].林荣远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459-460.

[7] 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西南财经大学以特色校园典礼体系搭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平台[J].教育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简报,2011:946.

[8]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184.

[9]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http://www.cnnic.net.cn,2012年1月16日.

[10]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32.

[11] 曾令辉.虚拟社会人的发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8.

[12] 孙彩平,王贵劼.身体退隐的道德可能——与高德胜博士商榷[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7(3):3.

[13] 高德胜.身体退隐的道德后果——论网络世界中的身体、道德和教育[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7(2):10-11.

[责任编辑:成方哲]

猜你喜欢

主题教育大学生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增进大学生党员主题教育实效性之应然选择研究
“中国梦”哲学逻辑视域下高校开展“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理论与实践探索
高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融入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研究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幼儿园主题教育背景下的环境创设
新学期大学生网球装备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