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渗透着美育
2014-10-21陈晖
陈晖
【摘要】实施审美教育是加强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对语文教学质量提高,对培养新世纪高能力的学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实施审美教育中,要明确美育的内涵、实施美育的重要性。在语文教学中,挖掘语文学科美的因素,注意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应实施的几个层面。一句话,语文教学实施审美教育,既是时代的需要,也是语文教学改革深入发展的必然需要。
【关键词】审美教育;语文教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记得在一次公开课上,我一开始让学生们闭上眼睛,大胆地想象天上假如有街市,会有哪些东西,接着我动情地讲述传说中的牛郎织女的故事,学生、老师仿佛完全进入了那似谜又似梦的境界,并在最后以钢琴王子理查德·克莱德曼的钢琴曲来结束这堂课,随着旋律的荡漾,同学们不由自主地朗诵起了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整个课堂洋溢着轻松和谐的美的氛围。像这种通过文学艺术以及其他的审美方式来打动人的感情,借此来对人进行教育,使人在心灵深处受到感染和感化的活力,就是我们所说的审美教育,即美育。
今天,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在中国大地正如火如荼地展开,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提高学习效率,注重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以及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美育是教学的重点之一,正如蔡元培所提倡的美育思想中,认为美育的作用在于“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我之见,利己损人之思念,以渐消沮者也”。要求教育应该展个性自然,教师应该一改传统的说教式的方法,而重视启发式的教学,提倡自动、自学、自己的研究的方法,即教书不能像注水入瓶一样,注满了就完事,最重要的是引起学生读书的兴趣,使学生自动的求学。
语文学科中无处不渗透着美的因素,语文的美散发着它无穷的魅力和力量,有助于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丰富语文学习的内涵,增强语文教学的效果。因此,语文教学毫无疑问将渗透着美的因素,在教学中主要着手于三个方面。
一、分析体味,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即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美感的产生,首先来源于情感的荡漾,语文教学中的美育,首先要感知文章的情感美。为了能够准确地理解作品的内涵,把握住作者情感跳动的脉搏,并把作者创作时的情感表现出来,让学生感受到课文中表现出来的丰富优美的情感,激起学生心中美好的感情,从而产生思想上的共鸣,使学生在强烈的情感体验中理解课文的美获得启迪和教益,从而发挥美育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对情节的具体细致的分析,循循善诱,或介绍背景分析写作缘由,或采用特别的教学工具和教学方式,营造氛围,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意境中,换位思考,使其产生情绪体验。
首先,具体细致分析情节,循循善诱,层层推进。例如: 教学《百合花》,抓住文中对百合花被子的几处细节描写,以及小通讯员步枪筒里插着树枝和野菊花,两个干硬的馒头,军衣上的破洞细节描绘的分析,让学生体会到一个鲜活的人物,可爱朴素的小通讯员站在眼前,由此产生对革命者的无限敬仰之情和对敌人的极度愤慨,受到了美的教育。
其次,重视朗读,感受美。读的形式可多种多样,教师范读,播放录音,学生默读、齐读、分角色读、指名读,根据不同的文体,围绕审美目标,在各个教学环节上施以不同的阅读形式。通过朗读,可以把文章美的思想感情、美的声韵传达出来,把写在纸上的语文变成活性的语气。教学中通过朗读,可以创设情境,营造气氛,让学生身临其境、耳濡目染,领着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脉搏于灵魂,最后在轻松、自然中记熟,甚至吟咏文章。正如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提出的:“令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作一种享受,而不看作一种负担,一遍比一遍读起来入调,一遍比一遍体会亲切,并不希望早点能够背诵,而自然达到纯熟的境界。”如美读《雨说》第一节应读得急切,表达出对春雨的企盼之情;第二节应读得轻柔、温和,以示“雨”之关爱;第五节可读得欢快一些,传达喜悦之情;第八节应读出高昂之气,把全诗感情推向高潮;第九节读出欣慰之情,显示全诗的主旨。总之,就是要读出作者的情感,使自己在朗读中进入角色,感受诗歌的音乐美,体会诗人对孩子们的美好祝愿和殷切希望,使自己获得美的享受。
二、引导学生鉴赏美,培养鉴赏美的能力
审美鉴赏力,既包括对审美对象的性质的深刻理解,又包括对审美对象的美导识别。语文课文都带有作者的审美情感倾向,表达着作者的审美理想,教师首先要根据作者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指向去挖掘教材中的审美情感,使自己从作者崇高的精神美和自身创造的价值美的享受中受到强烈的感染。情是文之本,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只有抓住情之根,才能转变学生之意,从而体味到寻幽揽胜的乐趣,使学生在美的作品中感受到美的熏陶,并能自觉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对作品做出中肯的评价。
首先,在日常教育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向学生灌输一些分析、鉴赏美的常识,以提高学生的素质修养。如教学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分析写作背景和缘由,由此深入通过对名句、佳句的分析,学生充分感受到美的氛围,自然而然地吟咏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妙佳句。如《鼎湖山听泉》,引导学生聆听大自然的声响,那小溪柔曼如提琴者,那滴泉清脆如弹拨者。学生在美妙声响的熏陶下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同时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其次,在课外,我们不妨逐步引导学生分析些中外名著中典型的人物形象,比较他们不同的审美意义,引导学生鉴赏美,既可以动之以情,又可以褒之于真善美,贬之于假恶丑,将学生从狭窄的应试教育课堂带到无限丰富绚丽的天地中去,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语文中,真正感受到一种美的享受,对语文真正产生兴趣。如《巴黎圣母院》,通过具体的剧情分析人物,展示集真、美于一身的艾斯美拉达的美丽形象和集邪恶、虚伪、凶残于一身的克洛德的丑陋形象,同时也歌颂和赞美了外表奇丑无比,内心却纯洁高尚的敲钟人加西莫多,在具体的品评和分析中,教会了学生鉴别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endprint
三、引导学生赞赏高尚,追求精神美,即心灵美
培养学生追求精神美,是语文审美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和任务,而这个目标的实现主要是教师通过对具体形象的剖析来实现的。剖析感人的形象,可以激发起千百万人向善向上的崇高信念,学生受到了美好的形象的感染,必然能诱发情感的产生,从而萌生一种学习人物内心美好的激情与行为,所以语文教学中应抓住对人物性格的讲读,用美的形象去感染学生,使他们体味到人物的心灵美和社会美。这就要求把握科学的审美标准,引导学生理解美的实质,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进而追求美,创造出语文教学的美好成果。例如,教学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诗人老病忧思戍边报国,梦中犹现金戈铁马,无不体现了诗人浓烈的爱国激情和崇高的英雄主义精神。通过对人物的剖析,唤起学生的爱国、报国的美好愿望;《最后一课》,通过对普法战争这一历史背景的了解,把握“最后一课”对法国人的意义,认识韩麦尔先生、小弗朗士的爱国表现,结合我国日本侵华的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再塑生命》,了解海伦学习过程,感受海伦自强不息的精神,结合贫困地区儿童失学这一现象,激发学生勇于面对困难,珍惜生活的生活志趣。
总而言之,语文教学实施美的教育,就有利于学生塑造形象、净化心灵,就有利于学生的自我知识结构能力的提高,就有利于学生的人格培养,就能够提高学生的洞察力、感受力、鉴赏力、创造力和想象力,就能够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审美理想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就能够将学生塑造成心灵美、行为美、语言美和仪表美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审美教育培养的是有理想的全面的完整性的人,美育的实施是全社会的教育和渗透过程,也是人的自我发现与自我塑造的全过程,是自觉开放的行为,是理性与感性相协调的发展过程,是促进人生审美化,把野蛮的世界改造成审美的世界,把自然的人陶冶成社会的人、审美的人的历程”。所以说,“审美教育是不可抗拒的和不可逆转的,这是我们时代的文化革命”。
参考文献
[1]高平叔.蔡元培教育之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2]王朝闻.美学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生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编辑:龙贤东)endprint