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如何实现高职院校“问题学生”的转化

2016-12-30戴璐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6年10期
关键词:问题学生转化策略成因

戴璐

[摘要]“问题学生”是高职院校班级教育管理中的特殊群体,每个班级或多或少会存在几个令人头疼的“问题学生”,他们或是学习困难,或是经常违规违纪,又或是出现心理障碍。本文从高职院校“问题学生”的内涵及特征入手,分析了“问题学生”形成的客观原因,提出了转化“问题学生”的策略。

[关键词]问题学生;成因;转化策略

90后的高职院校学生,正处于人生心理断乳和人格再构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的价值观判断标准模糊,是非观念不清,感情用事,意志薄弱。但是他们又追求自我,希望被理解和认同,常常通过标新立异、特立独行来吸引注意。研究“问题学生”的特征、形成原因以及转化问题学生的教育策略,既有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也有助于缓解师生矛盾冲突,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

一、高职院校问题学生的涵义及特征

(一)问题学生的涵义

在我国教育中,“问题学生”历来是教育的重点和难点。学术界对“问题学生”也没有统一的界定。笔者认为,“问题学生”是指那些在生活习惯、品德、学习、心理状况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出现一些偏差行为的学生。

(二)高职院校问题学生的特点

1.思想素质低,行为习惯较差

高职院校中的“问题学生”,大部分道德品质差,缺乏自制力,行为常常出现偏差。例如,有的学生自由散漫,不按时参加早操、晚自习等学习活动、上课迟到、早退或者缺课,对任课老师及班主任的批评教育充耳不闻。有的学生极其自我,集体观念淡薄,与宿舍同学关系紧张,缺乏对同学的尊重和包容,甚至因为一点矛盾就发生打架斗殴事件。有的学生品德较差,在寝室不讲卫生,抽烟喝酒、讲话粗俗,逆反心理严重。对同学、家长和老师的劝诫怀有抵触情绪,常常挑战学校的规章制度。

2.自我效能感低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美国著名心理心理学家班杜拉将其定义为“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自我效能感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一个人的自尊水平。就读高职院校的学生一般是本科的“落榜生”,或者是从职校、中专等对口单招来的。他们的文化基础薄弱,缺乏自我约束力,学习能力较差,导致他们自我期望值较低。在专业学习上,学习动机不强,不求上进,上课玩手机,作业抄袭,考试挂科等。少数学生还因为多门考试不及格,被迫留级或者是自动选择放弃学业,提前踏上社会。在思想上,凡事带有消极否定的态度,虽然对现实感到不满,却把失败归因于外在的客观因素,不从主观上努力去改变。

3心理问题复杂

近年来,高职院校问题学生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厌学心理。这部分学生本身学习基础差,对专业不感兴趣,不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跟不上老师上课节奏,加上偶尔旷课,成绩越落越多,久而久之形成了严重的厌学心理。第二,自卑心理。职校生大多是由于考不上本科无奈才选择接受职业教育的,他们本身对学校有偏见,认为专科生没有出路,因而有很强的自卑感。第三,抑郁心理。高职院校的“问题学生”中有很大一部分来自农村,从小生活条件艰苦,家里又有兄弟姐妹,需要背负沉重的经济压力,在学校中遇到的学业压力、经济压力以及人际交往的压力都很可能成为刺激他们的诱因,如果不及时疏导不良的情绪,容易产生抑郁心理。

二、高职院校“问题学生”形成的原因

(一)家庭教育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品德修养及文化水平,家庭成员的稳定关系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但是随着经济发展与传统婚姻观念的改变,如今家庭结构发生了较大的改变。第一,单亲家庭增多。近年来,我国离婚率持续走高,单亲家庭和重组家庭正是孕育“问题学生”的温床。据调查,父母离异的孩子,缺乏完整的家庭温暖,他们普遍缺乏安全感,表现出对他人的猜疑。第二,留守儿童增多。“留守儿童”是“父母双方或者是一方为生计远走他乡打工、而把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很多留守儿童正是因为父母的无暇顾及而贻误了教育契机,使得他们的价值观、是非观产生了偏差,引发心理异常。他们感情淡漠、内心封闭,脾气暴躁、冲动易怒,心存怨恨、不懂感恩。另外,父母的言谈举止都会对子女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重大影响。有些家长过分溺爱孩子,对子女的要求百依百顺,造成了孩子自私、自我的性格。而有些家长在管教子女时好进行说教,摆出家长的权威,缺少平等的对话,不擅长倾听,长久以往,容易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产生各种对抗行为。

(二)学校教育

高职院校中的部分“问题学生”受中国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其成长过程中,学习成绩不理想,受老师和家长的批评较多,心理压力大。久而久之,积累了挫折感。目前,我国学校对学生的评价体系仍然比较单一,多是以学习成绩作为唯一的标准,这就抹杀了学生的个性。职校中的学困生中不乏在班级活动、社团活动等方面表现活跃和突出的学生。但是在大学里,在评优评先时,分数仍旧是一个硬指标,很多有特长、有能力、有才华的学生得不到相应的激励,这会极大地打消他们的积极性。他们往往由于学习成绩差,在学校这个小环境中找不到施展才华的舞台,自身的潜能也不能被挖掘。另外,“问题教师”也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在我国传统的教育体制中,教师在学校严抓升学率的理念之下,为了求得生存或追求职称晋升,把提高学生成绩作为工作的第一要务。在教学工作中,为了提高教学业绩,一味地灌输课本知识,把学生当成一部学习的机器。完全忽视了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重教书、轻育人”,使基础差的学生承受更多精神上的压力,严重阻碍了健康人格的形成。

(三)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对于青少年的健康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首先,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很多负面影响。大学再也不是象牙塔,其开放性越来越强,学校周围的网吧、KTV、餐馆、城市综合体等等无不成为大学生活的诱惑,尤其是职校的学生,自制力较差,长期贪图玩乐使他们心浮气躁,无心学习,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其次,互联网的应用在拓宽学生视野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负面效应。据调查,现在所有的大学生都有手机,学校也都有覆盖了无线网络,学生随时随地就能上网聊天、玩游戏、看小说、看视频。这就使得有些学生上课、自习都沉迷于玩手机,学习成绩落后,考试出现挂科,严重的要留级甚至退学。再次,交际对象的不良影响。高职生处在青春期,其心理趋向成熟但未真正的成熟,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往往受交际对象,尤其是同龄人的影响较大。有些学生在大学里交友不慎,沾染了很多不良风气,具体表现为:学会抽烟喝酒;上课迟到早退、旷课;劳动观念淡薄;重哥们义气,打群架等等。

三、转化高职院校问题学生的对策

(一)转变高等职业教育的理念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指出:“高等职业教育重点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但是,目前高职教育的理念存在偏差,往往关注的是技术技能的培养,忽视了人的发展和成长。职业教育必须改变功利化的价值取向。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地提升人的地位。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就证明了教师的爱和期待对学生成长的巨大作用,对于“问题学生”更是如此。如果教育者始终抱有积极的人性观,积极的暗示必然对他们行为习惯的改正、学习动机的提高、人际关系的改善等形成一定的帮助。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要善于利用积极的教育策略,注重肯定、激励、赏识、期待,是教育真正走进“问题学生”内心;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问题学生的转化和引导有其反复性和多变性,需要“抓反复、反复抓”,要相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二)研究学生,加强教育的针对性

了解“问题学生”的心理和行为是教育转化的前提。一方面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和联系,了解他们的生活背景与成长经历;另一方面要向班级同学获取他们平时学校生活和学习的相关信息。最重要的是要多与他们本人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只有通过各种渠道的观察和了解才能获得更全面的信息,才能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解读他们的情感世界,才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成果。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因人而异,对症下药。对与压抑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关爱,疏导他们情绪;对于品德不良的学生,利用反面案例的点拨与正面榜样的感化;对于有攻击性的学生,要安抚他们的情绪,耐心引导。对于自卑的学生要因势利导,发现他们的闪光点。班主任应该要为每个“问题学生”建立自己的成长档案,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问题学生”多存在心理上的缺陷和人格上的不健全。一方面,学校要加强职校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和讲座,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知;开通心理咨询的渠道,加强心理咨询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并且要与心理咨询机构保持联系,遇到个案及时转介;成立心理社团,通过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心理文化活动,提高学生心理素质,营造健康向上的心理氛围。另一方面提高学生的自我心理修养,学习心理修养的技术,如积极的心理暗示、心理防御机制、正确的自我认知等。

总之,“问题学生”的转化不是一朝一夕之事,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力量的配合。教育工作者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和爱护,。让每个学生能够顺利解决自身的问题,走上健康成长的道路。

猜你喜欢

问题学生转化策略成因
晕纹石成因解读(上)
“转化”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问题学生的转化
翻译实践问题及成因
“酒”类语符两个修辞场及其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