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路径探究与发展建议
2014-10-27张丽
张丽
摘 要: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针对学院存在的校企合作层次浅、力度小,企业需求与人才培养模式不匹配,校企双方资源付出不对等等问题,提出完善校企合作发展机制,拓宽校企合作渠道,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等措施;产学研一体,做学教相长,努力实现专业设置满足产业需求,授课内容符合职业要求,教学过程紧贴生产实际的校企合作建设目标,着力推进人才培养工作的改革与发展。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机制;实训基地;教师队伍;双师型
产学结合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无法回避,也不可跨越。当前,学院正在进行山东省名校工程项目建设,面临大好的发展机遇。名校方案中明确了“政行企校四方联动,校企互融互利共生”的办学机制和“双基地、双实境”的人才培养模式发展路径。然而,校企合作层次浅、力度小,企业需求与人才培养模式不匹配,校企双方资源付出不对等是制约我院名校建设,特色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我们要主动适应聊城地区经济跨越赶超发展的需求,构建与聊城现代服务业基本对接的专业集群,产学研一体,做学教相长,努力实现专业设置满足产业需求,授课内容符合职业要求,教学过程紧贴生产实际的校企合作建设目标,搭建起同企业深度融合的“鹊桥”,着力推进人才培养工作的改革与发展,强化专业特色,提升办学水平。
一、完善校企合作发展机制,搭建互利共赢的校企合作平台
面对“联姻难”的瓶颈问题,学院需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机制,使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系统化,长效化,推进学校对口培养及输出行业人才、处理好企业技能人才招员难、培养难的局面。
1.成立聊职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包括骨干教师、分管领导、企业高层、技术能手,主要研究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岗位能力、专业设置和制订校企合作的教学方案,指导校内校外实训中心建设,检查监督学生的实习实训过程;以指导委员会为纽带,开展交流研讨活动,促进双方合作的进一步深化。
2.以“老”带“新”打造技能素质过硬的校企合作联络员队伍。学院已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34处,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中国重型汽车集团、上海大众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歌尔声学、钓鱼台国宾馆、齐鲁软件园、阿里巴巴、网易等知名企业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与莘县人民政府、聊城当代集团签订了中原现代农业发展先行区、中原现代农业商学院协议,签约中荷国际健康农业生态城项目。开办了“皇明班”、“中通班”、“浦单达班”、“泓淋班”、“中铁十四局”、“净雅班”、“301班”、“等多个企业冠名班,合作领域正在由实习就业、人才培养向科技开发、合作育人、合作发展方向拓展。
3.成立聊城市第一职教集团。2014年7月5日,学院牵头成立聊城市第一职业教育集团,以政府为主导、行业组织为指导,以专业或专业群为纽带,实现企业行业与学校共同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产教联合体,旨在整合多方力量,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建立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职业教育办学机制;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
二、增强办学综合实力,拓宽校企合作渠道
“打铁还须自身硬”,为更好地适应区域经济的发展需求,为聊城市区域经济的建设提供高技能人才,学院仍须调整发展战略,进一步增强“综合素质”。
1.着手专业建设,深化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院教师和企业能工巧匠对岗位(群)进行工作分析,确立职业岗位的技能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做到“因岗施教、因材施教”;
2.深入调研,找到与企业联系的对接口,切入点。“以学定教、因需施教”,企业找到了专业对口,能顶岗操作的人才,学生也找到了对口专业的就业岗位,形成“双赢”局面,这无形中就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提升学院的知名度。
3.利用我们现有的优势——聊城市唯一一所高职院校,针对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特色优势,选择相关企业,进行深度合作,扩大就业范围。实现以“出口拉动进口”的新局面,因为只有畅通出口,学院才有生命力,企业才会主动联系我们,招生宣传渠道自然形成,进口问题就迎刃而解。
比如,2013年我院物流管理专业成立聊城职业技术学院“园区校区”物流产业发展理事会,2014年初就签订“盖世”订单班,建立“厂中校”,学生顶岗实习效果显著,但还应进一步扩大理事会规模,吸纳更多的物流企业加入,拓宽校企合作渠道,建立起双向参与的运行机制,真正做到促进学院和企业的共同建设与发展。
三、着力整合优化资源,狠抓校内校外实习实训中心建设
学院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容纳了岗位能力、技术技能、先进设备操作和企业文化的培养,提高了师生的实践技能和创新意识。超前谋略,科学规划,打造职业院校中的“航母基地”。
1.建设高精尖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满足技能需求、技术创新以及科研要求的,集生产、实训、技术开发与服务、技能培训与鉴定等四位一体的“教学工厂”。
2.注入企业资本。学院的实训基地可以同专业相关的、岗位要求一致的企业共合作带动基地的营利性,将其引进市场中去,深化工学结合的效用。
3.加强与对口单位对基地的共同管理。学院应开发校外基地学习技能、培养人才的基本作用,从基地的建设工作开始,到学生实训过程的组织规划、安全生产过程与实习考评等整个基地的运转都要充分借助对口企业的管理。
以汽车学相关专业为例,在坚持学研合一的理念下,以技能提升为培养重心,让入学首年的教学以讲授为重点内容,使学生充分学习汽车各部件的基本结构与作用,及相关的保养维护与修理等基础知识并进行场地实训,让学生直接参观汽车构造、接触汽车部件并学习相关的汽修实践经验,使学生能将理论转化到实际情况的处理中去;接下来的一年,学院可统一组织学生去汽车售后服务处进行实训,也可到汽车生产加工车间或者汽车4S店学习,学校与企业共同管理实习过程;最后一年,将顶岗内容与将来的工作要求充分对接,并建立合理的实践考评体系,保证学生顶岗实训的效果,由学习和企业对实习学生同时进行监督与管理。endprint
四、全面实施“一体化”教师培养,推进校企合作的外延与“双师型”教师内涵建设同步进行
针对高职学生理论基础较差,自制力较低的现象,我们应选择以理论知识够用为度,加强技能训练,多让学生“动起来”的做学教策略。要求教师既要具备管理能力,又懂理论还能带实习,即实施“一体化”的教师培养,提升“双师型”教师的数量与质量。应注重教师在企业的实训效果,强化“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学院校企合作的外延建设与发展,“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例如,学院可制定鼓励教师去企业实践的激励措施。一方面,学院可以把教师的实践工作与课时量相换算,鼓励教师不仅注重课堂教学,同时企业的实践工作也不能轻视;另一方面,学院应当将教师的实践与其教学考评相对接,将其融入到教师的薪资评定体系中,并作为先进个人等荣誉评定的评价指标;此外,企业对教师的实践工作可视为特聘任职,为教师发放聘任薪金以及相关的实践学习证明等,鼓励教师入企实践。
1.在节假日进行的入企实践,学校与企业可提供相应的岗位薪资与过劳补助,并视具体情况给予相应的餐补、住房补贴、通讯补助、交通补贴等,解决教师的基本保证问题。
2.对于在正常工作时间以在职或半脱产的形式进入企业进行实践的,学院可将其作为课时量换算,并作为岗位进修等看待,对于实践时间较长、内容较多、超出课时量的实践可按加班等提供额外的补助。
3.优先考虑专业性强、实践性强的教师进入企业进行实训,尤其要关注新学科新专业以及重点建设学科的教师。确保教师专业与相应岗位一致,重视企业的科研能力与管理水平,保证教师能在实践中学有所得。
4.依托校企合作平台,为教师寻找对口的岗位,使教师能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科研能力与管理能力。积极鼓励新进的、工作经验较少的老师进入企业,同技术熟练、技能全面的高级工人相互帮助相互学习,增进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并使其在教学过程中把握生产实践的教学方向。
激励越及时越到位,越有利于将教师的工作激情推向高潮,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创造力。因此,要把握激励的时机,“雪中送炭”与“雨后送伞”的效果大不一样,建立激励机制要与时俱进,不断完善,不断创新,从而推进“双师型”结构教学团队建设。
五、完善教学体系,吸引企业参与课程体系构建与教学内容改革,纵深推进校企合作
学院要与企业共同进行教学管理,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和教学任务。要实行“做学教”教学改革模式,建立以学生为主的教学计划,在不影响企业生产过程的前提下,灵活地选择合适的时间和场所组织教学。学院依据企业提供的信息,包括人才需求量、技能水平等级和职业核心能力等,分析教学形式,制定项目化教学模块,开发实训课程,组织教育与教学。
例如,汽车学院应加强与上海大众的深度合作,可以通过实地考察,组织参观,成立校企合作工作站,或者技术研究小组,针对4S公司所需专业技术型人才,实行订单培养,对口实践,密切双方的教学合作。
1.确定人才培养规格和岗位关键能力
将企业的核心职位所具备的知识与技能作为人才培养的重点,使学生成为不但具有一定的汽检汽修技能,同时还具备团队合作精神、高尚的职业道德与积极的工作态度,具备在汽车生产销售以及服务企业担任关键岗位的知识结构、技能水平与整体素养的先进人才。
2.建立岗位能力评判体系
学院要重视专业的课程建设,聘请专业的评估组织、专家学者等来分析学科所需掌握的必备知识与岗位技能,以及相应的职业素养,建立与专业相对应的岗位能力评判体系,制定岗位能力评价内容与评价指标量,并作为教学规划的参考与教学效果、个人学习成果的评估。
3.开发符合实践要求的新教材
一方面,专业课程教材应当与开设的学科特色相一致,密切与固定科研实践项目、特色教学重点项目相结合,对企业岗位需求制定合适的教材;另一方面,教材应该注重知识体系的刷新与完善,引入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新材料,使学员把握先进技术的发展方向。
例如,物流管理专业应认真设计与合作企业间的人才培养模式,针对物流专业工作特点让学生从开始会看着做,会跟着做到会独立熟练地做,会创造性地做。在递进式任务层次中,谱好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三步提升曲”。
4.校企共建专业核心课程
课程设置应进一步完善理论知识,注重与实际紧密联系,以岗位核心能力的培养为主要目标,校企合作,相互沟通与交流,充分认识专业实践需求与理论基础,建设具有特色的专业核心课程,提高课程的含金量。
5.引入企业管理机制,全面开展职业素质教育。
建议引入现代生产管理制度,体现物流企业工作情景、真实业务流程,让学生在实训室完成采购、运输、仓储、配送等技能学习。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促进学院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的有效途径。学院要实现特色办学,跨越发展,就必须高举校企合作大旗,坚持工学结合之路,主动适应社会需求,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才能完成名校建设任务,迎来蓬勃发展的春天。
参考文献:
[1]王祖林等.产学研合作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与水平的有效途径[C].中国产学研合作教育峰会文集.2009(114)
[2]查吉德.广州市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意愿的调查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29).
[3]丁金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8,(2).
[4]黄亚妮.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比较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4,(2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