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校本课程开发促高中生态文明教育

2014-10-21周丽芬

中学生导报·教学研究 2014年40期
关键词:生态文明教育生态文明校本课程

周丽芬

摘要:通过对高中生态文明教育的必要性、传统生态文明教育的不足、利用校本课程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优势进行论述,提出要利用校本课程在我国普通高中课程体系中的地位逐渐提高的契机,探索高中生态文明教育新途径。详细阐述了高中生态文明教育校本课程内容的构思。

关键词:生态文明教育;生态文明;校本课程;高中生

十八大报告[1]指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同时强调,要通过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高中学生已开始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但思想道德素质还没有完全具备,有极大的可变性和可塑性,辨别是非能力普遍较差,容易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消费主义等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2]。因此,高中生态文明教育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民宣传教育中有承上启下的地位。

一、生态文明教育的含义

生态文明教育是针对全社会展开的向生态文明社会发展的教育活动,是以人与自然和谐为出发点,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培养全体公民生态文明意识,使受教育者能正确认识和处理人-自然-生产力之间的关系,形成健康的生产生活消费活动,同时培养一批具有综合决策能力、领导管理能力和掌握各种先进科学技术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专业人才[3]。

高中生态文明教育则是生态文明教育在高中阶段的具体拓展和延伸。它的教育对象是正处于身心发展关键期的广大高中学生,它并不是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目的,而是侧重于树立高中学生正确积极的生态价值观,养成其良好的生态行为习惯,是生态道德教育活动的重要环节。

二、校本课程的发展为生态文明教育提供新思路

我国目前高中生态文明教育主要以多学科渗透的方式进行,在政治[4]、生物[5]、地理[6]、化学[7]等学科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内容。学科渗透方式由于无需设置专门的生态文明教育教师和增加教学的时间,具有非常好的实施条件。但将生态文明教育的任务由多门学科分担完成,割裂了生态文明知识的内在联系,还要在教学学时没有增加的情况下兼顾生态文明教育目标与原学科目标,使得生态文明教育在综合性、系统性等方面都大打折扣。

利用校本课程平台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可以把生态学、环境科学、科技哲学、生态伦理学等与生态文明相关的知识有机整合在一起,克服学科渗透方式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的不足。相对国家课程来讲,教师能更自主地对校本课程进行设计与安排,因而能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用以提高生态文明教育有效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赋予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主权[8]。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校本课程在我国普通高中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得到重视并逐渐提高,为生态文明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为改进我国目前以学科渗透方式为主的高中生态文明教育提供了新的探索方向。

三、高中生态文明教育校本课程内容构思

生态文明教育是一门综合性和系统性都很强的课程,其内容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哲学的许多领域,且在内容选择上要基于高中学生的认知能力。因此,如何整合生态文明相关内容,既要避免片面缺乏综合性,又要避免多学科内容简单叠加而缺乏系统性,同时课程的呈现形式不能表现得晦涩难懂,这些都是课程开发过程中要关注的问题。

基于上述考虑,设置6个与生态文明相关的主题作为课程的主要内容,教材编写初步框架见表1。这些主题基本涵盖了生态文明教育的各个方面,而且都是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有所接触但认识不深刻的。

第一个主题是“生态系统”。虽然在生物学课程中也有相关内容,但考虑到生态系统的基础知识对于理解生态文明理念非常关键,所以将其选编进来,并在角度上区别于生物学课程。第二至四个主题分别是“环境保护”、“资源危机”、“生物多样性”,涉及生态危机的三个方面。在生态危机教育过程中引导学生正视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产生对生态文明的认同感,为生态文明内涵的教学作铺垫。第五个主题是“生态文明”。经过前四个主题的学习,学生已经有生态学基本规律作为知识储备,也有了必须改变思想观念、转变发展道路以解决生态危机问题的思考,如此,再来理解生态文明内涵就容易多了,也就能更高效地培养学生对生态文明的认同感。理解并认同生态文明的基本思想后,还需要让学生明白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个人责任。生态文明建设涉及经济生产、社会制度、个人生活、等许多方面,对于高中生而言,最迫切也最实用的是在日常生活中的生态文明行为,因此选择“绿色生活”作为最后一个主题。

对绿色生活的认同要建立在正确的消费观念、生态伦理基础上,因此“绿色生活”的内容选择不仅是简单罗列一些绿色生活的技能,还要引导学生对目前社会盛行的消费主义、物质主义等不良思潮的反思。具体到每个主题的内容选择上,因地制宜地利用好校本课程资源与地方课程资源,能有效提高生态文明教育的效果。

在课程开发过程中,除了选择合适的内容外,还应该积极探索课程的呈现形式、实施策略等,充分发挥校本课程在生态文明教育方面的优势。

参考文献:

[1]胡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Z].2012-11-8.

[2]李志强,中学生态文明教育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1.

[3]陈丽鸿,孙大勇.中国生态文明教育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

[4]谢小丽.高中思想政治课生态文明素养教育探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2.

[5]王磊,陈燕,唐思贤.生物学教学中如何融入“生态文明”理念[J].科学教育,2008,14(3):85-86.

[6]赵小成.探析地理教学中的生态文明教育[J].学理论,2010,27:237.

[7]尤惠卿.在化学教学中融入生态文明教育[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8,11:112-113.

[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Z].2003-3-31.

猜你喜欢

生态文明教育生态文明校本课程
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研究
培养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中国人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现状研究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生态文明视阈下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研究
新疆高职院校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课程设计及开发研究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
高中学校“三心素养特色德育”实施策略研究
将生态文明教育渗透于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