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衍生的逻辑向度研究

2014-11-06徐俊峰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4年4期
关键词:核心价值公平正义社会主义

徐俊峰

摘 要:社会主义围绕公平正义的核心价值追求,沿着逻辑起点、逻辑内核、逻辑发散、逻辑升华的探索维度,衍生出二维逻辑路径与模式向度,一是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理论与绝对公平实践模式;二是社会主义流派的多维公平探索,设计了福利公平、分配正义、生态正义、性别公平等模式,升华建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模式,明晰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追求。尽管这些探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理清了“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应然部分、具有历史性和时代性”等理论观点,为我们正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完善公平正义的实践模式等提供了实践启示和借鉴。

关键词:社会主义; 公平正义; 核心价值; 衍生维度

中图分类号: 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4)04-0053-05

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追求,空想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流派等都为之孜孜不倦地探索,衍生了诸多有关公平正义的理论构思与模式设计。因此,系统回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问题的探索历程,能为我们理解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借鉴与启示。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问题探索的逻辑起点

空想社会主义围绕社会公平的价值理念,探索了有关公平正义问题的理论萌芽,设计了种种实现社会公平的模式,开拓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探索的逻辑起点。

1.公平正义是空想社会主义制度探索的动因

空想社会主义问题探索渊源于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公平,废除社会不公平实现人人平等是空想社会主义的美好向往。早期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摩莱里主张,“在理想的社会里,各行业的公民应拥有相同数量、质量、颜色的服装,住房要有相同的形状和面积,其它日用品也应该人人相同,每人一份”[1]。埃蒂亚耶纳·卡贝在《伊加利亚旅行记》中写道:“共和国是把食品平均地分配给全体人民,也就是说,任何一种食品如果是足够分配给所有的人,就每个人都可以得到相等的份额;如果数量只够分配给一部分居民,就根据情况按年、按月、按日轮流分配。因此,从我们视为最粗糙的食品直到我们称作最精细的食品,每个人都无区别地分到相等的一份。”[2]由此可知,早期空想社会主义的初衷就是由于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公平问题,公平正义是发起社会主义探索的根本缘由。

2.分配公平是空想社会主义制度建构的主题

空想社会主义者不仅设定了公平正义的逻辑探索起点,也建构了公平正义实现的路径,分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关键。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巴贝夫说:“要使这个民族的各个人之间没有任何差别的绝对的平等”,“福利必须让大家普遍享受,必须均等分配”。[3]魏特林说:“凡是仗着自己有较多的知识和技能而要求比别人多享受或少工作的人,他就是贵族。”[4]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人为代表的晚期空想社会主义家认为,社会公平体现在社会成员对生产资料的平等占有权、平等的劳动权和平等的分配权,以实现分配结果的公平。事实证明,空想社会主义者非常看重分配公平,把分配公平当成了公平正义实现的关键内容。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探索的逻辑内核

马克思主义明确了公平正义的科学内涵,并提出了实现社会公平的实践模式建构,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问题探索的逻辑内核。

1.马克思明晰了公平正义与社会主义的关系

马克思汲取德国古典哲学、古典政治经济学和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公平正义思想,在坚持唯物史观方法论总特征的基础上,按照实践和辩证的原则提出了公平正义观。根据辩证的原则,马克思主义认为,公平正义是历史发展的,具有历史性、时代性等特征,是建立在商品经济基础上的平等权利观念,是区分古代的公平正义观和现代资产阶级公平正义观的根据。根据实践的原则,马克思主义把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看作是自然历史过程,在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中,探索了向未来社会转化的条件,揭开人类从不公正社会向公平正义社会转化的进程和规律,从科学的角度提出了公平正义思想,既有别于乌托邦的公平正义设想,又有别于资本主义的普适性公平正义思想,建构了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内涵。

2.马克思界定了公平正义的社会制度属性

马克思的公平正义观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以社会发展历史阶段为依托,以消灭阶级为根本目标,把公平正义的内涵升华到了与普适性公平正义或资本主义公平正义具有不同的历史特点,赋予了公平正义的制度属性,把公平正义问题与社会制度的现实联系起来,探讨了公平正义实现的制度基础以及制度实现的具体形式,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共产主义社会,最终把公平正义的实现与人类自由全面发展的目标衔接起来,升华了公平正义问题的基本内涵,明确了公平正义问题的社会主义价值取向。

3.马克思设计了践行公平正义社会制度的模式

马克思运用辩证的基本方法对现实的社会关系或经济关系进行详尽的批判,揭露了西方资本主义对公平、公正问题的虚伪性和现实社会的矛盾,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未来社会正义的设想——共产主义理想。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私有制深刻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了私有制是剥削压迫等产生社会不公的根源,是人类遭遇不公、社会不公的核心因素,并发现了工人阶级是新社会制度实现的主要力量,提出了公有制、按劳分配、计划经济等未来社会制度的核心设计,把公平正义问题的实现同制度性质相结合,建构了实现公平正义的制度模式,把公平正义思想由理论状态设计延伸到实践状态。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探索的逻辑发散

1.苏东社会主义平均主义公平理论衍生

苏联社会主义国家实践了科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追求,但由于教条理解马克思的制度设计模式,建构了平均主义倾向的绝对公平模式。在经济方面普遍选择计划经济、绝对公有制、平均分配等因素;在政治方面普遍采用以国家为代表的高度集中制,限制了人民个体权利的发挥而使政治生活僵化,引发了政治经济矛盾;在文化方面,片面为国家服务而出现文化的政治化、单一化、呆板化等,限制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包括东欧、中国早期实践的社会主义也都照搬了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对社会公平的理解走向了平均主义,背离了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阶级性、阶段性、辩证性等特点,造成了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困境,最终导致苏东社会主义国家的解体,标志着绝对公平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苏联模式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践行带来诸多困惑,影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发挥,引发了社会主义公平问题的质疑。

2.社会主义公平正义价值的理论分歧

科学社会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由于在实践路径方面的理论分歧逐渐走向背离,尽管二者仍然坚持统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追求,但却形成了形态迥异的价值实现形式。一方面,二者仍然遵循了公平正义的核心价值追求;另一方面,有关公平正义问题的理解及实现路径具有了截然不同的理论实践内涵。科学社会主义实现了社会主义与公平正义内涵的融合,马克思主义不仅提出了共产主义实现的现实依据、基本力量、基本路径等问题,也明确了“公平正义”问题实现的模式,如公有制、按劳分配等特征,践行了公平正义的理念。民主社会主义明确提出了“民主、福利”等口号,直接把公平正义冠于社会主义本身,把“民主、公平、公正”等口号直接与社会主义融合,但遗憾的是其最终放弃了正确实现社会主义的路径等,形成了单纯为“民主”而“民主”的社会主义,衍生了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理论博弈。

3.社会主义流派的多元正义理论探索

第一,民主社会主义的福利公平模式。首先,民主是该模式核心价值的基本导向。民主社会主义坚持“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特征,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等观点,建构了政党制度、人民民主、经济民主、国际民主统一的“民主模式”。他们坚持多党制与平等竞争的原则,允许少数党派的自由活动;全体公民应该具有思想、言论、结社、集会等自由,享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权利等观点。但实际上,政党政治、人民民主等无不是以经济基础为核心的,而经济民主的核心又是通过福利公平来实现的。

其次,福利公平是该模式核心价值实现的逻辑内核。民主社会主义名义上是以民主为目标,但福利公平公正是其内核。福利公平是民主社会主义民主得以实现的经济基础,是民主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民主社会主义设想国家通过各种福利制度的完善、福利政策的实施、福利分配的公平,如完善医疗保障如育龄妇女津贴;失业保障如失业工人的保障、儿童福利保障如育儿津贴;青年教育保障、住房保障等多层次、多维度的社会福利体制,确保社会公平的实现保证公民经济自由和权利,确保公民的收入分配、就业机会均等。总之,“民主导向”的福利公平模式的政治民主观、权利公平观、国际民主观、福利保障等具有一定的进步性和可行性,但高福利公平模式的可持续性仍然有待于实践的检验。

第二,市场社会主义的分配正义模式。首先,市场是该模式核心价值实现的基本载体。“市场导向”是市场社会主义发展的逻辑导向,也是市场社会主义践行核心价值的基本载体,市场社会主义借助市场建构市场公平与社会公平统一的模式,实现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目标。市场社会主义历经了“市场”与“计划”的“二元并存”、“联姻论”、“市场主导论”等,形成了传统市场社会主义和当代市场社会主义。传统社会主义试图在传统社会主义框架内植入市场因素以追求高效率;当代市场社会主义设想在传统资本主义市场机制内植入社会主义的基本理念追求公平,最终确立了“市场”主导的当代市场社会主义模式。

其次,分配正义是该模式核心价值实现的关键手段。在把市场作为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手段后,市场社会主义就进行市场与价值实现的模式设计。为此,传统社会主义在计划经济框架内引入市场机制,被西方称为市场社会主义。如南斯拉夫、匈牙利等被称为市场社会主义的早期实践模式,把市场引入计划经济的模式为社会主义价值实现提供了物质基础,但由于难以全面实现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的兼容,最终导致了社会主义的解体,如南斯拉夫因教条理解马克思主义和市场经济,匈牙利因不当处理市场与社会主义的关系等。但我们必须承认,市场既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又为社会主义发展提供了思路和契机,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实现提供了机会。

当代市场社会主义试图把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融入资本主义的制度体系,在资本主义现实制度基础上实现社会主义价值的核心追求。为此他们通过“分配正义”实现公平正义,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探索了诸多公平正义模式设计。在理论层面,他们探索了公平正义的逻辑主线,辩证地厘清了“起点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基本逻辑路径;探索了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逻辑内核在于初始“财产的平等分配”和财产再分配的公平问题;提出了资源均等、机会均等思路。在实践层面,当代市场社会主义坚持“经济效率”与“分配正义”统一的逻辑,探索出了诸多社会公平的实践模式。包括“股票分配型”、“银行红利型”、“市场社会化”等模式,试图通过“股票、银行、利率、分红”等实现分配正义。

第三,生态社会主义的生态正义模式。首先,生态正义是该模式衍生的价值向度。生态社会主义以生态问题与社会公平统一的生态正义为目标,把社会主义作为生态正义实现的价值追求模式。生态社会主义公平正义模式与生态社会主义模式形成具有一致性,而追求“生态正义”则是生态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基本逻辑向度。起初他们从资本主义社会生态危机的现象认识到,生态危机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必然产物,也是当前资本主义的最大危机,解决生态危机必须依靠知识分子的领导、工人阶级为主体、“非暴力”的路径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以确保社会公平正义。20世纪90年代以来,他们明确把社会公平的实现与生态问题结合起来,升华了生态正义的内涵,明晰了社会主义对公平正义的核心价值追求。该模式最终形成了“生态公平”的核心价值理念。他们坚持以生态公平作为解决人类社会公平问题的基础,坚持“以人为本”主张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把社会主义与社会公平统一起来的核心价值目标。

其次,代际公平是该模式发展的基本价值目标。生态社会主义坚持生态正义的价值目标,以保护现存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为基本理念,设计了衔接现实与未来的代际公平模式,设计了实践视域中的具体形态。其通过“生态经济”、“稳态经济”和“小而美”的经济模式,甚至赞同经济“零增长”,反对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而过分追求经济效率。坚持基层民主建设,反对权利过分集中,实现“更多地实现分散化的民主”,优先考虑“基层民主的决定原则”,给予“分散化的易于管理的基层单位具有深远意义的独立和自治的权力”。文化上主张建立兼顾人类长远利益和自然统一,人类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新社会,明晰了代际公平价值模式,界定了该模式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追求。总之,“生态导向”的代际公平模式以“生态公平”为核心,基层民主、经济发展与环境协调性等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但“生态高于一切”、“经济零增长”等观点值得商榷。

第四,女权社会主义的性别公平模式。首先,妇女解放是该模式关注的价值主体。女权社会主义是在关注女性权利地位的基础上形成的,把妇女权利作为自己的主要导向。她们提出,资本主义社会中妇女普遍存在家庭束缚、从属地位、劳动力价值不平等、就业歧视等问题。妇女受压迫的根源不在于生理方面,而在于传统的父权制、意识形态等社会因素。传统的父权制使妇女受到家庭束缚、处于从属地位、家务劳动不认可等不公待遇,造成了整个社会对妇女地位的意识歧视。因此,妇女解放是男女平等的重要保障,妇女也是该模式关注的价值主体。

其次,妇女权利是该模式关注的核心价值。她们提出,男女公平是多层次、综合的系统公平体系,涵盖经济公平、政治公平、文化公平等,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男女平等”,重点在于“权利公平”。经济上保障妇女的经济独立权利,摆脱家庭社会的依附地位,争取经济上的平等权利,实现经济公平。政治领域不仅仅关注法律面前男女平等,同时也包括家庭、社会、就业等领域的社会地位平等权,通过社会改良活动与激进的革命性主张,实现男女政治权利公平;在文化领域,批判资本主义和父权制意识形态,破除妇女受父权制被束缚的思想意识,确立独立自主、自信、自强、自尊等意识,实现文化公平。总之,“性别”导向的权利公平模式关注妇女政治权利、经济权利、文化权利等的思路具有现实意义,但仅仅以“性别”为导向的权利公平追求削弱了公平正义的价值。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探索的逻辑升华

1.“平均”趋向的公平正义实践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探索以平均主义为核心的公平实践,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探索的理论渊源。

在经济方面:依靠政府的行政手段勾画了计划经济制度,通过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基本框架,实现了生产资料的占有、使用、消费、分配“绝对公平”,最终陷入了“平均主义”的历史逻辑。政治方面:适应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沿袭计划经济的绝对公平逻辑,建立了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严格行政手段、法律制度等,依靠行政干预实现公民的政治公平,这种政治公平模式适应了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但也为后来政治公平模式的探索留下了空间。文化方面:在计划体制的束缚下,文化公平也很难摆脱平均主义的逻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主导的大一统模式,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国外文化的限制弱化了先进文化的主阵地,对文化大繁荣产生了一定的局限性。总之,在传统社会主义探索进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探索打上了“平均主义”的烙印,在实践中给社会主义的发展带来严峻挑战,影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实践。

2.“共富”趋向的公平正义路径

以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建构了以“共富”为导向的社会公平之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探索进入实践创新阶段。

在经济方面:明确提出“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路,突破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以发展商品经济,在农村和城市开始了一些改革探索,生产资料的占有、分配等方面采取了一些探索性改革,但并未明确提出市场经济模式的经济公平形式。政治方面:在经济改革为重点突破的前提下,适当提出一些政治改革的措施,逐步改变严密的行政管理体系,实行政府放权让利,政企分开、完善法制建设、民主建设等,但这种探索性改革是在经济调整的过程中逐步适应而建立的,与“共富”的目标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文化方面:在以经济改革为重点、政治改革开展的同时,对传统的文化建构模式开始了突破,如文化教育体制改革等,但总的说来,文化公平模式尚未成为这个阶段的重点,改革的突破并不是很大。总之,改革开放以来,以“共同富裕”为基本向度,以经济公平发展为主线,政治公平、文化公平、社会公平等初始探索模式开始形成。

3.“效率”趋向的公平正义模式

以江泽民为代表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探索了“效率”趋向的公平之路,正确处理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在经济方面:明确提出了市场经济的目标,通过市场经济促进效率实现公平,构思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思路。提出“以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经济制度;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既“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悬殊”[5],采取了“效率促公平”以实现“共富”的建构思路。政治方面:彻底突破传统的适应计划经济的政治体制模式,探索政治制度与市场经济的融合,实现市场公平与社会公平的对接,提出依法治国、民主建设、保障人权等举措。文化方面:探索市场经济条件文化发展的改革,探索文化与市场的衔接,重点加强文化体制改革,构建适应市场经济的文化建设模式。总之,市场公平、经济公平、政治公平、文化公平、“效率”与“公平”等内在衔接的模式逐步确立,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成熟模式逐步确立。

4.“公平”趋向的社会正义模式

以胡锦涛、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央领导集体反思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探索之路,探索了“公平”导向的社会公平模式。

经济方面:继续完善市场经济,转变经济生产方式,高度“重视收入分配问题……通过改革税收制度、增加公共支出,加大转移支付等措施,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逐步解决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6]。政治方面,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尊重和保障人权,依法保证全体社会成员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7]文化方面:促进教育公平,加强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产业、打造文化品牌等。社会方面:提出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物质文明、生态文明;构建和谐社会,高度重视社会保障公平,实现社会系统良性发展等。通过在居民收入分配,社会成员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文化教育、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市场竞争和公共服务等领域维护和促进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8]。习近平总书记又明确提出了以“中国梦”为统领的社会公平之路,把社会公平的实现与人民的福祉结合起来,这种具有时代特色的“中国梦”的“实现不仅造福于中国人民,而且造福于世界人民”[9],指明了我国社会公平发展的未来之路,提升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内涵。

五、结论与启示

1.有助于拓宽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路

党中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核心价值观问题以来,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问题的宣传及贯彻执行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确立社会主义应该具备的价值导向,为我国社会主义精神价值塑造提供了理论基础。但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研究尚处于薄弱阶段,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入理解带来了严重阻碍。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逻辑如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特色如何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涵如何界定等问题尚缺乏统一的认识,这些问题影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贯彻执行。因此,国际社会主义关于公平正义问题的实践探索,可以拓宽我们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路。

2.有助于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特性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一方面,经济飞速发展,国民生产总值和综合国力迅速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快速提升;另一方面,在经济飞速发展的背后,经济发展引发的社会问题如两极分化、收入分配不公以及有关民生的养老、住房、医疗等问题也成为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阻碍。在此背景下,中央明确了“社会公平”、“人民共享改革成果”等目标,公平正义问题已经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国际社会主义有关公平正义的探索强化了我们追求公平正义的决心,公平正义必然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践行的重要导向。如果没有公平正义这个核心价值追求,社会主义逻辑演进中就失去了逻辑内核,绝对不会产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些探索和曲折为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方向。

3.有助于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模式

党和政府为实现社会主义与公平正义的融合付出了不懈的努力,为公平正义问题的解决提供了诸多成功的经验,但现在还面临很大的挑战,如收入分配问题、两极分化问题、资源不均问题等,以至于引发对中国共产党政策的质疑。社会主义有关公平正义问题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建构,能帮助我们理解社会主义公平正义问题,研究学习国际社会主义在公平正义问题探索中的成败得失,借鉴其有益的探索。尤其是苏东模式的教训以及社会主义流派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实践探索,如分配正义模式、福利公平模式、生态正义模式、性别公平模式等,能为我们公平正义模式的设计提供实践借鉴,帮助我们认清处理公平正义问题的科学性、可行性等,坚定信任党和政府解决时代问题的决心和信心。

参考文献

[1] 高放,黄达强主编.社会主义思想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127.

[2] 埃蒂亚耶纳.卡贝.伊加利亚旅行记(第一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75.

[3] 巴贝夫.巴贝夫选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86-89.

[4] 魏特林.和谐与自由的保证[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19.

[5][6]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706.

[7] 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45-567.

[8] 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07-10-15.

[9] 赵美玲,倪明胜.当今中国的高昂旋律和伟大精神旗帜[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5):1-4.

[责任编辑:成方哲]

猜你喜欢

核心价值公平正义社会主义
审判执行不停摆 公平正义不止步
道德愤怒
樱花系列甜品品牌营销战略关键
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创建新时期高中思想政治课堂
小学语文教学中核心价值研究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学生社团建设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朱前鸿 刘伟: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