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工作过程的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2014-10-21黄志艳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4年10期
关键词:工学交替人才培养高职

黄志艳

摘 要: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变与革新,由学校与企业合作共同完成对学生的培养教育,以培养人才的职业技能为目标,提高学生的实践知识与职业技能,实现学校与企业的双赢。本文简单介绍了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与特性,分析了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中问题的解决措施以及具体实施方法。

关键词:工学交替 高职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4(a)-0014-02

1 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与特性

所谓的工学交替是指现代的一种人才培养与知识教育的模式,最终实现对人才培养的职业化与专业化。这种模式的人才培养可以最大限度的结合学校教育与社会经验两种差异较大的环境与体系,学校以及企业可以共同参与,把学生所掌握的理论知识、专业能力同实际的工作岗位相融合,在岗位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从而实现学生整体职业知识、生产技术水平以及就业竞争力的综合提高。通过这一模式的培养教育,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整体职业素质,更能加深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交流,使学校所教授的知识不脱离实际生产,企业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又能够有效、及时的解决。

工学交替不同于其他人才培养的模式,它有自身的特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对象不仅受学校的专业知识教育,也会受到企业的职业技能培训,通过两者的融合,让学生能更好的把握所学的知识,也能够对将来从事的工作岗位有更深的了解,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力。

(2)联合培养的模式可以加深企业与学校的交流合作,使双方的信息与需求能更好的沟通交流,双方可以在合作中共赢。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发展需求,制定专门的岗位培训。学校可以根据企业及社会的发展趋势,设置相关的教学内容。所培养的学生通过与企业的双向选择可以直接服务于企业。

(3)学生在企业中培训是直接参与实际生产,并严格按照岗位要求实施工作。学生所进入的企业和所从事的岗位又和其所学的专业知识以及教育目标紧密相连。

(4)学校和合作企业两者共同对学生的培养和教育负责,学校在整个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企业协助学校对学生进行培养、技能检测以及能力考评。通过双选进入企业的学生,是企业根据自身发展所需求的人才,企业将其作为重要的战略人才储备。

2 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已被提出及实行多年,也形成不同的教育手段和培养模式。在国外,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主要内涵包括两点:三化与四结合,就是指:知识教育专业化、学习内容实践化、企业需求定向化;对学生的培养教育与检测评估要求学校和企业相结合,学生学习过程中要将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相结合,学校教学知识要与企业人才需求相结合,学校的培养目标要与企业的需求标准相结合。在我国,更多的高等职业院校所采用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2+1”的培养方案。就是三年制的学习期限,前两年在学校接受专业知识教育,最后一年进入企业进行职业技能的培训。在前两年的专业知识学习过程中,学校除了教授特定的理论知识,还掺加适宜的教学实验以及现场实习教学。学生在最后一年里,主要由企业对其进行专业岗位技能的培训,学校同时辅助进行有限的专业知识教学,学生根据自身岗位以及企业环境,选择适合自身的毕业课题,由学校导师与企业导师共同指导完成其毕业课题的工作。不过虽然这种模式看似将学校培养和企业培训结合起来,使学生学习了理论课程,也对实践技能也有所了解,不过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1)学校和合作企业的培养仅仅局限于表面范围。对于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来说,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对于培养教育计划的成功与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是,因为现阶段我国教学及企业环境的限制,致使完全自愿安排在校学生实施定岗学习工作的企业非常少,学校在寻找合作企业方面困难重重,虽然付出了很多的时间与精力,但是收效甚微。大部分的工学交替人才培养只是对在校学生进行参观实习或者少数人体验实习的培训。这种培训仅仅停留在表面上,不仅浪费了教育资源,学生也不能从中学习到真正的职业技能,和我们所期望的工学交替人才培养的教学目标有着很大的不同。

(2)学生的实训场所及设施和工学交替人才培养的目标有所差距。因为学校的教育经费以及企业的人才理念等影响,大部分的职业学校关于学生实训设施以及实践课程的完善上资金使用较少,不能实现真正的实训教育与实践技能教育的需求,对于进一步完善实训设施、优化实习途经等问题亟待解决。

(3)高职学校所设置的课程还存在一些不足。大部分的高职院校所设置的课程体系不能满足工学交替人才培养的要求,所学习的理论知识不全面或者与实践对接不紧密。由于原有的教学体系以及课程内容的限制,致使目前的高职院校设置的课程体系距离工学交替人才培养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需要学校与企业的深化合作,共同解决课程体系与职业技能之间的结合问题。

(4)学校和企业在进行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时不能够保证全面的师资队伍和优良的教育质量。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教师缺乏实际的岗位技能经验以及处理现场问题的能力,而企业所提供的指导教师大多数都存在专业知识不足的问题,很多问题指导如何解决,但是不能系统的将原理讲清楚,这些都直接影响着工学交替人才培养的效果。所以,学校和企业应该加强合作,不仅在硬件上满足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教育模式的要求,在课程设计及师资队伍等软件方面也要逐渐的调整,使之适应工学交替人才培养的教育模式,从而保证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与实践质量。

3 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中问题的解决措施

3.1 高职院校要选择适合自身的企业

在工學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学校和企业之间的联合培养是整个过程的主要关节,决定着整个培训教育的水平与成效。因此,在实现学校和企业合作培养人才的时候,我们需要从双方的利益为出发点,利用各自的长处及资源,最终形成学校、企业、学生合作共赢的目标。

3.2 夯实学校和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基础

学校和企业要想顺利高效的实现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必须完善大量的基础工作。首先,要设置完整的章程与实施步骤以确保整个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其次,必须制定正确的、适合的教学课程与实践体系。建立学校占主导地位,学校和合作企业一起完成对学生的知识培训、岗位教育以及职业技能训练的培养。内容含有:设置学校和企业共同组建的联合委员会,主要负责学生实践和实习的工作及学习安排工作,确立学校和企业的分工;由学校和企业双方联合拟定培养方案、课程安排、岗位培训以及职业技能训练等内容;组建并培训出一批既具有专业知识有拥有实际生产经验的教师队伍,以提高工学交替人才培训中的教学及实践质量,顺利高效的完成教学培训内容,并由学校和企业的专门人员制定课程内容和教学用资料的撰写。

3.3 设置和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管理制度

(1)重视教学体系以及交替教学具体实施的管理。学校和企业之间需要互相配合,努力实现定岗培训与实际生产的有机融合,加强学生在企业实习时的监督与管理。学校和企业还应当重视工学交替过程中专业知识的学习与职业技能培训的紧密联系,根据实际的实习情况,恰当的进行专业知识的讲解。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学校和企业需要根据学生的教育以及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专门的实习和考核评估制度,进一步确保学生在实习期间能够很大程度的提高自身的职业技能。

(2)完善教学课程体系,加实践课程的教学强度。按照合作企业所需岗位的要求,专门制定相应的教学课程安排,同时依据职业技能的要求以及考核标准对设置的课程安排合理调整。所设置的课程体系涉及知识面不宜过于多,也不宜偏难,要以实用、够用作为课程设计的标准。课程体系设计时要增加技能培训的教学力度,条件允许可以进行项目实践制与课题运行制。将技能培训分步骤、有计划的开展,经过对学生的基本技能培训和复合技能培训最终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提高和强化。

4 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措施

目前,我国大部分的高职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都在进行着改革,改革力度也逐渐的加大,不过还不能摆脱其学科体系的影子。各个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措施还是简单的使用模块式的教学方式,不过这种方式的教学仅仅是对知识课程以及实践实习的简单拼凑,即使它也使用理论知识和实践实习共同参与的模式,不过两者的结合程度以及相互协作度还是不够,进而影响了对学生动手能力以及职业技能的培训。根据以上情况,本文提出几点创新措施,以改善目前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4.1 增加教学过程中学校与企业结合的紧密度

在教学过程中,要求两者相互配合、紧密联系,构建学校和企业双元合作、共同推动、资源互补的有机整体。在教学工作中,学校和企业都要作为主体参与进来,充分发挥学校的理论知识教学优势和企业的职业技能及实践能力教学优势,增强企业定岗培训所需专业型人才的意识,提高企业和学校教育资源利用与互通的效率,完成企业和学校互惠互利的目标。学校和企业在专业人才培训以及课程体系安排上要共同完成,通过工学交替人才培养这一教育模式,不仅要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或者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还要增强学校对人才的培养力度和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

4.2 理论与技能共同培养,不同阶段突出重点

通常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一般是根据专业深度来安排的,内容包含公共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以及专业知识课程。这类的课程安排不是以技能培训为目标的,它更强调所涉及知识的系统性,不强调知识的实用性,更关注知识的教学与学生的理解,不注重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让学生所学的知识不能和实际相联系,也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各个学科之间的联系与渗透,很多科目或课程内容过于复杂,不仅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而且学习效果甚微。所以,我们需要将传统的知识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与完善,形成知识教学和技能培训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首先,要设置适当的知识教学课程。根据合作企业所需的岗位要求,安排学生所学习的课程内容,按照岗位的技能培训要求分层次、有深度的安排学生进行课程的学习,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岗位技能。其次,完善与之相配套的实践课程体系。学校和企业之间有机结合,共同推动实践课程的顺利实施。学校要设置实习基地,在此阶段内学生可以解除到一定的实践经验,但以理论知识学习为主,在实践的环境中更好的理解理论知识。企业也要设置导师制,在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也要辅助以理论学习。

4.3 课程安排相辅相成,理论与实践互相融合

虽然理论知识教学大纲与职业技能培训教学大纲都有其自身的体系与内容,但是两者之间要相互根据对方的内容与安排合理的调整,使两者之間相互的契合,共同完成人才培养的目标。要完成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必须设立相互独立的教学大纲,但是两者之间又要紧密联系、优势互补、互助互利。专业知识教学内容在保证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系统性的基础上,采用扼要易懂、多种形式教学方法并存的方式,千万不能死板硬套、过于冗长。职业技能培训的教学内容要根据公司所需的岗位要求制定,结合专业知识的学习内容,学校与公司合作编制教材。

4.4 培养学生要先培养导师

在学校内部需要设立实习训练基地,在学校外部也要有岗位实习基地,并且学校与企业都需要拥有具有知识储备与生产经验的教师队伍。尤其是企业内教师队伍的筹建,因为自身并没有义务去为学生实习提供专业的教学服务,在学生进行岗位实习期很难尽责细致的将全部经验进行传授教导。需要组建一批既能充当工程师又可以充当讲师的师资力量。

4.5 考核方式也要按照工与学两个方面进行

在工学交替人才培养的模式中,需要更注重学生在学习工程中的能力增长,其考核方式不能单单通过常规的考试,要通过岗位技能检测的方法来代替传统的理论测试,要把企业的岗位要求作为学生学习培训的考核指标,采取多种考核方式多学生的培训成果进行考核。课程体系也需要进行调整,不仅要革新教学内容,多涉及一些与实际生产紧密关联的课程,还要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革新。推行新的教学方法,将学生放在教学体系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工作,充分的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学生毕业还要实行双证书甚至多证书制度,学生毕业不仅仅要取得学历证书,还要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这样就能够增加学生的专业素养以及综合竞争实力。

4.6 建立健全多元化的教学质量保障与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为了更好的确保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教学质量,我们应当建立更加系统的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在学校和合作企业进行人才联合培养的同时,双方必须签署培养协议,以保证学校以及企业都能够具备对学生进行工学交替培养的条件,并规定培养计划的具体实施步骤。在此基础上,双方还要充分考虑到工学交替培养模式的特殊性,制定切实可行的培养方案。

5 结语

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是对传统教育思想的革新,是对传统教育体制的改革,开创了高职院校全新的教育培训模式与管理结构,是对我国高职教育模式的一种新的探索。在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下,能够把学生放在教学工作的主体位置,充分发挥主动学习的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职业技能,增强了学生的职业素养与就业竞争力。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也为学校和企业带来新的发展,能够加强学校与企业更深的合作与交流,让学校培养更多对企业有用的人才,让企业为人才的培养提供自身力量与指引方向,使学校与企业共同承担其培养人才的责任。企业也通过与学校的这种长期有效的合作机制,为自身的发展找到了所需的人才,最终实现了互利共赢与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廖素清.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探析[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14).

[2] 施祝斌.高职院校有效实施“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09(11):75-76.

猜你喜欢

工学交替人才培养高职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工学交替”在人才培养模式中的探索
产学合作教育项目的构建、实施与评价研究
建立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以承接旅游服务外包为特色的“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