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群众路线视域下社会动员的过程透析

2014-11-06甘泉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4年4期
关键词:群众路线主体

摘 要:社会动员是有意识、有目的地动员、组织社会成员积极参与重大社会实践以完成重大社会任务的过程。社会动员以思想动员为主线,是动员主体实施动员的过程,是动员对象响应动员的过程,也是动员主体与动员对象双向互动的过程,归根到底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透彻分析社会动员过程,对于深入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充分依靠和动员广大群众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社会动员; 思想发动; 主体; 群众路线

中图分类号: 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4)04-0025-04

恩格斯指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任何事物总是作为一个过程而存在,并不断发展。社会动员是以思想动员为核心,广泛发动社会成员,整合社会力量和资源,参与社会行动,完成社会任务,实现社会目标的过程。社会动员以思想动员为主线,内含动员主体实施动员和动员对象响应动员两个方面,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推动重大社会实践的开展。研究社会动员过程不仅要从动员主体对于动员对象的正向关系来分析,还要从动员对象对于动员主体的反向关系来观察,以及从两者之间双向互动的情况进行分析,同时结合中国共产党社会动员的历史实践进一步把握新时期社会动员过程的实质,不断增强社会动员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社会动员的过程,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深入分析和把握:

一、社会动员是动员主体实施动员的过程

社会动员是动员主体发挥自觉的能动性主动策划实施动员活动的过程。社会动员是由动员主体决策、发动、组织和实施的。在社会动员过程中,动员主体主要负责策划和决策社会动员,确定社会动员的主题和口号,明确社会动员的目标和任务,分析社会动员客体的状况和特点,制定社会动员的方案,优化社会动员的环境,选择社会动员的方式和手段,评估社会动员的性质和成效等,动员主体在动员过程中始终起着主导和支配的作用。

社会动员是有组织、有目的的社会活动,因而动员主体不同于一般的活动主体,除了具有主导性、主动性、创造性等主体能动性,能够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开展动员活动,在整个社会动员活动中起到主导和支配作用以外,还需具有一定的组织性、权威性。组织性,是指动员主体代表一定的组织,为完成一定的组织目标而开展活动,使相应的对象能接受领导、协调行动;权威性,是指一定的组织或个人成为动员主体时所具有的使人信从的力量和威望。组织性、权威性是一定的主体开展社会动员的物质保证。列宁曾指出:“无产阶级在争取政权的斗争中,除了组织,没有别的武器。”“它所以能够成为而且必然会成为不可战胜的力量,就是因为它根据马克思主义原则形成的思想一致是用组织的物质统一来巩固的,这个组织把千百万劳动者团结成一支工人阶级的大军。”无论是战争动员还是现代化建设的动员,主体的组织性、权威性都是不可或缺的。动员者如果不具备组织性、权威性,就难以对动员对象持续地、有目的地施加影响,也难以发挥其指导和调整人们社会活动的作用,也就不能成为真正的社会动员主体。因此,社会动员的主体一般指集团或组织,包括国家、政党或社会团体等。

一定的国家、政党或社会团体能否成功实现社会动员,关键在于其能否准确把握社会发展的趋势和人们的发展需求提出正确的思想和科学的理论,在于其思想、理论和行动能否得到社会的高度认可和支持,在于其能否领导重大的社会实践活动,在于其能否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即一定的国家、政党或社会团体是否具有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特别是思想领导能力。思想领导能力主要包括思想凝练能力、思想动员能力和思想实践能力,其目的就是要发动、领导、组织社会成员投身重大社会实践,实现社会目标。一定的国家、政党或社会团体的思想领导能力的强弱,决定着其动员主体合法地位的确立和动员作用发挥的程度,决定着社会动员的功能和效率。可见,动员主体在社会动员过程中起着主导性、决定性的作用。社会动员就是动员主体发挥这种主导性、决定性作用,主动策划、实施动员活动的过程。

在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要更加注重加强党的思想领导能力建设,不断增强党的感召力、凝聚力、战斗力,充分发挥党在社会动员过程中的主导性、决定性作用。习近平强调:“只有全党思想和意志统一了,才能统一全国各族人民思想和意志,才能形成推进改革的强大合力。”同时,也要注重发挥各级组织、社会团体的主体作用,形成动员主体间的有效协调机制。特别是在应对突发性危机和重大灾难的社会动员中,需要在短时间内集中更多的力量和资源进行应对和处理,必须在党的统一领导和指挥下,统一不同层次动员主体的认识和行动,形成不同团体、组织间的协调机制,既发挥不同动员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又增强主体之间的协调与合作,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共同完成重大社会任务。

二、社会动员是动员对象响应动员的过程

动员主体实施动员的过程,也就是动员主体按照一定的目标和要求作用于动员对象,从而有目的地影响、改变动员对象的态度、价值观和期望等思想和心理,进而影响和改变动员对象的行动,并通过动员对象调动社会资源和力量,从而达到动员目的的过程。其核心是思想动员,是做人的思想工作。

动员对象是有情感、有思想的人,人的思想和心理的改变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一方面,人们会因为受到各种外界因素刺激而产生大量思想信息和心理活动;另一方面,人的思想和心理改变更会受到内因的制约,因为“人不是信息的被动贮存器,而是有选择地接收对自己有用的信息。有各种各样的刺激物作用于人,然而,人往往只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对他有一定意义的事情上。……一个事物,只有当它被认为是有价值的、能满足人的需要的时候,才会成为积极争取的目标。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念,就有什么样的活动目标”。正因不如此,动员主体所开展的动员活动作为一种外界因素,对人们的思想和心理的影响并非总是积极有效的,会有积极影响、消极影响和无影响之分。只有满足动员对象需要、得到动员对象认可、接受并产生了相应的价值追求和正向的心理活动才是积极影响,只有产生这样积极影响的活动才是有效的动员活动。可见,动员主体实施的动员活动只有顺应社会发展要求,满足动员对象需要,才能为动员对象所接受,产生一种“能动接受的主体性”,产生积极的影响和反应,进而通过动员对象调配、整合相关其他的对象、力量和资源,实现社会目标。显然,社会动员过程内在地包含动员对象响应社会动员的过程。

社会动员是动员主体按照动员目标和要求,对动员对象施加思想影响的过程,同时也是动员对象接受并响应动员影响,形成或改变其态度、价值观和期望的过程,必须激发动员对象的主观能动性,使之主动响应动员。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思想不是主观自生的,也不是人的头脑所固有的,而是社会环境各种物质和精神因素作用于人脑的结果。任何一个社会成员,只有在一定的社会环境的影响、熏陶下,才能成为有感情、有思想的社会的人。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新形势下,人们相互间的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日益扩大,人们的信息渠道和交流方式不断发展。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样性、差异性日益增强,社会思想空前活跃,社会意识日益多样化。在这种形势下,社会动员不同于以前单纯自上而下的“灌输”式动员过程,而是要将动员主体的意愿表达与动员对象的共识达成有机结合起来,也就是在动员过程中注重将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更多地关注动员对象的需求和反应。社会动员必须适应动员对象不同的素质现状和发展要求,针对动员对象的年龄需要、心理特征、行为方式、文化背景、民族习惯等对接收信息有着较大影响方面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不同的动员活动对人的影响程度不同,同一个动员活动对不同的人的影响程度也不同。列宁指出:“每个宣传员和每个鼓动员的艺术就在于,用最有效的方式影响自己的听众,在阐明某个真理时,要尽可能对他们有更大的说服力,使他们更容易领会,并且给他们留下更鲜明更深刻的印象。”因此,要适应动员对象响应动员的过程,用最有效的方式开展社会动员活动。特别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政治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公民意识、权利意识、参与意识不断增强,动员主体必须深入研究和主动适应动员对象的接受心理和行为习惯,将动员主体的发动过程转化为社会成员的响应过程,将社会动员转化成社会成员的自我动员,不断促使社会成员自觉地内化社会动员的目标和要求,并外化为投身重大社会实践的积极行动,发挥主观能动性,响应动员号召,创造性地调动其他资源和力量,推进社会向前发展。

三、社会动员是动员主体与动员对象双向互动的过程

社会动员是动员主体实施动员的过程和动员对象响应动员的过程,也是动员主体与动员对象双向互动的过程。动员主体实施动员与动员对象响应动员是动员主体和动员对象相互作用的内在统一的过程。如同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一样,发生在动员主体与动员对象之间的动员过程,是一个积极的相互作用过程,离开了任何一方,动员过程就不可能成立。过去在对社会动员过程进行研究和推进时,人们常常强调动员主体的主导作用,这无疑是正确的,因为没有动员主体的主导实施就不会有动员过程;但如果因此而忽视了动员对象在响应动员过程中的主动性,也是十分错误的。任何一个社会动员过程,无论动员主体实施动员时如何主动积极、生动形象,如果动员对象的大脑处于抑制状态,或者兴奋中心已经转移,那就不可能接受、响应动员主体的主张,更不可能发挥动员对象的主观能动性,因而也就无法构成完整的社会动员过程。

动员主体和动员对象是社会动员的两个主要因素,有效的社会动员应该是动员主体与动员对象双向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动员主体主导实施起主导作用,动员对象主动响应起主动作用。动员主体的主导作用以动员对象的主动作用为基础,动员对象的主动作用以动员主体的主导作用为前提。动员主体主导和影响着动员对象,动员对象也主动作用于动员主体。动员主体与动员对象之间不是那种我说你听,我令你行的自上而下的单向关系,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双向互动的关系。社会动员过程也就是一种动员主体与动员对象之间平等沟通,双向互动的过程,必须加深动员主体与动员对象之间的相互了解,特别是各级组织中作为动员主体的领导和作为动员对象的群众之间的了解和信任,加强相互作用,增强社会动员的实效。

事实上,无论是领导还是群众都有一个进行动员和被动员的问题,因而他们既是动员主体,也是动员对象。当他们以动员者的身份进行动员活动时,便是动员主体;当他们以被动员者的身份接受动员时,便是动员对象。各级领导在社会动员的过程中往往担任全局或某一方面的领导工作,从这一角度讲,他们是动员者,是主体。而动员者必须先接受动员,领导的思想、观念、行为等也只有通过动员,才能完成由被动到主动、自发到自觉,上升为推动重大社会实践活动所必需的自觉意识和自觉行动,因而,他们又是被动员者,是客体。广大群众当他们接受领袖或上级领导的动员时,是动员对象;当他们接受这种动员完成思想上的转变,主动去做他人的工作,或以积极的态度和行动去调动资源、整合力量时,他们便成了动员主体。特别是在互联网技术高度发达的信息化时代,动员对象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转变为动员主体的情况更加明显。例如,在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的抗震救灾过程中,震中映秀地区地势复杂,破坏严重,因找不到合适的空降地点而使救灾部队和物资无法进入,5月14日,一篇题为《希望大家顶起来!》的帖子被广泛传播。文中称,距离汶川县城往成都方向7公里的七盘沟村山顶适合空降。该帖经过近2000次转载后引起了四川抗震救灾指挥中心的注意,核实后根据帖子信息展开勘察,并最终成功空降汶川。这是一个动员对象响应国家号召,创造性地利用网络资源转化为网络动员主体,成功运用网络进行社会动员的典型事例。社会动员过程也就是这种动员主体与动员对象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双向互动的过程。同时,动员过程中不仅要动员个体对象,而且要动员社会群体和全体社会成员。只有通过社会动员将分散的个人力量整合形成统一的社会力量,并把人力同物力、财力结合起来,才能形成强大的社会合力,有力地推动社会实践。

四、社会动员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

社会动员来源于社会实践,又服务于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需要以反映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利益的理想、目标、愿景来统一思想、凝聚人心、振奋精神,以广泛深入的社会动员来发动群众、协调行动,并在社会动员过程中促进动员主体与动员对象的双向互动,从而不断壮大主体力量,增强社会合力,实现既定的社会目标。换句话说,社会动员的过程就是一定的国家、政党或社会团体根据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和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制定科学的决策,形成正确的思想,然后说服广大群众正确地理解、贯彻、执行科学的思想和决策的过程,也就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既是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形成和坚持的重要的指导思想,也是中国共产党独具特色的领导方法和领导艺术。毛泽东指出,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应该走到群众中间去,向群众学习,把他们的经验综合起来,成为更好的有条理的道理和办法,然后再告诉群众(宣传),并号召群众实行起来,解决群众的问题,使群众得到解放和幸福”。“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社会动员的过程,就是把群众的意见、愿望和诉求凝练出来形成正确的思想、理论和决策,再用这些正确的思想、理论和决策教育、说服、引导群众,使群众认识、理解、认同并行动起来参与重大社会实践的过程,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循环往复、不断提升的过程。社会动员过程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总结群众的创造经验,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来,有效地引导人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社会实践的巨大合力。

新时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社会动员能力,不仅要注重凝聚和提炼群众在实践中形成的丰富的经验和智慧,更重要的是要把握和反映群众的根本利益和本质愿望,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贯穿于社会动员的全过程。

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人民是我们党的力量之源,胜利之本。中国共产党只有以人为本,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主人翁精神,才能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胜利。没有人民的支持和参与,任何事业都不可能取得成功;有了人民的支持和参与,任何困难和问题都能克服和解决。因此,在全面深化改革,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只有依循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动员过程,从群众的利益需要出发,一方面引导广大群众以理性合法的方式表达利益诉求,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体的利益,抓住群众利益,掌握群众脉搏,了解群众情绪,把握动员时机,紧扣群众思想开展有效的社会动员,带领群众进一步加强经济建设,推动社会发展,进而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另一方面准确把握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人民群众的共同利益,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群众树立正确的利益观念,引导人们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现实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将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有机统一起来,自觉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而汇聚成波澜壮阔的时代洪流,凝聚起不可战胜的中国力量,共同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98.

[2] 列宁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26.

[3] 骆郁廷.建设学习型政党,提高思想领导能力[J].高校理论战线,2010(7):4-9.

[4] 习近平.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J].求是,2014(1):1-4.

[5] 袁贵仁.论作为决策主体的人[J].河北学刊,1987(4):15-21.

[6] 石书臣.现代德育理念与高校德育创新[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4):18-21.

[7] 列宁全集(第二十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21-22.

[8] 骆郁廷,甘泉.论社会动员的实践价值[J].江汉论坛,2010(10):123-126.

[9] 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933,899.

[责任编辑:庞 达]

猜你喜欢

群众路线主体
论碳审计主体
磨课活动中多元主体需求的深度挖掘
何谓“主体间性”
租赁房地产的多主体贝叶斯博弈研究
租赁房地产的多主体贝叶斯博弈研究
坚持群众路线是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王道”
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做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新形势下地市报如何运用新媒体走好群众路线
建筑与雕塑:一种北京与主体的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