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手迹文献及其影印出版问题研究

2014-10-23侯富芳淮阴师范学院图书馆江苏淮安223300

图书馆建设 2014年9期
关键词:手迹影印责任者

侯富芳 (淮阴师范学院图书馆 江苏 淮安 223300)

历史文献由于分类标准的不同而有许多分类法,以是否经过刻印为标准,其可以分为刻印文献和手迹文献。相对于刻印文献而言,手迹文献作为文献中极为重要的一种,正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其表现之一就是:随着印刷出版技术的发展,影印出版这些手迹文献已经成为文献整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但由于此前此类文献在理论上并未纳入中国传统文献学研究的领域,因而在其概念、类型及内容方面,尚鲜见科学而全面的论述。故而学界对其概念和范畴的认识上还存在一些模糊之处。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在影印出版此类文献时,往往在全书命名、体例编纂等方面也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并因此使得影印出版的此类文献之学术功用大受影响。

1 学界对手迹与手稿认识的矛盾与模糊

手迹与手稿既是文献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又是极为特殊的一种版本类型。二者之间具有一定的共同之处,但又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它们的相同之处在于都是由责任者亲笔写就,不同点则在于它们所涵盖的范围与内容完全不同。从逻辑上讲,手迹文献包括手稿,但手稿只是手迹的一种。二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是显而易见的。但目前的学术界对这两个概念的认识却充满了模糊与矛盾。

1.1 “手迹”与“手稿”是两种区别明显的文献

从目前可见的一些字、词典对手迹与手稿这两种概念的解释上来看,二者的区别是明显的:“稿”是“ ”的异体字,其义是指“写诗文的草底”[1],即“诗文、图画等草底;亦指写成的文章、著作、稿件、公文的草稿”[2]。“稿”,一是“文字、图画的底样”[3],组词如草稿、拟稿;一是“写好还未发表的文章、著作等”[3],组词为投稿、组稿、底稿。可见,“手稿”是指责任者在主观上有发表或出版的意向的文献。有的手稿已经形成定本,有的则尚未面世。它是“完全由著作者亲笔书写的原稿”[4]。

而“手迹”是指 “亲笔的墨迹”[5],包括责任者的日记、信件、札记、题词、账簿、书画、传抄本等,这些文献中,除了书画和传抄本,在责任者的主观上可能并没有要发表或出版或流布社会的意向。关于这一点,众所周知的2013年钱钟书夫人杨绛先生起诉拍卖公司公开拍卖钱氏书信并获胜诉一事,足可证明。

1.2 手迹与手稿两个概念被模糊与混用

从近年来一些其他工具书和文献学著作的相关论述来看,“手稿”和“手迹”的含义又是模糊的,导致出现了对二者混用的现象。例如,手稿被定义为“狭义指某一作者的著作在付印前亲笔书写的底稿,通常包括打字的原稿。但不包括印制术发明以前的手抄图书。……广义的手稿又称‘手写文献’,指任何形式的手工书写或复写的文献。包括手写的原稿、日记、书信、帐簿、公文档案及古代抄本等”[6]。而作为图书馆界奉行为编目准则的《中国文献编目规则》则将“手稿”解释为“手稿(含书札、题词及1911年以后的稿本、日记等)原件”[7]303。但在该书“主要名词术语”中则将“手稿”定义为“责任者亲手写的著作底稿”[7]428。

综上所述,手迹与手稿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辨析其联系与区别十分有利于影印手迹文献的出版和利用。只有手迹与手稿的概念清晰,编辑出版者才能在编辑手迹文献时对全书内容的选择和功能定位有明确的规划,从而可以使影印手迹文献成为信息量大、质量高、功用多的高品质图书。

2 手迹文献种类述论

手迹文献是相对于责任者已经整理出版的文献而言的,在传统的文献学理论中一直未受到重视,也鲜见学者对此进行系统的论述与爬梳。因而有必要对此问题进行明确的归纳与论述,以避免今后在影印、编辑出版手迹文献时出现偏差,从而最大程度地减少给读者使用此类文献带来的误导与困扰,并使其发挥应有的学术价值。

《辞海》中“手迹”的意义之一是“亲笔的墨迹”[5],是指作者亲手书写的文献,包括手稿、书信、日记、札记、题词、杂著、传抄本及公文档案等,现分述如下。

2.1 手稿

“书的原稿称为稿本,是书的最原始形式,也最能体现作者的思想脉络”[8]。手稿是指责任者在最初进行创作时所留下的手写底稿,其内容主要为诗歌、论著等,是责任者为了发表或出版而进行创作时留下的底本。其中,“作者亲笔写的稿本为手稿本”[8]。

2.2 书信

书信亦称尺牍、手札、手简、书札、函札、缄札等,是指责任者所书写的各种信函,包括写给家人、他人及一些机构的书信。出版界已经影印出版的有《赵凤昌藏札》(国家图书馆善本部编,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手札一百通》(张红春著,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等。

2.3 日记

日记是指“按日记事之文体”[9]。“日记内容涵盖面广,包罗万象,由于作者身经时代、处境之判然各异,往往每部日记,仍有其侧重点,为后人提供各类研究之第一手资料”[10]。日记往往涵盖责任者读书求学、参加科举、结交友朋、研讨学问、家庭生活及当时重大历史事件等方面内容,不仅反映出责任者的成长经历、治学过程等,也会反映出当地的风俗人情、天灾人祸的情况,对影响深刻的时事政治状况也往往会有记录,因此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当然,一些以“日记”命名的图书则是作者的读书笔记。例如,清代臧庸《拜经日记》是其“将读经之余对古文疑义进行诠释、对误字误读进行校勘及对经义之发挥等见解汇录成书”[11],是其考据学成果的重要体现。此类“日记”文献,与本文所讨论“日记”不同。

2.4 札记

札记亦写作“ 记”,也叫随笔,它是指责任者“读书时摘记要点、心得或随时记录所闻、所见的文字,汇集多篇成书,乃称‘札记’”[12],如清代赵翼《廿二史 记》、钱钟书《容安馆札记》(商务印书馆,2003)等。札记的学术价值亦不言而喻。

2.5 传抄本

“根据手稿或原书传抄的书称为抄本,又称‘钞本’。一些难见的珍本便赖钞本得以保存,尤其是著名藏书家的钞本……大都属于稀见之品”[8],其是指仅存的他人传抄本,尤其是名人的传抄本。抄本又有“影抄本”和“录抄本”之分,因其“手写”的特点,故可看作手迹文献之一种。

2.6 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是近代以来的一种新文体,是责任者基于大量事实的基础之上所撰写的关于某个事件或问题的文字材料,具有十分重要的史料作用。因调查报告是手写而成,所以也可将其归入手迹文献中。

2.7 题 词

题词“又称题辞或题字,为了勉励他人和留作纪念而题写的简短、精练的文字”[13]436。例如,《韬奋手迹》中所收录的邹韬奋先生题写给个人(如陈北鸥、陶行知)、单位(江苏高等法院看守所)、期刊(如《生活画报》、《大家看》)、著作(如《救国无罪》、话剧《希特勒的杰作》)的题词,亦是责任者手迹之一种。

2.8 契约性文件

契约性文件包括地契、合同、文书等。这些文件在订立之初,可能是作为一些个体性档案而存在。而当某一个时代或整个历史时期的这些文件被编辑、整合、影印出版之后,契约性文件就不仅成为后世了解当时一些个案的基本情况的重要依据,同时也会对整个社会的经济史、法律史、社会史的研究提供鲜活而生动的例证,无疑是极其珍贵的手迹文献之一种。

2.9 公文档案

公文档案是指责任者的奏疏、公函、批示、会议纪要及一些当时记录的历史性档案等,其中不乏对当时重大历史事件的最直接记载和叙述,对于当时社会、历史、经济、文化等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10 批校题跋

批校题跋是一些藏书家尤其是名家,在珍贵古籍、书画等上面留下的关于文献递藏、版本及相关考证的批校或题跋性文字,亦是手迹文献之一种。它对研究中国藏书史、版本史等相关问题均起着重要作用。

3 影印出版手迹文献的意义

手迹文献是中国传统文献学内容的重要分支。当科学的发展为编辑、出版此类珍贵文献提供了完善的技术支持之后,系统且完整地影印出版手迹文献便具有了十分重要的研究和艺术鉴赏意义。

3.1 逼真反映文献原貌

这些平时难以为广大研究者所见到的手迹文献的影印出版,由于其在保持文献原始面貌方面的优越性特别突出,故使其对学术研究的作用尤其巨大。手迹影印本“除了纸张、墨色等无法再现而与原本有区别外,其行款版式、字迹、印章等都可以基本不受损失”[14]62。读者拿到手迹影印本以后,如同拿到责任者的手迹原本一样,有一睹真容的幸福感和满足感。无论在版本研究还是文献内容研究方面,手迹都可以起到巨大作用。

3.2 如实反映责任者的创作过程

许多稿本上有作者的修改痕迹,这是因为“从稿本到实际成书,在这个过程中,作者的思想在内因和外因的作用下,起了一些变化,故稿本最能窥得作者创作的心路”[8]。稿本往往体现着责任者对自己创作的完善、补充、修改甚至推倒重来的思想轨迹。由于影印的原因,手迹文献中的这些痕迹得以如实保留。这种痕迹除了能够帮助研究者对文献的认识有进一步的加深外,又可对责任者个人心路和创作过程的研究起到很大的作用。

3.3 真实反映文献价值

手迹文献中的手稿除了具有刻本文献的价值外,还会对研究者其他方面的研究产生重要作用,如其所保留的许多责任者原始的手迹既可订正、补充印本的讹误,又可以和刻印本相互参证,促进学术研究,而且还可以有助于研究者更好地理解责任者的创作意图,了解文字背后的深意。手迹文献中的其他体裁,如信札、日记、契约、文书、档案等,不仅对研究一人、一时、一地的历史有着巨大的文献价值,甚至对于研究一个时代的社会史、经济史、文化史等亦无不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影印出版的手迹文献具有无穷的研究价值。

3.4 呈现重要的书法艺术价值

“稿本作为书籍版本的原创形式和‘孤本’存在,不仅在学术史上和版本学上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而且是中华独秀的书法艺术的一座丰富的宝库,具有独特的美术意义”[14]53。其实,手迹文献中的其他种类也具有同样的特点。以手札为例,它“是抒发书写者最自然的情绪和最真实的性灵的写意载体。收受者在展观的同时,欣赏书法的过程也是一种审美愉悦的过程。随着时序更迭,有些书写优美的手札逐渐成为人们摹写、学习书法的范本”[15]。手迹文献是中国古代留下的珍贵历史文献,它不同于一般刻印文献之处在于它生动地体现出作者的书法特点。由于古人书法功底的深厚,很多时候,这些手迹文献除具有文献的性质外,同时也是艺术珍品。因此,手迹影印本的书法艺术价值也十分重要。例如,《上海图书馆藏明代尺牍》所收祝允明、唐寅、文征明等名家的书信,既有重要的文献价值,也具有极高的书法艺术价值。

4 影印出版手迹文献存在的问题

目前,影印出版名家手迹正成为出版市场中重要的内容。但由于学界对手稿和手迹两种文献认识上的含混,导致目前出版的一些此类文献在书名选择、图书的体例、内容等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这应当引起编辑出版者的注意。

4.1 书名选择方面

书名是一部图书内容、体裁、性质等重要因素的直接表现者。但由于学界对手迹和手稿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认识上的模糊与矛盾,编辑出版者在影印出版一些名家手稿和手迹的时候,在书名的选择上会出现误差。这不仅会给研究者带来误导与困惑,也会严重影响此类文献的学术功用。以《严修手稿》(天津古籍出版社,2012)一书为例,该书除收录严氏一些著作手稿(如《严修杂著》、《严修自订年谱》)外,主要收录的是严氏日记和书信,而并非“手稿”,已如前论。书名选择上出现的误差必须在图书编辑工作中予以厘清和纠正,以免以讹传讹。而《韬奋手迹》(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收录了邹韬奋先生的题词、书简、文稿等手迹文献,书名选择就比较准确。

4.2 体例方面

我们之所以仍然强调手迹影印本具有文献整理的功能,是因为编辑者在体例方面大有文章可做。换言之,影印出版手迹文献也必须遵从文献整理的规则,体例严谨、齐全,手迹影印本应该“辅之以前言、后记、校勘、索引及相关资料等附加内容,方便读者使用”[16],而不只是文献的简单复制。然而,综观已出版的各种手迹文献,能做到这一点的少之又少。笔者随机抽取10种手迹影印本为研究对象,做一对比研究,体例完备者十分少见,凡例、索引等重要部分缺失的情况十分常见,加印中缝,编纂附录等方面做到完备的更是难见。其具体情况如下页表1所示。

4.2.1 序 言

文献的序跋“主要目的只是为了方便读者,使读者看了序跋就可知道这本书撰写、校注或影印的目的,以及内容大略、体例方法等”[17]。序跋是“该书学术品质的集中反映”[18]258。但目前所见的影印手迹文献的序言,精严者较少。以《严修手稿·序》为例,在该序第1页文字中就出现两处讹误:一是“严修早年虽接收过完整的封建教育”中之“接收”恐为“接受”之误;二是“但严修先生作为藏书家、书法家,并对文化事业、公益事业作出贡献的行为确鲜有专题论述”一语中之“确”,从文意来看,恐为“却”之误。又如,《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国情调查报告》一书“前言”,在叙述所收调查报告时指出“共收录实习调查报告四百六十册”[19],但对全书到底收录多少责任者、多少篇调查报告始终未做详明之交待,而只是以影印时原册数为说明。此册数是否一册即为一人之一调查报告,读者无从知晓。倘有读者想对此问题作具体了解,则只能以该书第266册“总目录”去详细统计。一人想知道则一人统计,二人想知道则二人统计,这将浪费研究者不少精力。若编辑者在出版之前对这些关键问题予以统计、交待,对研究者来说则将更加方便。也有一些影印手迹文献(如表1所示),往往用“代序”代替“序”。但我们知道,代序虽然“在阐明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上比一般的序言具有更高的学术水平。但全书的内容繁多,而文章常常是针对一定的问题写的,容易产生与全书内容脱节的现象,有些介绍、评述性内容要在编辑说明或按语中去弥补”[13]394。因此,对于读者而言,可能希望“序”和“代序”能在全书中相互补充,以便读者更好地了解全书内容。

表1 10种影印手迹文献体例情况统计表

4.2.2 目 录

目前所见影印出版的手迹文献,由于是原图制版,动辄煌煌几十册,可谓卷帙浩繁。因此,为全书编制利于检索的目录是一项基本工作。《朱峙三日记》(朱峙三著,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1)的目录在著录上就将日记细分到月,极利于读者查找。但也有一些图书的目录编制往往过于粗疏。例如,《严修手稿》一书,全书共23册,其中,前14册为《严修日记》,第15册至21册为《严修信草》,以日记为例,本书所收日记“上起清光绪二年(1876),终于民国十八年(1929),凡53年”[20]。该书第1册所收为严氏《丙子日记四月初五日至十月十三日》、《甲申日记二月二十四日至闰五月初五日》,但在全书“总目录”中第1册至第14册目录均简单地注为“严修日记”,并未详载两种日记的起讫年月。对于使用此资料的人来说,从14册53年的严氏日记中翻检出所需的资料,何其难哉!而这项工作如果在编辑出版过程中稍加注意,是完全可以避免的。至于多册书只有总目录而没有分册目录的情况,也不在少数。

4.2.3 索 引

索引是使用文献尤其是大型文献所必不可少的工具,因为“索引可以大大提高研究工作的效率”[18]265。但新近出版的影印手迹文献却往往缺失索引,给使用者造成了极大的不便。例如,《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国情调查报告》一书,全书是“根据收藏于古典文学图书馆的原国民党中央政治学校实习调查报告汇集、影印而成,共收录实习调查报告四百六十余册,十七万余页,约一千万字”[19]。如此巨大的近代中国全景式的史实素描式著作,却缺失了书名和作者索引,而只以一个“总目录”来代替。因为编辑出版时对全书所收“实习调查报告,每册原来均有标题,但原标题过于雷同、简略……大部分标题都由编辑根据原报告内容作了丰富与细化”[21]。此外,该书中不少调查报告为几人合作完成。因此出具书名与作者索引至为重要,但现实是读者若需要某一种调查报告或要查找某一人的报告,只能在第266册的总目录中逐一翻检了。又如,收录戏曲、剧目、曲评与戏曲等451种史料的《绥中吴氏藏抄本稿本戏曲丛刊》(学苑出版社,2004年版),在索引上只列出了一种《剧曲目书名笔划索引》而未列出作者索引,这也为使用者带来了不少麻烦。

4.3 内容方面

4.3.1 文字识别缺失

手迹的文献价值十分巨大,自不待言。但手迹写作时的随意性加上岁月流逝或种种损害造成的漫漶难认,会使得这些精美文献的实际使用效果大打折扣。如果每一帧精美的影印图片均附有释文,那么研究者就省去了识别文字的时间,可以对其学术研究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如果没有释文,那么这些重要的文献就只能让许多人望“文”兴叹。由于学科细化和“术业有专攻”的原因,人们对名家手迹的辨认已经成了一个大问题。研究者不一定都具备书法艺术及文字学的功底,因此,对于这样的出版物,读者除了欣赏原版图片之外,无法进行文字识别。就算研究者都具有这方面的学识,那也会造成对研究者的时间的巨大浪费。倘若这些手迹都附有释文,就会让欣赏手迹的人欣赏手迹,而从事各学科的研究者均可轻易地从中发现和找到自己需要的文献资料。可见,只要编辑出版者对手迹文献识别一遍,就可以减少无数研究者的识别之苦。另外,从识别过的文字再去对比原文,亦可以提高阅读者的文字识别水平,其益处举不胜举。以《韬奋手迹》为例,140余页的手迹,其释文尚不足30页,可见文字识别的篇幅亦不是很大。

4.3.2 加印中缝方面

手迹影印本在加印中缝方面存在简单和粗放的现象。我国的古籍在版式上有在版心刻印总书名、子目、卷次、页码、刻工等内容的传统。版心上的这些内容可以给研究者提供许多信息和研究上的便利。在影印手迹文献时,编辑出版者亦应该继承这一优良传统,加印总书名、子目、篇名、卷次,甚至日记出版物中的年、月等中缝内容,使之与目录相辅助,以方便读者“可以直接通过中缝翻得所需要的内容”[22]。但目前所出版的手迹文献,诚如本文前1中所述,大多是“纯影印”,只加印全书页码或总书名,使多册书在使用的过程中只能通过目录才可以检索到所需资料,使用起来十分不方便。

[1]商务印书馆编辑部.辞源[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2313.

[2]王同亿.新编新华字典[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3:242.

[3]冷玉龙,韦一心.中华字海[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4:1088.

[4]周海鹏.信息技术大辞典[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50.

[5]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1755.

[6]王绍平,陈兆北,陈钟鸣,等.图书情报词典[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0:100.

[7]国家图书馆《中国文献编目规则》修订组.中国文献编目规则[M].2版.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

[8]王迎胜.图书学通论[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9:115.

[9]胡道静.简明古籍辞典[M].济南:齐鲁书社,1989:44.

[10]陈左高.历代日记丛谈[M].上海:上海画报出版社,2004:3.

[11]臧 庸.拜经日记[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1:一.

[12]丘东江.图书馆学情报学大辞典[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3:1088.

[13]李 欣,卿 成,曾仲元,等.机关文书写作大辞典[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3.

[14]江庆柏.稿本[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

[15]张红春.手札一百通[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1.

[16]吴洪泽,张家钧.计算机在古籍整理中的应用[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256.

[17]黄永年.古籍整理概论[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163.

[18]曹林娣.古籍整理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19]南京图书馆.中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调查报告:前言[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12:二.

[20]天津图书馆.严修手稿[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2:4.

[21]南京图书馆.中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调查报告:编辑说明[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团,2012:一.

[22]李伟国.试论古籍影印的若干问题[G]//杨牧之.古籍整理与出版专家论古籍整理与出版.南京:凤凰出版社,2008:602-612.

猜你喜欢

手迹影印责任者
名家手迹
参考文献著录项目
——责任者著录规则(一)
王力手迹
郭沫若《颂中国人民志愿军》书法手迹
郭老致徐孝穆函手迹
论建筑物外墙脱落的侵权责任承担者
红批影印
红批影印
参考文献著录细则
200字段责任者项著录的规范化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