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纪民主的欧洲与古典主义音乐
2014-10-21肖潇
【摘要】18世纪的欧洲涌现出了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等显赫卓著的大师,这些古典主义的大师们也成就了那一时代人类民主、自由运动的辉煌。
【关键词】18世纪;欧洲音乐;古典主义音乐;启蒙思想
欧洲音乐的发展在14世纪到16世纪经历了文艺复兴的繁荣,17世纪富丽的巴罗克时期后,18世纪的整个欧洲古典主义大放光彩。
从17世纪起,科学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启蒙主义学者广泛地批评了欧洲国家的政治和宗教体制,因为它限制了人民的自由,这直接对从来神圣不可侵犯的君权和教权提出了直接的挑战。在启蒙主义思潮“自由,博爱,平等”这一响彻整个欧洲大陆的呼声感召下,越来越多的艺术家日益觉醒,他们具备着越来越强烈的个人、自由意识与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
在欧洲18世纪纷繁的大舞台上,主要由德奥的杰出音乐家所组成的古典乐派也在谱写着欧洲音乐史上绚丽的篇章,音乐家作为社会进步阶层的一部分,他们的敏锐感觉和丰富感情当然不会错过这一变革时代的进步弦音,在他们的创作活动中自然都有体现。例如,从海顿、莫扎特到贝多芬,从他们的人生轨迹和创作轨迹中便很好地体现了当时时代的脉搏。民主、自由的思想在一向由贵族庇荫的音乐家身上,突出地表现为他们相继摆脱了对“恩主”即贵族的依赖,音乐家的社会地位和个人意识提高。
出身卑微的海顿青年时期就由于他出众的才华受到贵族的注意,邀请他到自家的乐队中服务,此后海顿便开始了他主要在贵族私人乐队中服务的生涯。且海顿比较幸运地得到了艾斯特哈齐家族先后两位热爱艺术的亲王的赏识,为他提供了理想的创作、生活环境,在此期间,海顿也不负所望地为他的委托者写了一百多首交响乐和几十首弦乐四重奏。这些作品在海顿的创作中占主要地位也取得了不少成果,如他对交响乐体裁的有益探索,确立了四个乐章的套曲形式,初次采用快板、奏鸣曲式写作具有与之前贵族沙龙气质不同的紧张快速、热烈欢快情绪特征的第四乐章。80年代的《巴黎交响曲》我们已经看到海顿的创作趋于成熟。当中都体现着在一个新的启蒙时代,由于社会精神氛围的变化对作曲家创作的影响,特别是90年代后,海顿晚年的创作似乎更为重要。而18世纪90年代,正是法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欧洲巨变,海顿的生活也发生巨大转变的时候,在启蒙思潮影响下,海顿离开了公爵的宫廷,从奴仆成为了可以自由创作和行动的自由音乐家,并开始专为资产阶级的民主的音乐生活从事创作,他的交响乐创作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并且写成了清唱剧《创世纪》《四季》以及大量其他体裁的音乐作品。海顿为当时的英国社会所作的《伦敦交响曲》以及后来的《牛津交响曲》,代表了他交响乐创作的最高造诣。在海顿的音乐中,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那种乐观、爽朗、质朴与崇高,这与他是属于大革命前的人物及他思想中的古典人道主义精神相吻合的。
接受启蒙主义思潮的洗礼,摆脱对恩主的依赖,追求个人的自由发展,无疑对艺术家意味着一种新的提升。海顿曾说:“不再做一个被束缚的服役者了,这样一种感觉就能抵消一切劳困。”与海顿同样,莫扎特不顾父亲的极力阻止与萨尔兹堡大主教决裂后,在维也纳度过了他异常艰辛的,创作上最重要却也是他短暂生命的最后十年。
作为神童,莫扎特的音乐思维可以说是与生俱来的,他的音乐中最为打动人心的精神特质却是与他成长的经历,从小周游过欧洲接受过当时进步的启蒙思想密不可分的。天才作曲家在离开长期禁锢他的宫廷后,曾在信中写到:“我不曾知道我是个宫廷仆役,这对我是个危险。人总有个自尊心,我虽不是伯爵,可是比起某些伯爵,我可能有着更强的自尊……”1785年,莫扎特将被拿破仑称为“行动起来的革命”的法国作家博马舍的喜剧《费加罗的婚礼》谱写成歌剧,在这部歌剧中,莫扎特不仅一改以往贵族阶级为主角的常规,并且热情地颂扬了第三等级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胆识,尖锐地讽刺了贵族阶级的虚伪、荒淫和丑陋,丰富、深刻的内涵加上动人、爽朗的音乐成就了《费加罗的婚礼》在整个歌剧史及西方音乐史上的辉煌。
而贝多芬从最初对贵族阶层还抱有天真、美好幻想的艺术青年,到后来积极颂扬民主、自由,不向权贵、命运屈服的激昂斗士,走过了他坎坷、富于戏剧性的人生,也恰恰见证了欧洲大陆上轰轰烈烈的革命发展的浪潮。贝多芬的《降E大调第三“英雄”交响乐》,是标志他的创作完全成熟的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同时也在交响乐发展的历史当中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该作品便是作曲家受到法国大革命洗礼的直接产物,并且開创了交响乐这一器乐体裁被用来表现重大社会事件的先河,使其充满了现实主义的内容、深刻的思想、强烈的表现力,不仅大大提高了交响乐这一音乐体裁的社会意义,同时也带来了音乐形式上的诸多创新和变革。
贝多芬虽由于其个人原因经常出入于贵族们的府邸,也曾沉醉于与贵族们密切的交往中,但在他内心深处自由、平等的意识促使贝多芬与当时知识界进步人士联系紧密,中学没有毕业的贝多芬,在波恩大学注册旁听过对法国1789年资产阶级革命热情赞颂的施奈德教授的课程,广泛接触了歌德、席勒等人的进步思想并与之私交颇深,这些都对作曲家影响深刻。在贝多芬的另一部交响乐的传世之作《d小调第九“合唱”交响乐》中,作曲家直接选取了席勒的原诗《欢乐颂》作为人声大合唱的部分,激情地颂扬了通过不屈不挠的斗争和历经苦难最终到达欢乐实现自由的理想。在贝多芬的思想中也体现着较为深刻的人道主义思想,他曾说:“如果我们祖国能再富裕一些的话,那么我将只为了穷人的福利而演奏我的艺术。哦!那是多么幸福的时刻啊!”然而现实的残酷、个人生活的种种不幸与苦难不断冲击着作曲家,与他对民主、自由的向往和追求形成的强烈反差也构成了贝多芬充满矛盾斗争的一生。
从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三位古典主义时期的大师的个人经历、思想轨迹中,从他们的音乐作品本身及其表现的内容思想中,由被动到主动的变化中,我们可以看到18世纪一脉相承、逐渐上升的人们对个人价值实现的人生追求,对民主、自由、博爱的人道主义启蒙思想的追求,及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18世纪的欧洲涌现出了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等显赫卓著的大师,这些古典主义的大师们也成就了那一时代人类民主、自由运动的辉煌。
作者简介:肖潇(1982-),女,湖南湘潭人,湖南科技大学艺术学院讲师,音乐学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