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学生产生原因分析及合理引导策略
2014-11-03余仕玉
摘 要:教师在做具体工作时要认真分析问题的根源,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开展教育引导工作,真正实现问题学生的矫正与转化。
关键词:问题学生;原因分析;合理引导
当前各学校均有迷恋上网、不想学习、任性蛮横、性格怪僻甚至有小偷小摸行为的学生存在,这就是问题学生的表现。因此,加强未成年人思想品德教育已成为教育界的共识。如何合理引导转化问题学生成了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大难题,也是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应该引起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的足够重视和广泛关注。
一、问题学生的概念及特点
1.问题学生的概念
所谓“问题学生”并不是指身体有健康问题或有犯罪经历的学生,而是指在成长过程中受到不良影响而造成的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对自身行为要求不严、违犯学校纪律、缺乏对是非的判断、法律意识淡薄,在学业、行为和心理表现上存在不足和偏差的学生。问题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心理上不独立、缺乏坚定的信念、遇到挫折不敢面对而是逃避、缺乏战胜困难的决心和信心、不能实现自己的预期目的等现象,因此在心理上不平衡、郁闷、做事消极,甚至会走向犯罪的道路。
2.问题学生的特点
在学习方面主要表现为基础知识学得不扎实,学习跟不上,学习吃力,成绩较差;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力不集中,对学习缺乏耐心和信心;与学生处理的关系不好甚至发生冲突;在心理上主要表现为心理上有障碍,有自卑感,情绪不高,自暴自弃,没有坚强的意志和独立意识,性格孤僻易冲动、依赖性强。
二、问题学生的产生原因分析
问题学生的产生与家庭条件和背景、学校教育方式、社会风气和环境以及学生自身的个性和特点等有很大关系,而且大多不是单方面的原因,是受以上各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所致。
1.家庭因素
随着经济的发展,家长对孩子教育的重视程度也日益提高,从幼儿园一直到高中阶段,想法给孩子创造好的环境,如选择重点学校、参加各种辅导班、请家教补习等等。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接触的第一个环境就是家庭,家庭背景、经济条件和家庭气氛对学生的性格形成至关重要,家庭是否和谐、美满、幸福关系到孩子能否健康成长。如果父母关系不和谐、家庭气氛紧张或是单亲家庭,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心理障碍,导致性格扭曲、行为偏激等不良行为。另外,对孩子的溺爱也容易使孩子产生自我为中心甚至骄横跋扈的行为。
2.学校因素
(1)传统教育模式影响。素质教育强调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其中德育位居首位。但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看重的是升学率的高低和教学质量的好坏,对学生的评价看重的是考试成绩,忽视对学生生活能力、心理素质和道德品质的培养,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不够,甚至缺失。学校和教师关注成绩好的学生并进行重点教育和培养,而对差等生则抱着不惹是生非就行的态度。这种不公平的教育方式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对成绩好的学生来说,教师的过度重视使他们产生虚荣心,一旦遇到挫折或环境发生改变无法达到期望值时,强烈的心理落差会使他们走向极端,从平时的心高气傲立刻转为自卑、沉默寡言或自我封闭等。对差等生来说则产生自暴自弃的感觉,容易产生破坏性心理。另外,由于平时教师只是注重学生的学习,因此不能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做学生工作缺乏有效性,缺乏以人为本的思想和理念,对问题学生忽视早期预防,也没有针对性的事后补救措施,使问题学生得以存在和发展。
(2)学校评价机制问题。重智育轻德育的教育观念在各地学校普遍存在,容易产生问题学生,给社会及学生的发展会带来很大危害。学校在评价机制上注重智育教育的评价而忽视品德教育的参考,如教师在职称评审、年度考核以及评模评优时,所教科目的成绩会作为重要的参考依据,如果成绩不优秀,则各种评优机会会大大减少,而教师在小升初、中考和高考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便能够理所当然地职称晋升或在年度考核中评定为优秀等级,这个过程中很少把品德教育质量作为考核标准进行量化评价。这就使教师对学校的品德教育不能引起足够重视,甚至忽略。另外,对学生的评价也是以学习成绩为标准,成绩优异的学生会被“内定”为三好学生或学习标兵。学校评价机制的这种“一俊遮百丑”现象,直接导致了教师忽视对学生的品德教育,容易使学习较差的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心态,导致问题的发生。还由于平时忽略品德教育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对学生的心理问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也没有及时疏导,容易导致情绪和行为问题,尤其是升学使学生的精神压力增大,使得学生普遍存在心理问题。
3.社会因素
随着网络化、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学生接触网络的机会越来越多。网络信息是一把双刃剑,积极有利的消息有助于学生的成长,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消极有害的消息则侵蚀着学生的心灵,使学生误入歧途。由于学生的年龄尚小,对事物的分辨能力还不太强,因此容易受到网络的侵害。另外,社会上英雄哥们主义、个人自由主义和贪图享乐的价值观等冲击学生的道德观念,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使学生容易模仿进而产生问题。
4.个人因素
(1)学生的逆反心理所致。青春期的学生普遍存在逆反心理,只是问题学生的逆反心理表现得更加突出和明显。主要表现在对教师非常淡漠,甚至对教师的严格管理产生仇视,而与同学的关系也非常疏远,不团结,不在一起活动,把自己封闭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和挫折不是积极应对或寻求老师、同学的帮助,而是自暴自弃、心灰意冷。(2)缺乏自信心和参与意识。有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自卑感,对学习没有信心,认为自己学不好,因此对教师的教学活动不配合,不能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更有甚者,与教师形成对抗,不但自己厌学,还故意影响其他学生。
三、“问题学生”的引导转化策略
针对问题学生,教育工作者有责任、有必要对问题学生进行合理的教育引导,使他们科学转化并健康快乐地成长。
1.更新教育观念
(1)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注重品德教育在学校的作用,重视对学生理想信念、法制观念、心理和道德品质的培养。改革教育管理模式,积极寻找适合学生发展规律的育人方法。教师要深刻领会品德教育的重要性,不但要教书,使学生学到丰富的知识,更要育人,让学生明白做人的道理。(2)把品德教育融入各学科的教学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良好的品德教育,让学生明白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可以做,使问题学生自觉克服缺点,同时也可以有效地避免其他问题学生的产生。(3)学校通过建立适合学生特点的校园文化,积极宣传校园里和社会上的好人好事,使学生感受到积极向上的文化气息,感受到正能量所发挥的作用,增加对教师和学校的信任。加强生理和心理健康教育,最大限度地消除社会负面信息和事情对学生的影响。(4)教师要主动了解学生的心理动向,满足问题学生的合理要求,对问题学生要给予充分的信任、理解和尊重,注重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营造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对问题学生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关爱,加强与他们的情感交流,逐渐消除问题学生的失落感。(5)可以适当增加品德教育课堂量,使学生接受更多的品德教育,让问题学生通过接受良好的品德教育使问题得到解决。
2.找准问题症结,制订解决策略
问题学生是多方面的综合因素所致,因此教师要多与学生交流和沟通,从根本上找准问题的原因,有针对性地制订解决问题的策略。“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学生在学校什么问题也不发生也就不正常了,教师要允许学生出现问题,关键是要对犯错的学生进行合理教育、因势利导,让问题学生在教师、父母的帮助和引导下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走出困境,确保以后不再出现同样的问题和错误。对于存在心理障碍的问题学生,教师要掌握有关心理方面的知识,认真倾听他们的真实想法,了解并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从而做到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增强问题学生的自信心。
3.善于利用赏识教育
赏识教育突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人格,认同学生间存在的差异,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教师对问题学生要宽容,不能过于苛求,要善于发现问题学生的优点,哪怕只有很小的进步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使他们认识到自己还被关注,自己也不是人们眼中的“坏学生”,自己也有闪光点,增强他们的自信心。问题学生往往思维敏捷,反应较快,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布置脑筋急转弯环节,让他们能够率先回答,使他们有机会发挥自己的优势和长处,成功的体验能有效克服问题学生的自卑心理。教师要对问题学生的成功及时给予鼓励和赏识的评语,使他们的心态得以调整,重新拾回自信心,在赏识中继续发扬优点,克服缺点,这样就能促使他们自觉克服不良行为,从而实现合理转化。实践证明,赏识教育对“问题学生”的有效转化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4.家长要更新家庭教育观念,避免教育孩子的盲目性
(1)在平时除了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外,要更多地去关心孩子的生活和思想,多与孩子沟通交流,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尤其对已经存在问题的孩子不能采取粗暴的方式,要和孩子一起分析产生问题的根源,纠正孩子的不良心理,帮助孩子从误区中走出来,使问题得到合理解决。(2)家长对孩子的爱要适可而止,过分溺爱和爱的缺乏对孩子的成长都会产生不利影响。青少年走上了犯罪道路好多是因为家长的过分溺爱,平时一味地满足孩子的各种物质需求却忽视对孩子的家庭道德教育,忽视了对孩子“做人的道理”的教育,没有对孩子平时的问题进行及时疏导,最后由问题学生变成了少年犯。这样的教育方式值得我们反思。(3)家长对子女的期望不能太高,要符合孩子的实际水平,不要总是拿其他孩子的优点和自己的孩子相比,对孩子的教育不能操之过急,不能违背孩子的正常发展规律,否则会产生负面影响,反倒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四、转化“问题学生”的意义
转化问题学生如同培养优秀学生一样,其价值和意义同样重要。问题学生能否有效转化是对一个班甚至一所学校学生工作的检验和考证,对良好班风、学风和校风的形成影响很大。合理引导、有效转化问题学生符合素质教育关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问题学生的转化事关素质教育和国家教育方针的落实,是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为他们以后更好地走上社会奠定基础。
总而言之,引导、教育问题学生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加以引导,使他们得到有效转化并健康成长,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杨文凤,马维振.中学“问题学生”的成因及教育策略探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9(6).
作者简介:余仕玉,女,1974年12月出生,英语教育研究生,就职学校:福建省建瓯市教育局,研究方向:中小学英语教育和德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