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大学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教育的新探索

2014-11-06李丹迟海昇马旭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4年4期
关键词:理论体系大众化理论

李丹++迟海昇++马旭

摘 要:随着改革开放事业的深入发展,青年大学生面临祖国未来发展新的机遇与挑战,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践行者,在高校培养大学生崇高的思想道德修养,坚定的社会主义信仰完成社会主义事业的拼搏创新精神,是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对全体师生提出的重要而紧迫的政治任务。面对新时期的新要求,对大学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教育,成为现时期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现实要求。

关键词:大学生; 大众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4)04-0092-04

“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十七大对党和人民提出的重要而紧迫的时代课题,十八大党又向全体国民提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政治口号,要求全体人民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普及和宣传工作为己任,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学习和认知。青年大学生是统领时代发展进步的冲锋队,承载着引领祖国走向繁荣富强的光荣使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进步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的接续奋斗。因此,加强大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的诠释

在高校,要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大众化教育,首先应明晰其内涵,尤其要正确认识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的内在关联。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的分析与解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1]它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新的起点上追逐梦想,努力拼搏的思想武器;它是深化改革,实现小康梦想的科学行动指南。在中华民族的振兴征途中,其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向人们证实了其“生命的价值”,并得到了人民的广泛共识。因此,要最大程度地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大众化,使这一理论体系生生不息,永续传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是指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被广大人民理解→接受→认同→普及的过程。这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推进的过程。最终目的是要实现广大人民群众能够自觉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指导人民的生活实践,指导各行各业的生产实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的内涵进行解析,可分为两个层面,一是理论的大众化,二是群众的理论化。理论的大众化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理论在普及和推广过程中实现由晦涩走向通俗,由抽象走向简单,成为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能够被人民群众广泛接受的理论指南;群众的理论化是指广大人民群众能够自觉地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实践观点来认识和检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中提炼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科学理论,实现这一理论在人民群众中的普及和推广。这两个层面之间存在着辩证的逻辑关系,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2.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面向大学生的现实践行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教育中的一项基础性教育,它主要是通过宣传和解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在大学生头脑中形成社会主义主流思想文化,从而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教学的主渠道,通过专职教师的专业化培养,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教书、育人、铸魂的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即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实现与学生的理论实际相结合,并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转化为学生发展进步的精神力量。

高等院校是为国家培养专业人才的主要场所,其具备普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优势条件。青年大学生具有思想独立、善于思考、勇于创新的优秀品格,对其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大众化教育有益于祖国未来栋梁之才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有利于国家文化建设的长远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传播者和宣讲者,应做到将基本理论深入浅出,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传递给学生,使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的来龙去脉有正确的认识,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大众化的过程与学习和宣传党的基本路线结合起来,与学习和践行科学发展观结合起来,真正做到以理服人,通过宣传教育,帮助大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培养大学生为祖国繁荣昌盛而艰苦创业的精神,真正成为引领祖国走向繁荣富强的合格建设者。此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最具时代特色的马克思主义,作为以普及、宣传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为己任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必须进行教育方法创新和教育理念创新,在现实践行中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

二、对大学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大众化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我国在校大学生群体人数众多,对社会有着巨大的影响力。他们对社会主义理论起到推动、示范和引导的作用。在实践过程中,能够为社会提供有利于普及和宣传社会主义的舆论力量和文化条件,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大众化实践产生广泛的辐射和示范效应。因此,注重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大众化教育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

1.加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广泛认同力

意识形态作为“观念的上层建筑”,必然要反映特定阶级和社会集团的利益,并通过一定的话语来表达和诉求。不同的阶级和集团由于利益不同而形成了自己的不同话语表达和权力运用方式,但总是有一种占主导性的意识形态,发挥着导向作用。当前形势下,一些消极落后的思想、文化利用网络媒体广泛传播,致使高校的部分大学生出现思想困惑,信仰缺失,主流意识淡泊的现象,这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性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应着力培养当代大学生对各种新情况、新问题的应对能力,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指引中国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科学指南,是中国共产党科学执政的思想基础,从而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研究深入到意识形态的各个层面;同时,还要在实践中通过重塑话语主动权、扩大包容性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诸多理论形态的有机整合。大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境遇中不仅要从理论上确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更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强化社会主义主流思想文化统领其它社会思潮的话语权和主动权,提升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意识形态领域发挥影响作用的广泛认同力。

2.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现实需要

大学生作为未来国家建设的主力军,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当代大学生是伴随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一代,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党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如何培养人”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对大学生的未来培养旨意和方向制定了明确的目标。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有的放矢,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旨目标着手,在高校逐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普及活动,提高大学生的思想素养和文化水平,从而达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目的。针对当代多元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形成强烈冲击的紧迫形势,要求教育者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帮助他们正确的认识现实,辨识社会善恶、美丑。一方面着力提高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认知水平,以此培养其具备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理论品格。同时还要在生活中培养大学生具备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修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功实现提供人才保证。

3.帮助大学生抵御西方敌对势力渗透,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必要性

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的长期渗透已经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和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之后,渗透活动加剧,影响日益扩大,甚至直接冲击我国社会意识的主流形态、社会主义体制、执政党地位和一代人的价值取向。敌对势力的渗透,对青年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也构成了严重威胁,对高等院校进行人才培养的政治质量提出了严峻挑战。其渗透形式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不可小视,例如,西方敌对势力往往打出“民主”、“自由”、“人权”等这些国际社会认同、人们普遍能够接受的美丽字眼作招牌进行思想文化渗透;以民族、宗教这样一些各国均存在的属于历史范畴的敏感问题进行渗透;以西方现代文明和科技成果为包裹进行渗透。同时,互联网带来的信息全球化也为敌对势力渗透提供了便捷通畅的渠道。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又使渗透拥有了足够的空间。面对此种严峻形势,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大学生,帮助他们明辨是非,辨识真伪,坚定社主义理想信念,成为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应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要解析大学生关心关注的现实问题和意识深层的问题,帮大学生解疑释惑,澄清思想认识。主动地将反分裂反渗透的要求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全过程,有针对性地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的政治目标。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教育的可行路径探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是新时期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最紧迫的政治任务,为完成这一重任,要求全校师生从多层次、全方位积极努力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教育的可行路径。

1.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是高校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的核心

话语权,通俗的说就是说话权,即控制舆论的权力。话语权掌握在谁手中决定了社会舆论的走向。在当代社会思潮中,话语权指影响社会发展方向的能力。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所掌控,并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表现出其引导力、调控力。

它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主体地位的反映,同时又受制于国家的制度安排。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从根本上说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教育人民、动员人民的理论过程,也就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社会化和政治教化过程,其本质和核心是马克思主义政治教育。然而,当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陷入话语霸权泛化,远离生活世界,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集体失语等困境。工具理性日益膨胀的强势话语权使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者及其工作由于其不能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而面临被边缘化的风险。对于受教育者而言,思想政治理论课因为不能提供具体的实用技术,无法选择好的求职出路而遭到学生的漠视,甚至在教学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也面临着过于追求形式化、教条化、理想化而脱离与学生人生定位,未来发展休戚相关的现实生活的窘态。因此,必须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话语,根据时代变化和学生实际,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教育中的主导权和话语权,通过创新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方式,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与之积极互动,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有效提升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高校的普及与推广。

2.开展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是高校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的关键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传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理论的“第一课堂”,校园文化活动则被认为是对大学生具有独特吸引力的“第二课堂”,校园文化活动是一种包含学术、知识、团体、兴趣、个性等综合性于一体的活动,其目的是使学生从活动中受到教育和感化,并自觉的把积极的思想内化为自己的行动,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在校园文化活动中的育人功能。校园文化活动是大学生提高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在高校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应该注重把理论学习和与实践活动相结合。根据当前各个高校的现有条件和客观因素,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有效开展的校园文化活动概括起来可分为如下几个类别:第一,思想品德教育类,如开展党团学习培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征文等活动,其目的是通过具体活动的开展使大学生更好地接受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大学生对社会现实的正确辨识力。第二,特色学术文化类,如专家讲坛,学术沙龙,学术讲座等。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活动,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同时还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现自我,实现自身价值的平台,培养大学生对学术知识的理解力。第三,社会实践类,如社会调研,参观访问,三下乡活动,生产实践等。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相关的社会现实问题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活动,对大学生进行实践文化教育,使大学生能够更真实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融入社会,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和行动意识,以及对现实社会的实践力。第四,文艺体育类,如红歌会。文艺体育活动是校园文化活动中最具活力,最有感染力的活动形式。文艺演出或竞技表演是展露学生心智,培养学生性情的最好方式,红歌歌词的字里行间流露着对党和中华民族的热爱,通过红歌传唱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忠贞与党的热情和建设祖国的激情,培养大学生建设社会主义的决心、信心和持之以恒的毅力。

3.拓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是高校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的保证

伴随媒介运营理念的转变,网络对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的影响日趋明显,已成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方式。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网络更是其学习、生活、交流的重要工具。因此,要努力拓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利用网上党校,网上理论学习专题网站建设等形式,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大学生心目中的影响力和认同力。通过网络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的具体举措,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利用网络的开放性,实现大学生进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的热点问题、难点问题的公开探讨,相互交流,自觉形成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互助性教育的主阵地,有利于大学生对社会现实问题和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第二,利用网络的共享性,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相关资讯上传至网络,并通过分享和转载,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教育的辐射效应。第三,利用网络的即时性,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新研究成果能在第一时间得到宣传和交流。使大学生能够及时、便捷地了解国家的大政方针,纲领政要。有效实现利用网络普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目的。第四,利用网络的交互性,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行自我教育,相互学习;同时,借助网络的多媒体平台优势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相关视频资料发布到网上,帮助更多的大学生领悟和体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内涵与精神,使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更富生命力。

4.加强专业宣传队伍建设是高校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的前提

宣传队伍专业化是高校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的重要前提。在高校,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的本质在于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教育学生、引导提高学生。

这就需要建立一支在思想上、认知上、行动上高度一致的专业化宣传队伍。这支队伍的使命和职责就是指导大学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研究、宣传和教育。在当前,面对世界范围内的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如何从学生实践发展的需要出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进行准确的把握和运用,又结合新的实践,在回答和解决实际问题中推进理论创新;面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新矛盾、新困难,如何进行实事求是的有说服力的理论回答;面对社会不同层面特别是广大青年学生对现实问题的不解和困惑,如何进行有的放矢、通俗易懂的社会宣传……这些问题的正确认识和理解都迫切需要建设相对稳定的具有优秀的政治品格和较高的业务素质专业化宣传队伍。在高校,这支专业化宣传队伍主要是由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专职教师和高校辅导员组成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具有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具备较高、较专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水平;高校辅导员具有较好的思想政治修养,具备能够与学生密切联系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可以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社会认知。因此,实现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要注重专业化宣传队伍建设,使这支队伍能够做到深入学生内心、深入学生生活,及时掌握学生在实际学习中的新思想,新动态,进行理论宣传和教育;及时把握高校学生对现实理论的新期待,进行有针对性的释疑解惑,特别要实现把理论宣传与大学生的实际问题和困难联系起来,让高校学生从内心感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在他们身边、感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能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在争取大学生的理论信任和理论认同中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

[1]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庞 达]

猜你喜欢

理论体系大众化理论
新媒体技术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影响研究
新时期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路径研究
基于多元外在表征理论的高一氧化还原反应教学
“理论”与“实践”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盛满理论
构建图书馆知识服务理论体系的思考
英语语言学的理论体系与构建探讨
《文心雕龙》“通变”论主旨研究综述
大众化时代的内在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