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4例老年人与133例非老年人24小时动态心电图对比分析
2014-11-05北京市朝阳区八里庄第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0025张桂云秦海刘旭东祝海格王冬赵芳周虹
北京市朝阳区八里庄第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0025)张桂云 秦海 刘旭东 祝海格 王冬 赵芳 周虹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100020)那开宪
24h动态心电图(DCG)是受检者在日常活动状态下连续记录24h内的心电信号,完整的反映心电各种变化,可对一过性高危性的心律失常进行定性和对心肌缺血进行定量分析,且不受患者体质及运动能力的限制,弥补了常规12导联静态心电图和平板运动试验的不足,为心血管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是临床上实用、高效、无创伤性的诊断技术。笔者对我中心心电图室及住院病房的304例老年患者行DCG检查并同期对133例非老年患者进行DCG检查,现报告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7年1月~2010年1月在我中心心电图室及住院病房的437例患者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其中老年组(≥60岁)30 4例,年龄6 0~91岁;非老年组(<6 0岁)133例,年龄40~59岁。老年组中158例(52%)患者合并有2种或2种以上疾病,其中合并心功能不全119例(39.2%);非老年组中21例(19%)合并有2种或2种以上疾病,其中合并心功能不全31例(24%)。
1.2 检测方法
1.2.1 采用日本三导联心电图机,国内组装新兴电子仪器厂生产的LX-286型双通道便携式磁带记录仪,经计算机处理回放分析,依照现代心电图诊断大全提供的心律失常的分类与诊断标准,对12导同步动态心电图记录的心律失常来进行分类分析。受检查者行检查时仍然按正常生活,不受限制如散步、爬楼、休息、工作照常进行。
1.2.2 心肌缺血的判断标准与分析:ST段J点后0.08s为测量点。在诊断中排除体位、排便、排尿、屏气动作、服药(如洋地黄、β-受体阻滞剂等)、导联电极接触不良、干扰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对ST段的影响。缺血型ST段的阳性标准:ST段水平或下斜型压低>0.1mv,持续时间>0.1min,两次缺血发作之间>1min。ST段改变同时如患者无明显的心绞痛或胸闷、心慌等则视为无症状。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程序进行统计学处理,以P<0.05作为具有显著性差异的标准。
2 结果
304例老年患者行DCG检查均出现不同程度、不同性质的心律失常(见附表1),而133例非老年患者有10例DCG未见心律失常发生,其余患者均有心率失常发生(见附表1)。DCG心肌缺血检出率见附表2。疾病与心律失常发生的关系见附表3。
从附表1可见老年患者心律失常高于非老年患者,其中老年患者房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律失常、束支传导阻滞及房室传导阻滞发生率明显高于非老年患者,有统计学意义(P<0.05)。
从附表2可见老年患者24h动态心电图心肌缺血检出率明显高于非老年患者,不论是无症状性心肌缺血还是有症状性心肌缺血发生率均高于非老年患者,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各脏器功能减退,合并症多,加之老年人心脏植物神经退行性变,极易发生心律失常。本文资料也证实这一点,304例老年患者行DCG检查均出现不同程度、不同性质的心律失常,而且老年患者发生复杂及严重的心律失常如房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律失常、束支传导阻滞及房室传导阻滞发生率明显高于非老年患者,这与文献报道是一致的[1][2]。老年组52%的老年患者中合并有2种或2种以上疾病,39.2%的患者合并舒张心功能不全及(或)收缩功能不全性心力衰竭;与此相反,非老年组中仅19%的患者合并有2种或2种以上疾病,其中24%的患者合并舒张心功能不全及(或)收缩功能不全性心力衰竭。由于老年人合并症多,多种疾病并存,互相影响。加之老年人病理生理的特点,如老年人肝、肾功能普遍减退、血管与心脏老化、心功能障碍、心脏长期缺血缺氧,其储备能力下降,心脏电生理有相应变化等等,使老年人发生心律失常。尤其是合并心力衰竭情况下,心律失常发生率更高[1][2]。心力衰竭时由于心肌结构重塑和电重构,致各类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较高。心衰时伴发的心律失常不仅可引起和加重心衰,而且可引起心脏性猝死,这也是导致老年人心力衰竭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在临床诊治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对老年患者合并症的诊断及其治疗尤其是要重视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
本资料表明老年患者发生心律失常以房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律失常、束支传导阻滞及房室传导阻滞发生率为主并明显高于非老年患者,这与文献报道一致[1][2][3]。由于老年患者发生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的几率明显高于非老年人,而且合并症发生率也明显高于非老年人,这些疾病又易导致心肌结构重塑和电重构,导致老年患者较非老年患者易发生房性心律失常及室性心律失常。
附表1 老年组与非老年组心律失常发生情况
附表3 疾病与心律失常发生关系
附表2 24h动态心电图心肌缺血检出率
老年人的心脏传导系统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发生变化,随着年龄增长,窦房结细胞的数量减少,弹力纤维和胶原纤维增多,结间束与房内束的正常组织明显减少,房室结纤维增生或脂肪浸润,束支传导纤维减少,代以脂肪组织和纤维组织。因此,异位节律或心律失常的发生随年龄增长而增加,且自主神经功能也随年龄增加而发生变化,老年患者对于交感反应降低,β-受体数目减少或变性,心律或心率对血液中增多的儿茶酚胺反应迟钝,压力感受器和副交感神经对心律或心率的调节功能也降低,使得老年患者较非老年患者易发生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右束支传导阻滞及分支阻滞。
本文资料还表明老年患者DCG心肌缺血检出率明显高于非老年患者,不论是无症状性心肌缺血还是有症状性心肌缺血发生率均高于非老年患者,有统计学意义。随着增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也加重,心肌缺血也随之加重。临床实践中笔者发现老年患者由于合并症较多,多数患者对于胸痛、心绞痛等心肌缺血症状表现往往不典型,因此对冠心病诊断极易漏诊及误诊。动态心电图可监测心肌缺血在日常生活中的发作规律、频度、持续时间、缺血程度与猝死的关系,并与病人生活日志进行详细对照,诊断出伴或不伴症状的心肌缺血,这是其他检查方法无法替代的,可大大提高对心绞痛的诊断率。对于心肌缺血的诊断一定要遵循“三个一”的原则,即ST段水平或下斜型压低>0.1mv,持续时间>0.1min,两次缺血发作之间>1min。
由于某些心律失常及心肌缺血多为一过性、暂时性或阵发性的,常规心电图检查很难捕捉到,动态心电图则可弥补常规心电图的不足,因动态心电图可长时间(24h)不间断地记录各种情况下的心电图形,并且其最大优点在于不受非静息状态的影响,将患者在日常生活和工作活动情况下每时每刻所发生的信息客观连续地记录下来。由于动态心电图为动态观察,受外界干扰较大,因此实践中笔者认为,为了减少干扰,一定要注意对患者皮肤处理及电极安置。一般情况下嘱咐患者取卧位或坐位,暴露胸部,确定导联电极安置部位,胸毛多者应剃除局部胸毛,75%酒精棉球涂擦电极安置部位的皮肤表面,以清洁皮肤,降低皮肤电阻。选用优质的动态心电图专用电极牢固粘在选定的导联位置上(最好贴于所选部位的胸骨或肋骨骨面上,以减少呼吸运动影响及肌电干扰),并将导联线正确连接在电极上,妥贴处理好导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