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应体现“三说”
2014-11-05丁浩清王琴芳
丁浩清+王琴芳
问题是学生实现数学语言交流的逻辑起点,有了合适的问题,就有了运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的关键点。发挥教学过程中数学语言的功能和优势,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帮助他们理解知识,不仅能培养各种学习能力,而且还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营造良好氛围,让学生“敢说”
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至关重要。它既是教学活动赖以生存的心理背景,也是学生积极思维的良好环境。要多给予学生足够的想象时间和空间,以及参与语言交流的机会,鼓励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去讨论,去创造。教师要善于站在学生的角度和立场理解学生,表扬敢于发言的学生,激励学生大胆发言。例如,教学片段:一桶油连桶重100千克,用去一半后连桶重56千克,这桶油重多少千克?桶重多少千克?先让学生独立去思考、理解,发挥他们的想象,再进行交流。生1:从“连桶重100千克和用去一半连桶重56千克”可知减少的重量就是半桶油的重量,半桶油:100-56=44(千克),一桶油:44×2=88(千克);桶的重量:100-88=12(千克)。师:你的思路清晰。生2:我从“用去一半连桶重56千克”可以得出两只桶和一桶油的总重量,再减去“一桶油和一只桶”,就得一只桶的重量,列式为:56×2=112(千克),112-100=12(千克);油的重量:100-12=88(千克)。师:你的方法真绝。生3:我用连减的方法,先求半桶油的重量,再求一只桶的重量,最后求一桶油的重量,半桶油:100-56=44(千克);一只桶:56-44=12(千克);一桶油:100-12=88(千克)。师:你真会动脑筋。在课堂中,学生语言交流充满“竞争”而又不失幽默,气氛高潮迭起,学生的个性充分张扬,将课堂演绎成妙趣横生、激情飞扬、智慧灵动的场所,久而久之,学生就会爱想、敢说。
二、搭建展示平台,让学生“会说”
1.依托模仿,铺好“说”的奠基石。
低年级学生年龄小,语言组织能力比较弱。习惯于用生活化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往往不够严密,缺乏逻辑性、完整性,此时,教师就得充当学生由生活语言向数学语言转化的翻译,充分利用儿童模仿力强的优势,用准确简洁的数学语言影响学生,为学生提供准确的语言模式,搭建切实可行的展示平台,让学生利用搭好的脚手架有条理地表达。
例如,教学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丰收的果园”时,出示主题图后,先让学生说说图上的信息,当学生说到“树上有4只小鸟,飞来了3只”的两个条件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说出现在一共有几只小鸟,这样与条件连成三句话:树上有( )只鸟,又飞来( )只,一共有( )只鸟。接着同桌之间互相试着完整地说说这三句话。整个过程体现了由扶到放,学生的语言从不规范、不完整转变为规范、完整,从而为后面提问作好铺垫。当解决“图上苹果一共有多少筐”的问题后,教师可让学生说说:看到这个问题还想到什么问题?孩子会模仿教师的样子提出:“梨一共有多少筐?”,由“运苹果的车有几辆,是哪几辆?”想到了:“运梨的车有几辆,是哪几辆?”……整节课学生由倾听到模仿,自然水到渠成。学生在模仿教师语言的同时,积累了语言表达的经验,语言闸门被打开,为“会说”踏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2.满足需要,挖掘“说”的内驱力。
兴趣是学生的内在动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决定他对学习的执着追求。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满足自己好奇心、心理需要的事往往表现得会说。因此,教师可以利用这个特点,挖掘他们想说的内驱力。例如,教学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认数”单元第17页习题:写出下面横线上的数。“南极洲的最厚冰层达四千米以上。”“太阳表面的温度接近六千摄氏度。”根据这两个数据,可以先让学生说说在冬天所看到的最厚的冰大约有多少厘米,想象一下,南极四千米厚的冰是怎样的?再说出最炎热的夏天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那太阳表面六千摄氏度的温度又会怎样?学生踊跃发言,内心“说”的欲望被激起,表达自然就如行云流水。这样,调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学生通过对比表述加深了对两组数据的理解,思考从浅表引向深入。
3.适时留白,拓宽“说”的开放度。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把“空白”留给学生,让学生各抒己见,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敢于发表与教材不同见解,哪怕是一点点的不同,也是极其可贵,值得赞扬的。
例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先出示6个正方形,让学生在练习纸上分一分,涂一涂,表示出喜欢的分数,有的学生表示了,有的表示了,有的表示了,还有的表示了等,每个学生不仅表示出分数,还能说出了这个分数是怎样得到的,课堂交流氛围非常活跃。正当这个环节接近尾声时,有个不同的声音让大家都停了下来,“老师,我还能表示出!把6个正方形平均分成12份,每份就是半个正方形,给1个半正方形(取三份)涂上颜色,涂色部分就是这6个正方形的。”多么有价值的思考,“这样说行吗?”学生们情不自禁地讨论起来,于是出现了类似的、……这正是教师留白引发学生交流的精彩。
三、发展数学思考,让学生“能说”
思考,即想一想,实质就是把外部的物质操作活动转化为大脑的认识活动,这是内化的思维活动。而思考是否正确,是否有条理、有根据,还要靠思维的工具——语言来检验。
1.拉开说理过程,培养数学表达能力。
数学语言作为数学思想的载体,尤其要着力培养,从而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在日常课堂教学中,不少学生常常表现为会做不会说,会说而说不清,于是一些教师就越俎代庖。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不仅会做,还要会说。通过让学生说理的表述,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检验学生思路是否清晰,真正培养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
例如,教学“学校举行歌咏比赛,三年级有24人参加,比四年级少16人,五年级参加的人数比三、四年级的总人数多5人,五年级有多少人参加?”时,可以先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1)题目中直接告诉了哪个年级的人数?(2)要求的是哪个年级的人数?它与谁有关系?(3)解题的关键是先求出哪个年级的人数?然后让学生根据题目要求思考,并同桌间交流,互相纠正语言中的毛病,再说给全班同学听,要求表达清晰,有条理。教学反馈时,有的学生用“24-16=8(人)”来求四年级人数时,鼓励学生进一步说出自己的想法,并由其他学生纠错。接着再问:遇到类似“比四年级少16人”这样的语句叙述时,怎样理解可以避免错误?学生提出可以把这句话转化为“四年级比三年级多16人。”问题迎刃而解,对于出错的同学,尤其要充分肯定他们发言的积极性,表扬大胆说出想法的勇气,并号召全班同学学习。
2.构建交流舞台,提升数学表达能力。
教师要为不同层面的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让学生积极参与交流,亲身体验语言交流的感受,享受数学学习的情趣。学生在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小组讨论、合作交流、思考辩解的氛围中解除困惑,更清楚地明确自己的思想,并有机会分享周围同学的成果。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要求每个学生主动倾听、思考、辩论,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学生通过表达、倾听、质疑、说服等一系列活动,提高数学语言表达的能力。
例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判断“把一块饼分成2份,一份是这块饼的二分之一。”正确与否,学生出现对与错两种不同意见,这时教师不是简单地说谁是谁非,而是让学生选代表进行辩论,正方用纸对折,说明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反方指出表述中没有说到“平均分”驳斥正方,并把纸分成大、小不等的两份,让绝大多数同学都认可反方的观点。学生在认知冲突中,通过操作、交流、辩论等形式,提升了语言表达的质量和能力。
用数学语言准确地表达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这不论是对学习结果还是对数学语言,都是一个有价值的提升。教师应重视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增进教学实效,尽可能给学生提供一些“说”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敢说、会说、能说,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
责任编辑:张 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