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出土西王母禽兽镜考释
2014-11-03杨玉彬
杨玉彬
编者按:西王母神话是铜镜常见的装饰题材,阜阳博物馆藏有两枚该题材的铜镜,保存完好、铸工精整、纹饰华美。本刊上期刊登了本文上篇,记述了两枚铜镜的形制与纹饰,并通过分析各地所藏及见于著录的22面西王母禽兽镜的图式物象构成,总结出西王母图像系统的组合特征。本期将刊登本文中篇,分析西王母图像的神话学内涵。
四、几类图像的神话学内涵
汉禽兽镜西王母图像系统的物象组合,看似庞杂、松散而随意配置,实则彼此之间在文化内涵与神性功能上是相互关联、融合的,这个神话系统中的神人禽兽主次井然、尊卑有序,共同组成一个具有特定情节场景、承载明晰神话内涵的神仙世界。以下仅对阜阳出土镜图式中涉及到的几类图像试作诠释。
1.戴胜
A式镜(见图1)西王母头部所戴的“胜”,在汉代亦被称作“华胜”,据考可能源出于先秦时期女性纺织所用的“滕”,后渐趋演变成汉代贵妇首饰。早期文献记载中,“胜”是主神西王母最显著的标志性妆饰物。《山海经·西山经》:“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山海经·大荒西经》:“有人戴胜,虎齿,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山海经·海内西经》:“西王母梯几而戴胜。”可见至迟在战国时期,文献中记述的西王母就固定了“戴胜”形态。两汉文献中,主神西王母形象虽有演变,仍以“戴胜”为主要标志。《淮南子·览冥训》:“逮至夏桀之时,主暗晦而不明……西老折胜,黄神啸吟。”《史记·司马相如传·大人赋》:“吾乃今目睹西王母,皓然白首,载胜而穴处兮,亦幸有三足乌为之使。”《后汉书·张衡传·思玄赋》:“聘王母于银台兮,羞玉芝以疗饥。戴胜愁其既欢兮,又诮余之行迟。”至东汉晚期,“胜”亦作为预示王者有德的祥瑞出现,山东嘉祥武梁祠画像石刻画的“胜”形祥瑞图旁,还有“玉胜,王者……则至”的榜题,其内涵显与王者的尊显身份关联。西王母是汉代神仙世界至高无上的主宰者,是众仙之王,“戴胜”作为妆饰的标志物,符合其王者的身份特征。
两汉禽兽镜流行的西王母“胜”纹,形构大体雷同,多为一横梁两端对称配置膨大长方形、束腰纺锤形、椭圆状图式,简约置于西王母头顶部(见图13-图22)。
2.玉兔、玉兔捣药
A式镜配置“玉兔捣药”图式,与主神西王母掌管不死药的神性功能相关。汉代社会狂热信仰与崇拜西王母的要因,在于她掌握“不死之药”、能够让世人实现升仙不死的愿望。而这个神话中为主神西王母捣炼不死药者,正是神奇的玉兔,汉乐府诗《董逃行》:“采取神药若木端,白兔长跪捣药虾蟆丸……服此药可得神仙。”由此人们还认为兔子是预示长寿、敬老的祥瑞,《抱朴子·内篇》:“虎及鹿兔,皆寿干岁,寿满五百岁者,其毛色白。”《艺文类聚》引《孙氏瑞应图》:“王者恩加耆老,则白兔见。”禽兽镜中流行西王母与玉兔捣药组合的图式,就是当时西王母神话内容的反映,“玉兔捣药”作为一类符号频繁出现在汉画西王母神的旁侧,两者构成“制药、取药、用药”的生动情节场景,意在表达西王母具有制作、掌控、支配“不死药”的神异功能。
除A式镜中玉兔躯体后仰、不持杵捣药的图式外,两汉禽兽镜中还流行玉兔踞蹲(见图15)、跽坐(见图17、图19)、前倾站立(见图18)等持杵捣药图式。
3.凤鸟、西王母饲凤
西王母饲凤图式见于前文B式镜中(见图2),此外日本宁乐美术馆藏镜中亦见此类图像(见图21)。早期神话中,凤鸟是不死神鸟,以长生仙果“琅王干”为食,《艺文类聚》引《庄子》:“南方有鸟,其名为凤……,以璆琳琅壬干为食”。《说文》:“琅王干,似珠者。”《山海经·海外南经》载西王母所居昆仑山赤水上有三株树,“其为树如柏,叶皆为珠”,也是长生不死之物。B式镜镜图中出现西王母手持圆颗粒果饲凤,表现的就是此类神话场景。“西王母饲凤”图式不仅在镜图中出现,在其他汉画材料中也很流行。凤鸟还是西王母仙界守护昆仑天阙的神鸟,汉画材料中凤鸟配置在天界双阙之上的图式习见,可见其与西王母神仙世界关系密切。缘于具备自由飞升仙界、交通人神的功能,凤鸟还常作为得道之人乘骑升仙的工具或导从出现,《楚辞·离骚》:“吾令凤鸟飞腾兮,继之以日夜。”《春秋命历序》:“(皇谈)锐头日角,驾六凤凰,出地衡。”
4.九尾狐、三足乌
B式镜画纹带缘配置的神禽异兽中有九尾狐、三足乌图式,早期的神兽九尾狐记载见于《山海经·南山经》:“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汉代九尾狐是西王母仙界常见的神物,具有预示其赐福人间、令世人子孙繁盛家族兴旺的作用,因此镜图中的九尾狐多与主神西王母伴出。古代“尾”是天象东方七宿的尾宿,由九颗小星组成,《史记·天官书》:“尾为九子。”《索隐》:“宋均云:属后官场,故得兼子。子必九者,取尾有九星也。”故九尾狐被认为是子孙繁息兴旺的征兆。此外,九尾狐也常作祥瑞之兆出现,王褒《四子讲德论》:“昔文王应九尾狐而东夷归周。”《白虎通》《孝经援神契》记有“德至鸟兽,则尾九狐”。
汉代神话中,三足乌是西王母役使的取食鸟。《史记·司马相如·大人赋》:“吾乃今目睹西王母,皓然白首,载胜而穴处兮,亦幸有三足乌为之使。”注云:“三足乌,青鸟也,主为西王母取食,在昆墟之北。”汉镜西王母图像系统中出现三足乌,与文献记载相合。此外,三足乌在镜图中有时也是祥瑞征兆,且多数情况下与九尾狐成对出现。
两汉西王母禽兽镜中的九尾狐图式丰富多变,其显著的共性特征,主要表现在分岔的“九尾”上(见图11、图19、图20);三足乌图像则以禽鸟有简约“三足”为显著特征(见图11、图14、图19)。
5.羽人饲龙、羽人饲鹿
B式镜主纹区配置的“羽人饲龙”,羽人屈体前倾,昂首引颈回望,一手上举、一手作持灵芝的饲龙状。龙是神仙传说中的仙人乘骑,《山海经》《大戴礼记》多处记神人骑龙出行,《史记·封禅书》记有黄帝乘龙升天的传说。汉代人迷信以龙、虎作乘骑,可以进入西王母仙界完成升天成仙的愿望,《焦氏易林》:“驾龙骑虎,周遍天下,为人所使,见西王母,不忧不殆。”此类图式出现在西王母神话镜图中,是汉代人迷信“服食升仙说”的物化映证。
鹿是仙界长寿灵物,《艺文类聚》转引《抱朴子》:“鹿寿千岁,满五百岁则色白。”B式镜画纹带缘中出现“羽人持丹丸(不死药)饲鹿”组图,也是汉代社会迷信通过服食不死药可以实现升天成仙愿望的反映。缘于鹿具备擅长疾驰、可以自由出入人神世界而长寿不死的奇异功能,汉代神话中还常作得道之人升仙的乘骑出现,《穆天子传》:“天子西升于阳……乃驾鹿以游于山上。”《乐府诗集·飞龙篇》:“乘彼白鹿,手翳芝草。”《仙赋》:“观仓川而升天门,驰白鹿而从麒麟。”汉镜中亦见“崔文王侨骑鹿行”之类的铭辞。
6.白虎、蟾蜍、怪熊
B式镜组图中有白虎图像。白虎与西王母神话关系密切,文献记载的西王母早期形象,便具有虎的某些特征和生活习性。汉代神话中,白虎是位居西方的神兽,常作为西王母的侍神或乘骑陪伴其左右,因此镜图西王母神仙系统中常见白虎出现,此外镜图中的白虎还扮演“导引”世俗之人升天成仙使者的角色。既然白虎能够自由出入西王母仙界,在汉人构筑的神话世界里,便自然可以演变成仙人乘骑出游、往来天地之间的工具,《楚辞·哀时命》:“使枭杨先导兮,白虎为之前后。”贾谊《惜誓》:“苍龙蚴虬于左骖兮,白虎骋而为右腓。”河南南阳出土的汉画像石图式中,还有得道之人骑虎升仙的生动画面。两汉禽兽镜中,白虎多近于写实,部分图像躯体、尾部的比例有变异或生有羽翼(见图7)。
体态肥硕的团状蟾蜍,也具备生命可以无限延长与再生的神性,《玄中记》:“蟾蜍头生角,得而食之,寿干岁。”《抱朴子·内篇》:“肉芝者,谓万岁蟾蜍,头上有角……(食之)令人寿四万岁。”汉代神话将蟾蜍冬眠的生物学习性赋予了“生命轮回”“死而复生”神性,进而认为蟾蜍与“不死药”密切关联,甚至蟾蜍本身就是不死药、食之可以得道升仙。汉乐府诗:“采取神药若木端,白兔长跪捣药虾蟆丸。”有些镜图中,还配置有“蟾蜍举盘献灵芝或丹药”图式。汉画中的蟾蜍常常被刻画成长须、短角、短尾或兽体形的怪异图式,大约是表示其具备神性,自然要异于世俗社会里的常态同类物。西王母禽兽镜中的蟾蜍图像,还见于江苏丹阳铜镜青瓷博物馆藏镜(见图6)、《古镜今照》收录周胜私藏镜构图中(见图19)。
A式镜中有怪熊的图像,此类图式还见于江苏宜兴宗彬斌私藏镜(见图8)、杨斌骅私藏镜(见图10)、安徽寿县博物馆藏镜(图12)。熊在汉镜神仙世界中常见,具有生命延长与化生的神性,《山海经·中山经》:“熊山,有穴焉。熊之穴,恒出神人。”《抱朴子·玉策篇》:“熊寿五百岁者,则能变化。”镜图中的熊有多种怪异形象,亦标识其神性异于常态的同类物。此外熊在汉代还常作为预示王者清明的祥瑞出现,《孝经援神契》:“赤熊见则奸佞自远。”武梁祠画像题铭:“赤罴,仁奸明则至。”熊的生命力旺盛、力大勇武、刚猛强悍,既是抵御凶邪的祥兽,也是汉代男性生殖崇拜的首选象征物。
7.云气纹、蝙蝠纹
B式镜画纹带缘图式中,配置有多组被变形成装饰图案的蝙蝠纹。蝙蝠作有翼鼠形,擅长夜间飞翔,神秘而多变,古有“服(伏)翼”之称,《尔雅》:“蝙蝠服翼。”《艺文类聚》转引《玄中记》:“百岁伏翼,色赤,止则倒悬。干岁伏翼,色白,得食者,寿万岁。”由此,古代的蝙蝠又有“仙鼠”的别称,《太平御览》引《古今注》:“蝙蝠,一名仙鼠,一名飞鼠,五百岁则色白而脑重……食之成仙。”可见古人对蝙蝠赋予了“不死药”的神性,食之即可升仙永生。汉镜画纹带缘中大量配置蝙蝠纹图案,承载的亦是与神仙信仰以及升仙不死思想相关的内涵。汉代神仙世界里,“云气”也是仙人生存、活动必不可少的介质,汉镜仙界构图习用云气纹作填衬图像(见图2、图3、图5),不赘述。
8.灵芝、仙草、丹药
A、B式镜图中,有西王母、羽人、神兽持灵芝、仙草、丹药的图式,其中的圆珠状颗粒,如为凤鸟所食,可能是文献中所称的“琅琊”,如为其他仙禽神兽所食,则可能是仙界炼制的“丹药”。此类镜图中另见神人或神禽异兽所持的“三株果”、折枝花卉、有两托叶的“桃状物”等,也应是汉代神仙说中的“三株树”、灵芝草、“仙桃”之类的不死药,“灵芝”见于《尔雅》:“芝,瑞草名也,一岁三华。”《说文》:“芝,神草也。”《论衡》:“芝草一年三华,食之令人眉寿庆世,盖仙人所食。”张衡《思玄赋》:“聘王母于银台兮,羞玉芝以疗饥。”汉乐府诗《善哉行》:“经历名山,芝草翻翻,仙人王乔,奉药一丸。”镜图中大量出现这些表现仙人世界“不死药”的场景,均与西汉晚期以来社会上流行神仙信仰与升仙不死说的背景相关。
两汉西王母禽兽镜中,配置的灵芝、仙草、丹药图像十分丰富,其中以填衬图像出现最为常见(见图17、图20-图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