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础乐理课程改革实践研究

2014-10-21曾娜妮

北方音乐 2014年10期
关键词:课程改革实践

曾娜妮

【摘要】基础乐理学科是最能体现音乐学专业基础、技术理论、教学水平的一门目标课程。但当前的基础乐理课程教学中过于强调音乐的技术性传授,从而忽视了“文化中的音乐”。文章受“应用民族音乐学”实践探索的启发,提出了“传承一表演一评价—研究”教学环节的构想,对基础乐理课程实践改革提出了初步的设想。

【关键词】基础乐理;课程改革;实践

基础乐理是音乐学学科基础课程,是集音乐所有门类课程和知识之大成的一门核心课程,也是最能体现音乐学专业基础、技术理论、教学水平的一门目标课程。从某种程度上说,一所音乐学院基础乐理课程的教学成绩,直接影响着这所学院的整体实力和水平。

但是半个世纪以来,基础乐理课程教学中过于强调音乐的技术性传授,把声音的音高、节奏、音程、和弦、旋律、调式当做独立的知识讲述,而不提及它赖以产生的文化母体,不纳入更广泛的知识体系内分析。如此一来,学生掌握的知识是单独的、零碎的、片段的——是“碎片化的知识”。现代教育实践证明,任何“碎片化的知识”必须被理性梳理并建构起系统化的秩序,才能显现出知识的力量。否则,学生将不能建立起相对的逻辑思维系统,不具备分析运用知识的能力,也不能成为知识的主人。

“传承一表演一评价一研究”教学环节的构想,是受“应用民族音乐学”理论与实践的启发,本世纪初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在张伯瑜教授的主持下,开始了小范围的“应用民族音乐学”实践探索,“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实践证明这套理论不仅是切实可行的,而且具有较大的社会价值和作用”。

“应用民族音乐学”是以民族音乐学的视角来从事或管理与世界各国传统音乐相关的音乐活动,工作领域包括音乐节、音乐会的组织、技能培训等,可以使学生对音乐表演和人类体验之间的关系具有深刻地理解。

半个世纪以来,基础乐理都被设置为音乐学专业必修课,授课模式主要沿用前苏联的方法和模式,即一对二十或一对四十的传统大课形式。这种内容和模式在近半个世纪的教学实践中没有实质性的改变,评论它,不能简单地说好还是不好,但就目前的状况来看,它确实显得太陈旧、单一、不够完善。如果借用“应用民族音乐学”的方法理论,基础乐理课堂至少可以补充以下几种授课方式:一是教学工作坊;二是演奏会或音乐会;三是音乐周。

由此,基础乐理教学就可以组织起“课堂一工作坊一舞台一课堂”的循环授课模式,学生的课堂学习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研讨”,舞台演出由“局外人”变成“局内人”,身份的转变带来视野的转变,体验过程中学生会对音乐本身进行思考、反思和理论性地回顾,最终理论研究反哺于课堂,形成良性的循环。而且,把舞台演出与教学融为一体的活动方式也非常适合音乐学院的氛围与需要。

当然,“传承-表演-评价-研究”教学环节的开展,必须遵循几个原则:

一、传承-表演:课堂教学与舞台实践关系的环环相扣、层层递进

基础乐理课堂教学要强调音乐整体的、本体的、一般性的研究,解决学生对声音的音高、节奏、音程、和弦、旋律、調式等要素的基本认识,这个过程要求精准、稳定、务实,务必使学生夯实音乐基础,建立稳定的音高概念;舞台表演要刻意突出音乐地域性、风格性、差异性研究,解决音程、和弦、旋律、调式等要素在艺术作品中的使用问题。比如同一个三度音程,在西洋大小调、民族调式、方言色彩区、乐种、乐器发展等个案研究中,都有不同的特色和属性,学生舞台实践中体验一感受一分辨一掌握一分析一思考一研究,将问题带入地域的、历史的背景中去寻找、发现和互相参证,最终建立个别切入、整体把握、立体研究的全方位的综合研究思路。经过这个过程,学生的成长和对知识掌握的广度和深度,比在课堂反复哼唱音阶音程快得多、也扎实得多。

二、评价-研究:文化整体认识与音乐本体研究的互为映照,并置发展

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大家强烈地感受到基础乐理教学法铺开的面较大,点不够。属于光讲what“是什么”,但不讲when、where、who、why“时间、地点、人物、为什么”的浮光掠影式的叙述。

建设新的基础乐理教材与教学法,每一个知识点都要深描,要像“带钩的钉子一样”,直接打到问题的最本质,而且以点带面,牵出一系列的问题,如:讲音乐的调式调性,教师不仅要横向描述、比较不同调式的结构、色彩、形式、技术、区别等;还要纵向挖掘、展示、深描调式的背景、过程、历史、文化、地域等要素。这样,对音乐的调式调性的讲述才是立体、全面的,同时兼顾音乐的历时性与共时性。学生可以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理性地梳理,把单纯的音乐的“结构性阐述”,纳入“文化中的音乐”和“音乐作为文化”的系统中分析、评价、应用,最终形成学术的整体性思路与音乐本体的微观研究相互映照,并置发展。由此,基础乐理与音乐表演、民族音乐学、音乐史、音乐鉴赏等多学科相互借鉴、吸收、整合等问题开始提上日程。

当前,基础乐理学科的发展与改革问题日渐为大家共同关注,必然引发学界对于基础乐理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将“应用民族音乐学”理论与实践引入到基础乐理教学体系,进行“传承-表演-评价-研究”教学环节的改革,还有两个问题需要注意:

一是在当今多学科交融与交叉研究的大背景中,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边界正在变得越来越模糊,基础乐理学科在与民族音乐学、音乐史学、音乐美学交融的过程中,如何继续保持“以中国人的视野来研究音乐”的定位?在学术交融的前提下继续保持中国的特色,在学科研究的过程中保留中国学者的观念意识与思想感情,这一点值得我们思考。

二是基础乐理课程教学法问题。相对于其他纯理论学科,基础乐理更侧重实证考察和技术分析,如何构建融知识性与学术性与一体的教材与教学法,为教学研究提供更广阔的学术空间;在实践教学中围绕“以学生为主体”的思维,围绕培育创新人才,更注重的研究能力的培养、学术思维的训练,教会学生如何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是今后基础学科教学改革与实践努力的方向。

猜你喜欢

课程改革实践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语文教学要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
后进生转化和提升的实践与思考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基于创意的对口单招色彩课程改革突破点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