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中特色生态城镇带建设研究

2014-11-01冯旺舟

荆楚学刊 2014年3期
关键词:汉江经济带城镇

冯旺舟

(湖北工业大学经济与政法学院,湖北武汉 430068)

汉江生态经济带是湖北省“两圈两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湖北省的重要发展战略,将来也会成为国家战略。汉江是连接武汉城市圈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重要轴线,是连接鄂西北与江汉平原的重要纽带。汉江流域自然资源丰富、经济基础雄厚、生态条件优越,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历史上是我国西部高原通往中部盆地和东部平原的五大走廊之一,现在是连接长江经济带和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一条战略通道。汉江生态经济带有助于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具有“融合两圈、连接一带、贯通南北、承东启西”的功能,在湖北省经济社会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突出的带动作用。建设汉江生态经济带,必须要突出生态建设,打好“生态牌”,追求生态文明和经济发展相协调,促使汉江流域地区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打造优质水源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特色生态城镇带建设是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的题中之义,对加快汉江生态经济带,推进湖北跨越式发展和率先实现“中部崛起”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生态城镇带的内涵与意义

(一)生态城镇带的内涵

生态城镇带以生态城镇化理论为基础,是指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按照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要求,突出生态的核心作用,统筹考虑城镇建设与人口、环境、资源、产业、文化、社会和谐等之间的关系,主张城镇建设的生态化、个性化和人本化。也即将每个城镇建设都纳入生态原则的总体的规划之中,在建设现代化城镇的同时突出每个城镇的个性,彰显其历史底蕴和人文关怀。生态城镇带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经济社会等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城镇,主张由追求“量”的城镇化转向“质”的城镇化;在生态文明的旗帜下,一切以生态为原则,以便民、利民、服民为目的;注重提升城镇的公共服务职能,改变传统的城镇建设空心化和片面化的问题,拓宽城镇发展的路径;坚持以发展绿色经济为主,构建绿色交通和生态宜居的城镇连绵发展带,最终实现城镇的可持续发展[1]。生态城镇带的发展也是一个不断改革创新的过程,与传统的城镇化有着本质的区别,代表了未来城镇化发展的方向,是推动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生态城镇带建设的意义

生态城镇带建设丰富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建设格局中的重要部分,是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深化和扩展。党的十八大提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对中国生态城镇带建设提供了历史良机。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包括生态环境的改善、绿色经济的发展,也包括生态社区和生态城镇的建设。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城镇化建设进入了一个迅速发展的新时期,城市化率有了显著的提高,但是伴随而来的是城镇“千城一面”、环境污染、资源浪费、交通拥堵等问题,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阻碍了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因此,生态城镇带建设就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不可缺少的内容,加强生态城镇带建设有利于丰富生态文明建设内涵的丰富,有利于从城镇化角度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生态城镇带建设有利于推动新型城镇化。当前中国的城镇化建设存在着:“盲目摊大饼”、只注重城镇数量增长而忽视城镇质量等的问题,而且现有的城镇体系严重失衡,大中型城市数量有限且带动作用不强,广大农村地区的乡镇发展缓慢,不仅数量有限,而且分布稀疏,难以推动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当务之急是加速中西部地区的城镇化进程,而生态城镇化建设是其加速器。在加快生态城镇化步伐的同时,要积极构建村镇体系。统筹城乡规划,优化集镇和村庄规划布局,以县城为中心,优化区域生产力和人口布局,发展一批以绿色循环经济、工贸旅游、农业旅游型的各具特色的小城镇。构建以重点镇为依托,一般建制镇为基础,中心村为支撑的生态城镇网络体系。我国广大农村的中小城镇是城乡之间的纽带和桥梁,是城乡结合的社会综合体。生态城镇化建设对于推进新型城镇化,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生态城镇带建设有利于促进就业,拉动内需。生态城镇带建设着眼于生态良好、城镇可持续发展,而广大城镇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是中国经济中最有活力的组成部分之一,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载体。在当前国际国内经济面临风险增加的大背景下,很多企业倒闭,大量外出工作的人员又重新返回家乡,生态城镇化一方面可以加速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兴办劳动密集型的绿色企业,这不仅对推进城镇化发展具有长远战略意义,在当前形势下对稳定现有城镇化成果,解决下岗职工和回乡农民工的就业,拉动内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汉江特色生态城镇带建设的现状分析

(一)汉江生态经济带的分布

汉江是长江最长的支流,干流流经陕西、湖北两省,全长1 577公里。汉江湖北段涵盖了汉江的上中下游,占全长的55.2%,流域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的33.8%(见图1)。汉江在我省的流域范围包括十堰市郧县、郧西县、竹山县、竹溪县、房县、丹江口市、茅箭区、张湾区,神农架林区,襄阳市襄城区、樊城区、襄州区、南漳县、谷城县、保康县、老河口市、枣阳市、宜城市,荆门市东宝区、掇刀区、钟祥市、沙洋县、京山县,随州市曾都区、随县,孝感市安陆市、云梦县、应城市、孝南区、汉川市,潜江市,天门市,仙桃市以及武汉市江汉区、硚口区、汉阳区、东西湖区、蔡甸区等10市(林区)38个县(市、区),流域面积6.3万平方公里。其中,干流丹江口以上为上游,流域面积2.12万平方公里;丹江口至钟祥为中游,流域面积2.48万平方公里;钟祥至汉口为下游,流域面积1.7万平方公里。湖北汉江流域已经成为全省重要汽车工业走廊,装备制造业、纺织服装生产基地和主要商品粮基地,粮食总产量占全省的50%以上;全省重要的产业集聚区,有国家级开发区4家,国家级高新区3家,占全省的一半以上;全省城市新区建设的先行区,省政府批准的3个城市新区中,有2个在流域内。2012年,湖北汉江流域常住人口2 419.37 万人,占全省的 41.86%;GDP 达到9 638.48亿元,占全省的 41.51%。

(二)现状分析

1.生态城镇带发展严重滞后

自2013年8月汉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提出以来,汉江生态经济带中的十堰、襄阳、随州、潜江等城市积极建设汉江经济带,相继提出了“襄十随城市群”概念、“红河谷”城市组群概念和“竹房城镇带”等概念,有效推动了汉江生态经济带的特色城镇带建设。但是不容忽视的是生态城镇带建设仍然严重滞后,表现在:其一,生态城镇带建设现在大多处于城镇带概念提出和规划阶段,缺乏深入的研究和有效的实施。其二,已经提早编制规划生态经济带的地区尚需要进一步完善。其三,现有城镇化水平较低。汉江经济带的城镇化水平还没有达到湖北平均城市化水平。湖北省的城市化水平2013年已经超过53%,而汉江经济带的城市化水平只有45%左右,相当于本世纪初湖北省的水平。其四,发展不平衡。汉江生态经济带除了武汉以外缺乏较为有影响力的城市,中等城市的数量偏少。武汉作为汉江经济带唯一的特大城市具有极强的辐射力,但是随州、孝感、潜江、天门、仙桃等都只是人口规模20~50万的中小城市,只有十堰和襄阳的城市人口规模超过50万,正在向百万人口的特大城市迈进,但是存在着“小马拉大车”的现象。

图1 湖北汉江流域图

2.城镇带的空间布局不合理

纵观整个汉江流域,中下游城镇较为密集,上游较为稀疏。不管是中下游还是上游,不仅中等城市分布较少,而且小城镇的分布也较为稀疏,城市分布密度呈现递减趋势。城镇之间除了天然水道外,没有形成立体、快捷的陆上通道,致使本来就不发达的城镇缺少横向沟通,大大削减了城市的辐射和集聚功能[2]147。汉江流域的中下游(汉江流域的中东部)分布了丹江口、谷城、老河口、襄阳、宜城、钟祥、仙桃、武汉等城市,这些城市地处较为平坦的河谷和平原位置,对周边的辐射能力较强。汉江流域的上游主要在十堰市和神龙架范围内,地处秦岭——大巴山地的过度地带,城镇较少。(见图2)

图2 湖北省地形图

3.城镇带之间的联系较弱

其一,由于汉江经济带范围内的城镇绝大部分都是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设立的,基础较弱,政治经济的联系本来就不密切。其二,它们分属于不同的行政区,各自行政区为了本区的政治经济利益制定了相关的保护措施,阻碍了相互之间的交流。其三,这些城镇主要分布在河流和交通发达的地区,每个大区之间的交通有所改善,但是次区域特别是中小城镇之间的交通联系较弱,阻碍了进一步的经济文化交流,陆路和水路交通还不发达。其四,各个城镇间还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没有从政府层面制定相关的法规和政策引导彼此间的交流,以及制定统一的规划。其五,城镇间的产业化水平较低导致分工协作能力较差,不利于形成产业链。总之,由于以上原因,汉江生态经济带内目前还没有形成畅通的物流、人流、信息流,致使地区城镇联系十分松散。

4.城镇带的环境问题突出

城镇带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1)汉江干流污染严重。“汉江干流(中下游段)从上至下污染物浓度普遍上升,水环境质量呈明显下降趋势;襄阳、武汉等城区段主要水质指标已接近水环境质量临界值;汉江中下游主要超标因子为COD、氮、磷等,可见其污染特征为有机污染类型。汉江下游江段“水华”发生频率不断增加、范围逐渐扩大、污染日趋严重。”[3](2)汉江主要支流普遍水质污染严重。如流域大中城市主要纳污小河流超标严重,尤其以神定河、小清河及竹皮河等最为严重,其主要水质指标劣于Ⅴ类标准;小清河、唐白河及竹皮河等支流入汉江后均形成较大的污染带,严重影响了汉江干流的水环境质量。(3)面源污染日趋加重。面源污染主要来自于农业生产、蓄禽和水产养殖等产生的高浓度和富营养化的物质。(4)重点污染治理难度大。湖北省汉江流域中下游区工业COD排放负荷集中在化工、造纸、纺织等行业。这类废水水量大,水质复杂,治理技术难度大。之所以会发生这样比较严重的环境问题,原因在于有效的监管机构欠缺及其带来的监管不足。虽然湖北省政府早在2000年就成立了汉江流域水污染防治领导小组,但是该机构由于组织、编制等部门未给编认可,故自成立之日起运作困难,流域环境监管无法统一组织与协调,条条与块块分割[2]。最终对汉江流域的环境监督无法落实。

三、汉江特色生态城镇带建设构想

生态城镇带的建设是汉江生态经济带总体发展格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动汉江流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应该从汉江流域的社会、经济、文化、历史发展背景、地形特征、人口分布等方面入手,构建富有湖北汉江流域特色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优美的特色城镇带。将生态和经济有机结合,以生态保护为前提,以生态产业为载体,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脱贫致富为目的,构筑以生态环境改善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标志的复合型带状经济走廊。

(一)构建全流域的生态城镇带

以十堰为中心建设”竹房”城镇带、“十郧武”城镇带;以襄阳为中心建设“红河谷”组群城镇带、“襄宜枣”一体化城镇带;以随州为中心构建“随曾”城镇带;以荆门为中心建设“农谷”城镇带;荆门联合荆州建设江汉运河生态文化旅游城镇带;重点发展位于武汉城市圈西部发展轴的“天仙潜”城镇密集区,以孝感为中心建设“孝云汉”“两型社会”试验区城镇带;以武汉为中心建设汉西现代都市生态城镇带。(见图3)。

图3 湖北政区图

(二)构建汉江生态城镇带的合理城镇骨架体系

生态城镇带应该按照“一二三四”的格局建设。它由“一个超大城市、二个特大城市、三个大城市、四个中等城市”[2]150为主体构成,加上一系列的小城市、小城镇构成一个极次分布合理、空间布局均衡、彼此联系紧密的城镇密集带。“一个超大城市”是指将武汉打造成最终人口超过1 500万的中部中心和国家中心城市,成为中部城市群的核心和长江中游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以及贸易、金融、交通、通讯的中心,成为汉江经济带和生态城镇带发展的中枢神经。“二个特大城市”是指襄阳和十堰。以襄阳为中心建设襄阳都市区,力争在未来5年内将襄阳和十堰建设成为人口超过100万的特大城市,襄阳是汉江经济带的龙身,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加速襄阳的发展可以有效填补特大城市在这一区域的空白,力争将襄阳建设成为汉江经济带和汉江城镇带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贸易、信息的副中心。十堰是新中国成立后新建的工业基地,以汽车产业著名,在进一步发展汽车产业的同时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旅游业等第三产业,为十堰的发展注入活力,成长为汉江经济带和汉江生态城镇带的龙尾。“三个大城市”是指将随州、孝感、荆门建设成为人口超过50万的大城市,并在未来十年向百万人口的特大城市迈进。这三个地区是汉江生态城镇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四个中等城市是指神农架、潜江、仙桃、天门这四个省直管区,建设成为人口超过30万的中等城市,使它们成为县域经济和生态城镇带建设的标兵。

(三)构建立体化生态交通体系

汉江流域涉及全省8个市、20多个县(市)区,干流全长652公里,流域面积9万多平方公里,人口4 100多万,占全省总人口的65%以上。汉江沿岸旅游资源丰富,过去受交通限制,景点各自为战,没有系统开发。汉江吹响新一轮开发号角,水域面积增加,将呈现平湖微波的景观,为开发以汉江为通道的旅游风光带提供契机。因此,加强“水陆空”的立体生态交通网络的建设可以有效改善汉江经济带的出行环境,更好推动当代经济和社会发展。要积极推进航道建设,实现江河直达、江海联运。积极建设港口,为本区发展提供支持。不断完善和推进公路网和铁路网建设,形成汉江经济带的复合型生态交通网络。

(四)发展旅游业,构建生态旅游特色城镇带

汉江生态城镇带建设必须与发展特色旅游业结合起来,一是从生态高度加强城镇总体规划,建设生态宜居城市,发展绿色产业,鼓励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二是依据汉江上、中、下游的实际发展具有特色的旅游业。加快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对接和互动,以文化促旅游、以旅游带文化,推动大文化和大旅游产业的发展。“依托武当山的道教文化,荆门屈家岭农耕文化和长寿文化,襄阳古隆中的三国文化,随州、神农架、枣阳和谷城的神农炎帝文化,神农架的生态文化,潜江的曹禺戏剧文化,天门的茶圣陆羽茶文化,孝感的孝文化,汉阳知音文化,构筑汉江流域文化特色旅游网络和体系。”[3]在此基础上加快汉江城镇带的旅游资源的开发,促进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工业化的稳步推进,实现汉江流域的大跨越。

[1]吴红莉.西安市生态小城镇发展模式探讨[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09.

[2]王顺克.三峡库区城镇布局结构特征及发展框架构建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5):147 -151.

[3]刘隽,纪洪盛.汉江流域水环境综合管理[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6,(3):64 -65.

猜你喜欢

汉江经济带城镇
汉江春晓
2.5 MPa及以上城镇燃气管道与输气管道区别
一条江的嬗变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之路
汉江,为你梳妆
文化边城镇远
守望汉江
陕西呼应长江经济带
汉江之歌
城镇排水系统量化指标体系研究
城镇医保支出为何跑赢消费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