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雪》教学设计
2014-11-05张熙
张熙
教材分析:
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12课《看雪》是一篇行文优美,内容贴近学生认知心理,适合儿童阅读和学习的好文章。作者用简洁流畅的语言把我们带进祖国宝岛——台湾,讲述了台湾小朋友只见过用棉花做的雪,没有看到过真正的雪,老师给他们讲自己童年在故乡北京玩雪的情景,让大家仿佛听到了那浓浓的乡音,看到了那深深的乡愁。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自主识字”与“比赛书写”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并通过角色对话,让学生在“原汁原味”的对话中体验台湾师生向往祖国北京和北京的小朋友盼望与台湾小朋友一起玩的心情,在台湾和北京本是一家人的亲情中经历洗礼与熏陶;最后通过创设“向台湾小朋友发出邀请”的活动,激活学生的想象力,促使学生灵活运用语言文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主动积累词句的意识和习惯,使字词句的教学具有持久活力。
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际,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雪吗?还记得去年下雪时的情景吗?(学生交流。)
2.师:是呀,下雪是一件令人开心的事情,整个世界都雪白雪白的,像童话世界一样美。同学们还可以在雪地里打雪仗、堆雪人。可是,我国台湾省的小朋友却不像你们这样可以享受到看雪、玩雪带来的快乐,因为台湾省冬季较温暖,很少下雪,那里的小朋友很难看到雪。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看雪》这篇课文。(板书:“看雪”。)
3.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预设回答:谁看雪?在哪儿看雪?看到了怎样的雪?)
设计意图:由生活中的“看雪”引导到文本中的“看雪”,在现实与文本之间搭建了一条“看雪”的通道,激发了学生看雪的愿望与阅读文本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要求:(1)读通读顺课文;(2)把生字和生词画出来;(3)同桌互相读一读生字、生词,互相纠正读音。
2.认读生字,读准字音。(1)出示生字卡,指名读,齐读。(“省、橱、指、仗”等字都是翘舌音;“铺”是多音字,在本课中读“pū”。)(2)形近字比较,动作识字。这些字你在哪里见过?用什么好办法记住他们?(3)巧用顺口溜,记住字形。如①省:眼睛上面一少年,勤俭节约少花钱。②毯:一堆毛,两把火,睡在上面很暖和。
3.认读生词。出示生词卡,开火车读,齐读。
台湾省 商店 橱窗 指了指 接着
讲故事 铺着 雪毯 银装 打雪仗
4.指导书写,巩固提高。(1)教师范写。①教师在田字格里范写“奇”。教师边写“奇”字边提示笔顺,强调写“奇”字时应注意什么,学生观察“奇”字的结构,在书上描红和临写,然后在作业本上写“奇”字。②范写“指”字,学生交流了解“指”字的字形特点,然后描红和临写。(2)临写生字。学生自己观察并书写其余的生字。(3)评价。展示学生书写的生字,比一比,谁写的最美,师生评价。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自主识字,在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并通过形式多样的识字练习和写字训练,巩固识字的效果。
三、品读课文,感悟乡情
1.欣赏雪景,走进“雪”的世界。(1)看“雪”照,忆情景。课件出示往年雪景照片,学生回忆感受“雪”的美丽世界。(2)想“雪”词,巧描述。如果用一个词来描写“雪”,你会用哪些词来描写呢?(预设回答:雪花飘飘、大雪纷飞、一片洁白、冰天雪地……教师补充出示:银装素裹、白雪皑皑、洁白无瑕、粉妆玉砌、雪花飘飘。)(3)觅“雪”因,读课文。可是,台湾的小朋友很少看到雪,他们只能在橱窗里看到假的雪。请读课文第1、2自然段,想一想在课文中,谁与我们一样,看到过真雪?(老师和北京的小朋友。)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往年雪景照片,让学生感受美丽的“雪”景世界,激活学生对“雪”景的描写,打开学生封存的记忆,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
2.“赏”雪中之景,“品”文字之美。(1)读课文,答问题。自读课文,思考:课文中的老师在哪儿看到了真雪?那是怎样的一场雪?(课件出示课文插图,指导学生朗读第9自然段。)(2)找“雪”句,赏“雪”景。老师看到的雪景,是用哪几句话描写的?①指名读第一句。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雪景?(师:雪花、雪毯、银装,到处一片洁白,美吗?谁来读一读。)②教师归纳:这不仅仅是雪花的美,也不仅仅是雪毯的美,更不是树上银装的美,而是作者描写得太美了。课件出示:飘着雪花、铺着雪毯、披着银装。③指导朗读。师:那“飘着”、“铺着”、“披着”等词就如音乐节奏,似吟诗唱歌一样地美。试着读一读吧。(指名读。)④师:飘着雪花,那是“雪花飘飘,铺着雪毯”,那是“白雪皑皑,披着银装”,那是“玉树琼枝,一片洁白”,那是“洁白无瑕”,多么美啊。谁再来美美地读一读。(学生读。)(3)看“雪”戏,读“雪”语。①第二句写的是雪中的活动,除了堆雪人,打雪仗,还有那些活动?(学生阅读课文后回答。)②你在雪中去做这些游戏的时候,心情怎样?能用一个词来表示吗?(快乐!)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直观感受“雪”景画面,两次讲读“雪”景描写,使学生不仅进入了“雪”景,也感悟到“雪”景的有滋有味。通过对描写“雪”景的词语训练,在“润物无声”中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品味文字、感悟语言文字之美的能力。
3.读问句,表乡情。(1)因为很难看到雪,所以孩子们有许多的问题要问,请把孩子们问的问题画出来。(2)自由地读读这四句,看看谁能读出孩子们当时发问的心情?①读第一句:“您看见过真的雪吗?”(提示:孩子问这句话的时候,是什么心情?)谁来读一读?(生读。)②再读这句,读出试探的语气。(生读。)③课文中“老师微笑着点点头”又是什么意思?(是对孩子们问话的回答,表示看过的意思。)你能把它用语言表达出来吗?④读第二问句:“你是在哪儿见过的?”惊奇的表情说明什么?这里除了惊喜,还有羡慕。谁再来读一读。(生读。)⑤“北京离这儿很远吧?”问这句话的时候,同学们怎样想?应该读出怎样的语气?⑥台湾只能看到“橱窗里的人造雪”,而北京却能看到“那么美的真雪”,如果你是台湾小朋友,你心里会怎样想?所以,孩子们是怎样问的?(指导读:“什么时候能带我们去北京看看真的雪呢?”)⑦大家都盼望着去北京看真的雪,从课文中哪个词看出大家急迫的心情?(“争着问。”)再读一读这一句。⑧读到这里,你有什么想法呢?(生回答。)
设计意图:通过体验台湾孩子们看到的是“橱窗里的雪”,而老师看到的是“童年玩雪的情景”,让学生理解课文“乡情”的“根源”,感悟“乡情”的美好,有感情地表达“乡情”。
四、拓展延伸,深化“乡情”
1.朗读交流,总结全文。(1)配乐朗读全文。(2)归纳总结:台湾和大陆本是一家人。但是,台湾还没有回到祖国的怀抱,台湾小朋友又盼望着到北京看雪,同学们想一想,怎么办呢?(生回答。)
2.引出欢迎“诗”,读出欢迎情。(1)出示教材42页“识字3”诗句:台湾岛,隔海峡,与大陆,是一家。(齐读。)(2)引出欢迎“诗”。师:台湾自古以来就是祖国的一部分,台湾人民和我们是一家人。可是由于各种原因,直到今天,台湾还没有回到祖国的怀抱。台湾小朋友盼望着到北京看雪,北京的小朋友也盼望着台湾的小朋友能过来看雪,一起玩儿。有一位热情的北京小朋友还写了一首诗来欢迎他们呢?(课件出示)《欢迎台湾小朋友》:“一只船,扬白帆,漂呀漂呀到台湾,接来台湾小朋友,来到北京玩一玩,伸出双手紧紧握,热情话儿说不完。”(3)读诗。学生读诗,读出欢迎台湾小朋友的语气。
3.拓展延伸,抒发情感。(1)假如你是北京小朋友,你会对台湾小朋友说些怎样的热情话?(2)如果要邀请台湾小朋友来我们这儿看雪,你会怎样邀请呢?(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通过读识字三的诗句:“台湾岛,隔海峡,与大陆,是一家”和一位热情的北京小朋友写给台湾小朋友的一首欢迎诗,再通过开展符合学生心理的“邀请”活动,既激活学生的情感世界,为学生展示才华提供机会,还挖掘了学生的潜能,提供学生自觉运用课文中字词句的实践机会,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激发了学生对祖国统一的深厚愿望与思想情感。
责任编辑:王天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